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窯村

瓦罐窯村行政村隸屬於雲南省普洱市 景東彝族自治縣文龍鄉。由轄楊家、劉家等13 個村民小組。全村國土面積19.26平方公里,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19℃,年降水量1250毫米。

1 雲南普洱市村莊

該行政村隸屬於雲南普洱市 景東彝族自治縣文龍鄉,地處文龍鄉政府南邊,距文龍鄉政府所在地13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29公里。東鄰下偉村,南鄰錦屏鎮龍樹村,西鄰義昌村,北鄰龍街村。轄楊家、劉家等13 個村民小組。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顯示,2008年該村有農戶299戶,有鄉村人口1264人,其中農業人口1260人,勞動力65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80人。

資源環境

全村國土面積19.26平方公里,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19℃,年降水量1250毫米。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214畝(其中:田517畝,地 697 畝),人均耕地 0.96畝,主要種植糧食、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2482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419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3畝,主要種植茶葉、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320畝,其他面積1769畝。有森林、水利等資源。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69.6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6.32萬元,占總收入的41.80%;畜牧業收入122.27萬元,占總收入的26.0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97頭,肉牛60頭,肉羊270頭);漁業收入0.1萬元;林業收入61.58萬元,占總收入的13.11%;第二、三產業收入7.45萬元,占總收入的 0.02%。農民人均純收入235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0人(占勞動力的6.15%),在省內務工26人,到省外務工14人。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248戶通自來水,有5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17.06%)。有29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1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 72.9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2戶(分別占總數的53.18%和44.15%)。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6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3公里。共擁有拖拉機9輛,機車13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69畝,有效灌溉率為79.8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7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戶;建有小水窖27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63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
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有29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2 山東煙臺市村莊

該村行政隸屬於山東省海陽市辛安鎮(隸屬於煙臺市),地處鎮駐地北邊2公里,距離海陽市政府駐地19公里,東西高,中間低,一條河流從村中自北向南流過。現有人口986戶,2987人,黨員114人,

資源環境與基礎建設

該村現有耕地2822畝,果園100畝,桑園120畝,大棚45個,畜牧養殖小區2個,其他經濟林果650畝,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
村中主要路面及出村公路均為水泥路面,嵐丁公路,威(海)青(島)高速公路在村頭通過。

人民生活

該村連續獲得過“先進基層黨組織”、煙臺市“文明村”和“信用村”等榮譽稱號,黨建工作基礎較好。民眾經濟條件一般,網際網路入戶率較低,只有28戶,僅占3%;但有線電視網建設較好,共有889戶,入戶率達90%。
村中電話普及率超過80%,自來水、有線電視、沼氣池普及。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瓦罐窯村國小。1956年,成立瓦罐窯完小。1970年,瓦罐窯完小改稱瓦罐窯聯中,學生160餘人。1976年,瓦罐窯聯中由聯辦村出工、出料,修建新校舍。1978年改為三年制,教職工20多人,學生400人。之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2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150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600元,有各種運輸車520輛,機車510輛,電話680部,彩電720台,電冰櫃420台,洗衣機102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不足7平方米。1988年起,全村統一規劃房屋建設,統一整修街道,修攔河壩6處,建橋6座。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6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3年投資13萬元,安裝上閉路電視。1998年投資12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9月13日,大山區幹部隋星福,在本村發展王先平、劉少先、宮慶三、王世雙等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主持成立黨支部,王先平任黨支部書記,劉少先任組織委員,宮慶三任宣傳委員,王世雙任軍事委員。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了6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伍260多人支援淮海戰役。自成立黨支部至1993年,曾有王先平、宮慶太、宮炳南、王先平、王建義、李新民、宮慶維、王欽恕、宮煥照任黨支部書記。1994年1月起,王玉澤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員小組15個,黨員116名。自王玉澤任黨支部書記以來,村黨支部多次被中共煙臺市委、海陽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習增、聶忠松、宮慶三、王思誥、王克定、王建友、王欽喜、王代建、王玉寶、王樹安、王玉澤。1999年,王玉寶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王玉澤當選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