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福河

萬福河

萬福河,《禹貢》之菏水,全長151公里,流域面積6114平方公里。上游有二源,曰南渠河,出山東定陶區西城北仿山,向東至大薛莊流入成武縣北境,東流巨野縣的闞家店,原系古菏水道。曰中渠河,出定陶縣西北,合流而東,古濟水東流,在今定陶附近折向東北。因其地勢低洼,瀦流成湖,就是古菏澤。以為排菏澤湖水,並使濟水分流,向東開挖一條河道叫菏水。由於年久淤沒,至清康熙三十七年,道光五年兩次大致沿古菏水道挑挖疏通,使定陶仿山以東至成武汶上集西北一帶的積水東流,以利生產,名萬福河。經巨野成武二縣,又東為柳林河,入金鄉縣會淶河,東注南陽湖。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地圖 地圖

萬福河名稱的由來,據金鄉學者孫汝函稱:“萬福河,《禹貢》之菏水,西起定陶仿山。漢武帝塞黃河瓠子決口,歌曰“宣防塞兮,萬福來”,即其地。以起自仿山漾,武有宣防之歌,故曰萬福河。

歷代建設

萬福河,系古濟水分支菏水,受黃河決口泛濫及南北運河開發影響,河道變遷頻繁。

明朝

嘉靖年間,曾經浚治,以借黃濟運。

清朝

萬福河 萬福河

道光年間(1821-1851年),萬福河在金鄉北相繼決口,沖成南北大溜,自萬福河 右岸隋村決口處向東北流,至旗桿張莊分兩股:一向東北至張橋出金鄉縣入濟寧境,至三汊河入南陽湖,稱北大溜;一向東行經劉油房入魚台縣境,過相里集折向東北入濟寧境,於九子集入南陽湖,稱南大溜。

同治年間(1862-1875年),金鄉、魚台、濟寧3縣人民,不堪忍受連年漫溢淹沒之苦,自發廂修大溜兩岸堤防,束水入湖,從此南、北大溜成為萬福河固定分洪道,且溜道泄量約占全河泄量的七成。

民國

萬福河 萬福河

民國時期,萬福河發源於定陶縣仿山窪,東流經定陶,成武、巨野、金鄉、魚台 、濟寧等縣,於吳坑村入南陽湖,全長121公里,流域面積6430平方公里,為湖西第一大河。1931-1932年,山東省建設廳曾對萬福河進行較大規模治理,組織6縣出工10萬人施工,從1931年11月至1932年7月,歷時9個月,疏浚幹流和南渠河、沙河、東溝,淶河、西溝等5條支流計292公里,廂修南、北大溜堤防82公里,共完成土方1494萬立方米,並修建隋林、劉堂二處滾水壩為萬福河固定口門。1935年,黃河於鄄城董莊決口,泛濫於萬福河水系,使乾支流嚴重淤積,加之戰亂頻繁,河道日益敗壞。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湖西水系進行調整,使萬福河水系發生了根本變化。1953年,疏浚萬福河幹流大沙河入口以下段,由湖西專署組織6縣民工7.4萬人,疏浚河道35公里。1956-1958年,按淮委編制的《萬福河流域除澇規劃》,由省水利廳統一安排,濟寧、菏澤兩專區出工,對萬福河幹流進行較大規模治理,開挖劉堂壩至南陽湖段南大溜29.2公里,劉堂壩以上至定陶縣牛小樓51公里,利用原河道裁彎取直、擴大治理,與劉堂壩以下南大溜相接稱新萬福河;大沙河入口以下萬福河原河段,稱老萬福河;隋林、劉堂兩壩拆除,北大溜於方廟堵閉,不再承擔萬福河分洪,成為獨流入湖排澇河道。

萬福河鳥瞰圖 萬福河鳥瞰圖

1960-1962年,自定陶新河入口向西延長到菏澤縣呂陵店,此段曾稱黃萬運河。1965年又上延至東明縣魚沃河口,此段曾稱東明新河。使新萬福河全長達128公里,流域面積5178平方公里。

萬福河 萬福河

建國後至1966年,萬福河演變成新、老萬福河和北大溜3條獨流入湖河道。這一時期對萬福河的治理,雖對減輕上游地區的澇災有一定效果,但導致洪水來量增加,下游嚴重淤積,排水能力逐年降低,加之南陽湖阻水障礙較多,排泄不暢,加重了下游洪、澇、鹼災害。 鑒於此,遂調整萬福河水系開挖東魚河。1970年東魚河北支治理工程竣工後,於定陶縣大薛莊截萬福河幹流,將上游1443平方公里流域面積截入東魚河。截流處以下至湖口,即今萬福河,流域面積為1283平方公里。 自1970年春東魚河北支截流後,開始對萬福河進行除害興利相結合的綜合治理。1970年冬,菏澤專區組織民工20萬人治理萬福河,施工段上至東明 縣王二寨,下至濟菏邊界,長1093公里,其中屬於東魚河北支截流上段73公里,按“三年一遇除澇,二十年一遇防洪”標準,馬莊閘以下按六級航道開挖,共完成土方1140萬立方米。下游濟寧段施工,自菏濟邊界至湖口長38公里挖河築堤,全部由金鄉縣承擔。

1971年12月~1973年1月分三期進行,共出工10.3萬人次,完成土方499萬立方米。同時在萬福河上建成了成武縣官橋、巨野縣馮集、金鄉縣湘子廟3座節制閘。

河道歷史

萬福河是橫貫魯西南的一條幹流,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萬福河以前叫過柳林河,再早的時候又叫菏水。

這條河在什麼方位,又流經哪些地方呢?

歷史上,金鄉經常因黃河泛濫而受災,金鄉的河流受黃河影響巨大。大約在六千年前,古黃河沖積形成的平原和沂蒙山區的泗水、汶水形成的沖積平原逐漸連在一起,構成了巨大的黃淮平原。早期的黃河沒有堤壩,每年都會有季節性的漫流泛濫,黃河水流到魯西南一帶,由於地勢一直西高東低,就自然形成一些東西向的河流,菏水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條。

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地理書叫《禹貢》,記載了夏商周時期的歷史地理。《禹貢》中說,徐州的貢物“浮於淮、泗,通於菏”,意思是說,船從淮河入泗水,由泗水入菏水,由菏水入菏澤,再由菏澤轉運帝都。

菏水的源頭是菏澤。這裡說的菏澤不是現在的城市,而是指一個大湖泊。在大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魯西南一帶湖泊眾多,比較大的有菏澤、雷澤和大野澤。菏澤在現在的定陶一帶,雷澤在現在的鄄城一帶,大野澤在現在的巨野一帶。現在的很多地名都是由河流而來的。巨野是源於大野澤,又名巨野澤;菏澤市則乾脆原樣照搬,源於古菏澤;再比如濟寧,因古濟水而得名。

東漢時有一部書叫《水經》,後來酈道元加註解形成了《水經注》。《水經》中說:“濟水又東至乘氏縣西,分為二: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巨野澤。……其一水東南流者,過乘氏縣南。又東北過昌邑縣北,又東過金鄉縣南,又東過緡城縣北,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菏水。”

由上可見,菏水是從菏澤東岸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流,流經今巨野縣南部、金鄉縣北部、魚台縣西北,在魚台縣城東匯入古泗水。

沂沐泗水系

沂沭泗水系是淮河流域內一個相對獨立的大水系,是沂河、沭河和泗運河水系的總稱。該水系位於淮河流域東北部,北起沂蒙山脈,西至黃河右堤,東臨黃海,南以廢黃河與淮河為界。流域面積7.96萬平方公里,內有耕地5650萬畝,人口4500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