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河

水經注·瓠子河注》中記載:瓠河又左經雷澤西北,其澤蔽在大成陽縣故城西北十一餘里

 瓠子河在我國歷史上是很有名的一條河流,並且是歷史上中華大地唯一的一條以瓠子命名的河流,這條河對華胥氏的生存繁衍和當時的原始農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名稱的產生,肯定與這一地區當時盛產瓠子有關,這一地區就是今天的牡丹區胡集鄉。
瓠是原始社會人們採食的葫蘆瓜類,瓠子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由生食走向熟食的素食食物之一。瓠子開花多,意味著產量大,人們能吃飽。所以當時人把瓠作為圖騰,認為瓠花比什麼花都美麗動人。中華之華字源於曾在雷澤居住並生育了伏羲氏的華胥之華即花和瓠的崇拜。
《水經注》中記載:西漢武帝時期,黃河決口,順瓠子河往東南流淌多年,造成嚴重的水患。漢武帝派幾十萬人進行治理,並作有著名的《瓠子河之歌》。今鄄城縣臨濮沙河,流經胡集鄉8公里,其在胡集鄉的上游正與古瓠子河的流向相吻合。
這些都能有力地說明:今胡集鄉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居住並在此生育了中華民族知姓氏最早的男性始祖伏羲及女媧的地方,中華民族、華族是歷史上華胥氏的後裔。
瓠子河 《水經注·瓠子河注》中記載:瓠河又左經雷澤西北,其澤蔽在大成陽縣故城西北十一餘里。瓠子河在我國歷史上是很有名的一條河流,並且是歷史上中華大地唯一的一條以瓠子命名的河流,雷澤湖畔瓠子河邊是華胥氏生活繁衍的地方,這條河對原始農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一地區就是千年古縣鄄城。
瓠子河出東郡濮陽縣北河,由董口鎮入鄄城境,經鄄城城南東流,經雷澤湖北入鄆城然後匯入濟水。是為瓠子河故道,史稱瓠河故瀆。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五月,黃河在瓠子決口。據《史記•河渠書》記載:“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漢書•武帝紀》載:“河水決濮陽,泛郡十六。”黃河決口後,漢武帝即令汲黯、鄭當時發兵卒十萬人堵口,並建龍淵宮於決河之旁,龍淵之側,意圖鎮住河患。汲黯,字長孺,濮陽人。瓠子河在汲黯的家鄉,因此他比較熟悉當地的地理環境,對瓠子決口後的災害也比較了解。武帝即位時,他任過謁者,一次河內失火,武帝遣他前往巡視,路過河南時,他曾上表說:“臣過河南,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餘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 要求朝廷給河南饑民提供賑濟。鄭當時,字莊,陳(今河南淮陽)人。武帝時,歷仕至九卿,為右內史,後貶為詹事,遷為大農令,使其視察決河。鄭當時是著名的治河專家,對瓠子堵口盡職盡責,不過由於多種因素,二人堵口並未成功。《史記•平準書》記載:“初,先是往十餘歲河決觀,梁楚之地固已數困,而緣河之郡堤塞河,輒決壞,費不可勝計。”當時瓠子決口已“廣百步,深五丈”,水流湍急,料物不濟,堵口非常困難,“徒塞之,輒復壞”。後來漢武帝聽信外戚田蚡之言,不再堵口。致使近二十年間,河患橫行,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漢書•食貨志》記述當時的情形說:“是時,山東被河災,乃歲不登數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尤其是濮陽一帶,盡成澤國,饑民蜂起,民怨沸騰。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下決心堵塞決口,命令汲仁、郭昌主持,動用幾萬民工參加。漢武帝“沈白馬玉璧於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窴決河。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當時,司馬遷也參加了此次堵口,他在《史記·河渠書》中寫道:“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
由於黃河二十三年的泛濫橫流,堵口任務非常艱巨,而當地防汛堵口材料又極為缺乏。為了堵口的需要,當時竟連“淇園(戰國時代衛國的苑囿)”里的竹子都砍下來了。通過不懈的努力,決口終於被成功地堵塞,並在決口之上修建了宣房宮
漢武帝因之作《瓠子歌》兩首,其中一首寫道:“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難。搴長筊兮湛美玉,河公許兮薪不屬。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頹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萬福來。” 大意是:黃河的洪水波浪滔滔,北面的故道已經淤塞,要疏浚非常困難。在河中插入長的竹竿,沉下大塊的石頭,好不容易河伯答應我們堵口了,柴草又不夠了。柴草不夠,那衛地的人可倒霉,沒有柴草又怎么能堵得住?砍下竹林的竹子,密密地插在水裡,一層層石料鋪在中間。決口終於堵住,宣房宮就建在上面,從此不再有災難,福祉無窮。
此次黃河決口,危害巨大,河水向東南在鄄城境內衝出一條新河,於清丘(現北王召村)東富春一代與濮水匯合東南流,經向陽村、適北口村、劉大樓村、張河涯村、歷山西側、金寶山(今軍集村南)東南側 ,流入巨野澤,然後奪泗水入淮;後來又折北經梁山西、陽穀東南,至阿城鎮東,再折東北經茌平南,東流注入濟水。直到1938年黃河最後一次決口,才把這條數千年的古河沉積於地下。
但至今鄄城境內瓠子河兩岸遺蹟猶存,傳說故事流傳廣泛,影響深遠。諸如:現向陽村為古之瓠河裡,至今里長清候選訓導附貢生劉貫甲德望碑猶存;適北口村南瓠河故道仍依稀可辨;張河崖村以臨瓠河而得名;劉舉人莊村名宦劉光佩別號瓠南,墓表猶存。
明瓠南劉君墓墓表:
賜進士出身奉政大夫陝西提刑按察司事奉敕整飭鞏昌兵備儀城遂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江西等處提刑按察副使鈞陽李乘雲
賜進士出身大中大夫山西等處乘宣布政使司右泰敕暫理糧儲古雍徐守義篆
瓠南劉君者余******自南京******曾郎謫守濮時禮敬以問民俗者也君諱仁字光佩瓠南其別號家居濮南隅瓠水之南******東兗之交民飢多盜浸淫四出溢於曹濮鄆觀之間彌捕之任******嘉靖******申西洪學寇劫齊魯燕趙募有能擒者石州張俠躬君行君與部士探賊巢******按君先世為青州樂安人徙濮為敬******忘信宿之牢訊余余勞問君中休否******彌日依依然不忍去歸之月余君遂不起矣嗚呼哀哉中承舜澤蘇公志其墓******卒於嘉靖丙午三月二十******春秋五十有二******繼閆氏副室周氏子三長永清監生初娶舜澤公******器君懿行故系以言嗚呼劉******尚念茲
嘉靖二十有六年歲***丁末***十一月吉日
鄄城望族劉氏族譜中多處以瓠子河為地理坐標。其五世劉天佑以 瓠涯為名,後世孫皆以瓠爺稱之,墓碑猶存。明左副都御使劉忠父三世劉鐸詠瓠子河詩卜居瓠河:瓠河兩畔結吾廬,四十餘年始定居;但有魚樵相問答,不牢車馬到階除;開門手重陶潛柳,引水池養張翰魚;十畝濃蔭清晝合,南風吹令讀殘書。劉氏四世明左副都御使劉忠,葬於瓠河之陽,生前也多次以瓠河為題而詠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