瓦肆

瓦肆

瓦肆是隨著宋代市民階層的形成而興起的一種遊樂商業集散場所。瓦肆又稱“瓦舍”、“瓦子”——“瓦”。取名“瓦舍”,是勾畫其特徵,與建築無關。

瓦肆

兩宋時期,隨著農業的發展,商業日趨繁榮,人口不斷向大都市聚集。北宋都城開封和南宋都城臨安,人口最多時,都超過百萬。所以,許多史學家認為兩宋時期市民階層已經出現。市民需要娛樂,百戲雜技藝人流落到民間要養家餬口,這樣市民階層接納了百戲雜技藝人。百戲雜技在市井演出要場地,於是瓦肆就應運而生了。

瓦肆解釋

是隨著宋代市民階層的形成而興起的一種遊樂商業集散場所。瓦肆又稱“瓦舍”、“瓦子”——“瓦”。取名“瓦舍”,是勾畫其特徵,與建築無關。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解釋說:“瓦舍,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上說:北宋京都開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由此可見,北宋都城瓦肆之多,規模之大。南宋臨安也一樣。《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臨安有名的瓦肆應有清冷橋畔的南瓦、三元樓的中瓦、眾安橋的北瓦、三橋街的大瓦等。北瓦最大,內有勾欄十三座。瓦肆中為了便於表演和分隔觀眾,常用欄桿或布幔隔擋,當時人稱“勾欄”,並非後世專指妓院的那種勾欄。

瓦肆集聚了眾多百戲雜技藝人,競爭很激烈。技高者立足,技遜者走人,刺激著百戲雜技向更高的境界發展。《武林舊事》上說:技遜者被逼出京都,“不入勾欄,只在耍鬧寬闊之處做場者,謂之‘打野呵’,此又藝之次者。”打野呵者流散到全國各地州縣,能立住腳的自然不流動。於是,全國各地州縣也都出現瓦肆。

總之,瓦肆技藝萌芽於隋唐,興盛成熟於兩宋。瓦肆的興起,使本來發源於民間的百戲雜技重新回到民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