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環境友好型經營
環境友好型經營,簡稱為環境經營,是一種新興經營理念,指的是通過企業的全過程改善環境成果,同時追求經濟效益和環境的可持續性的一系列經營活動。從企業角度來看,進行環境經營首先要遵守產品責任主義精神,即企業產品或服務從生產到消費和廢棄期間的環境污染最小化。要對產品整個存續期間進行環境評價。產品生命周期評價是指從產品生產之前的概念形成階段到產品使用後最終廢棄期間,對與產品或工程有關的資源和能源使用過程進行分析,並計算環境影響總量,由此評價企業環境經營的好壞。環境友好型經營的意義
進行環境經營日益成為世界市場的入門條件。過去世界市場霸權的力量來自於技術和產品質量。而在當今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環境質量也是競爭力。環境質量在企業競爭力中的作用不亞於產品質量。各國政府有關環境方面的立法越來越強化,一般消費者、顧客越來越不認可不執行環境經營的企業。推行環境友好型經營可以把過去分散管理的各種環境要素進行集中管理,提高了環境管理的效率。大多數企業以生產現場為中心進行環境管理,認為環境問題應在生產現場加以解決。這種以生產現場為中心的環境管理掐斷了環境信息,同樣的環境錯誤可能在不同的生產現場重複出現。高效的環境經營體系能夠迅速把各種環境技術和信息傳播到企業各個方面,大大提高環境管理的效率。推行環境經營可以獲得許多過去沒有的機會。綠色革命方興未艾,環境產業發展很快。所以在環境友好型經營方面領先的企業要比別的企業更容易獲得市場機會。
現在一流企業必須進行環境友好型經營。在過去,把技術領先和市場占有率高的企業當作一流企業。但如今, 在評價技術和市場力之前,要首先評價其環境因素,沒有進行環境友好型經營的企業不可能進入一流企業的行列。再好的產品,如果在生產、流通、使用和廢棄過程中有環境污染的可能,就不可能在市場中立足。
環境友好型經營的主要環節
環境友好型經營包括四個環節:企業的環境哲學、環境經營體系、環境經營組織和環境經營戰略。1.樹立企業良好的環境哲學是環境經營獲得成功的首要環節
環境友好型經營的成功與否,關鍵是從最高領導層到一般員工對環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先進的價值觀。最高經營者不把環境預算當作費用,而是當作投資和提高競爭力的必要投入; 一般員工在產品生產過程和使用消耗品的過程中,都具有良好的環境意識。那么,企業的環境意識就處於比較高的水平。提高對環境經營的認識水平和形成健全的環境意識並非自動形成,一般要通過系統的環境教育和培訓才能達到。
2.環境管理體系
環境管理應形成企劃、執行和控制的體系。有機聯繫在一起的環境經營體系,具體來看包括環境政策的樹立、執行程式、執行方法、檢查程式等一系列的活動。環境管理部門和其他業務部門的密切配合是提高環境管理效率的關鍵。
3.要有精幹的環境管理組織
環境管理體系與產品質量管理體系相類似,管理系統和企業文化一旦融入企業活動中,其波及效果相當明顯。原來被動應對環境問題的員工用積極主動的姿態對待環境問題,就會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為了讓環境經營體系落到實處,要明確執行組織的責任和權力。在環境經營組織中最為重要的是最高經營者的介入程度。如果最高經營者有強烈的意志要把環境經營運用於企業戰略中,那么環境組織就會有強大的能量。
4.要有正確的環境經營戰略
環境經營戰略要有明確的環境經營目標和環境項目的優先順序。另外,好的環境經營戰略要與企業戰略、組織戰略以及運用和實行體系要有機結合起來。與企業戰略相背離的環境戰略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許多環境問題就是因為企業的環境戰略和企業的其他戰略相矛盾而帶來的。
如何推行環境友好型經營
通過環境友好型經營確立企業競爭優勢1.獲得競爭優勢的戰略類型
企業通過環境友好型經營可以獲得競爭優勢。其具體方法包括成本優勢戰略、差別化戰略、戰略性轉化戰略、技術革新戰略、替代戰略和合作戰略。成本優勢戰略是指通過降低環境管理成本來確保競爭優勢的戰略。產品差別化戰略就是開發在環境方面可以差別化的產品或服務,滿足消費者環境方面的需求,以此為基礎創造新的需求。企業可以通過產品責任主義計畫或綠色行銷實現產品差別化。戰略性轉化戰略是指把企業所擁有的環境技術或環境友好型工藝迅速轉化為競爭優勢的戰略。技術革新戰略是指通過開發環境友好型技術在環境友好型產品開發方面走在前頭。替代戰略就是用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產品或生產工藝替代原有的產品或工藝,由此產生競爭優勢。合作戰略適用於開發環保技術,這需要巨額投資。在單個企業無法承擔巨額開發費用時,合作投資、合作開發是企業克服資金不足的有效戰略。
2.通過環境要素管理獲得競爭優勢
企業的環境要素多種多樣,可劃分為直接要素和間接要素。
①直接環境要素管理。減少廢棄物及排出物。有效地管理廢棄物和排除物不僅有利於環保而且也可以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所以,這是企業要考慮的重要環境要素。要點是:
要從源頭上防止污染;
在生產工藝上實現各種副產品的內部利用或外賣;
動用各種手段儘量減少不能在源頭上消除的污染物和不能再利用的廢棄物;
殘留物的清掃。
節約資源、重複利用及廢棄物管理。開發使用壽命更長的產品,改變產品設計,實現部件的重複使用,儘量使用可再生性資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幾乎所有企業都要使用通過消耗化學燃料(煤、氣、油等)獲得的能源,這種能源的獲得必然伴隨環境污染。所以減少能源使用就是對環保的貢獻。林木管理及生態保全。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地球上的所有物質都相互影響。能源生產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給地球環境帶來了惡劣影響,盲目的森林砍伐減少了地球上存在的動物和植物的種類。所以,企業的每個決策都要考慮其生態影響。綠色設計是指在工程和產品設計中考慮對環境的影響或環境的制約。加強原副材料管理也能帶來環境效益,這是因為原副材料管理效率低下造成的資源浪費提高了環境負擔。
② 間接環境要素管理。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在確定的環境目標之下,用最少的環境管理人員是提高企業環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為此,首先要引進和培養環境管理專門人才,提高環境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其次,培養全體員工的環境意識是減少專業環境管理人員的有效途徑,所以要對全體員工進行環境經營方面的培訓和教育。
管理組織的高效化。主要是環境管理許可權及責任的明確和部門之間的有效配合。環境管理方面具有決策權的部門應承擔相應的責任。不能出現決策權在最高經營者手中,而一旦出現事故就把責任推給主管部門的現象。
資源利用的高效化,主要包括原材料使用和能源使用的高效化。提高原材料使用效率,一是要提高產出量占原材料投入量比重,二是減少副產品的產出量。這裡涉及到產品設計、生產工藝、生產管理以及原材料採購等各個環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包括直接生產用能源的節約和非生產性能源的節約。生產用能源的節約同樣涉及到產品的設計、生產工藝和生產管理。使用可再生的替代能源也是提高能源環境效率的一種手段。設備使用的高效化。設備利用率的提高和單位設備生產量的提高,可以直接減少設備數量,節約資源和能源。
3.競爭戰略的選擇
競爭戰略可分為防禦性戰略和攻擊性戰略。戰略的選擇取決於企業的戰略地位、競爭環境和經營者的個性。從環境經營的角度來看,攻擊性戰略就是對內對外積極宣傳企業的環境優勢,攻擊對手的環境缺陷和弱點,確立企業在環境方面的競爭優勢。但是,即便企業在環境經營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選擇這種戰略也要非常慎重。這是因為,在環境問題上從來沒有十全十美的解決方法,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環境弱點,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過分採用攻擊性手段,有時會給企業形象帶來負面影響。只有在環境評價的客觀標準非常明確的前提下,才可以階段性地採用攻擊性戰略。在環境經營的防禦性戰略下,企業並不積極宣傳環境優秀性,但積極收集來自政府、行業和競爭對手的環境信息,用來制定自己的環境經營戰略。穩定成長中的企業一般都採用這種戰略。
環境友好型經營的研究
1、從企業社會責任角度的研究
對環境經營的認識,已由過去的企業與環境的單向度關係,轉為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多維度視野,更多地關注與環境緊密相連的企業與生態、企業與所在地域、企業與社會、企業與國家等關係領域,重視各種關係彼此間的相互依存;認識到企業的經濟活動與決策,會對資源、對當地社區、對環境造成影響。這一認識,將環境經營活動從自然環境面擴大到所在地域和全社會層面;也使企業來自於社會也必將還原於社會的“企業市民”思想得以充分體現。
這種從社會責任角度對環境經營的認識和研究,表明日本的環境經營已經超越了應對環境問題的單純的經濟行為,其本質已被界定為一種社會行為;企業的環境經營及其行為的價值已不僅僅體現為增進企業的微觀利益,其經濟價值只有符合或有益於社會的整體功能與利益才能得到充分肯定。這種認識本質上的變化,將始於公害治理的環境經營這一企業的業務活動,納入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體系、納入了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系,使環境經營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2、從企業戰略角度的研究環境經營向企業社會責任、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方向的轉變,必然要求在企業的長遠規劃中,必須考慮將環境經營置於怎樣的位置,而且力求明確到底應該如何行動;要求企業從根本上改變對環境經營的認識:即與環境相關的投入或事業不再是成本,而是企業對應環境政策及市場變化的經營資源,是企業競爭力的源泉;環境經營的成本,能為企業帶來長遠的利益、為企業追求經濟效率帶來新的事業機會,這也使得環境經營具有重要的戰略性。因為“環境經營如果不伴隨企業的戰略行為,政府的環境規制將只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如果環境經營不能給企業帶來長遠的收益,其本身也是很難持續的。”因此,企業必須對環境經營進行重新定位,即根據全球環境惡化的速度、國際國內政策的變化和動向、生活者意識的變化等,認識到環境經營的戰略性;將降低環境負荷作為企業的重要戰略,並致力於良好的套用,提升企業社會形象,追求可持續發展。
基於戰略高度的環境經營是否能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是否有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對於企業和社會來說都是一個重要問題,它意味著企業的環境經營是否是可持續的。日本學者認為,環境經營有三個基準價值----環境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無論企業實踐還是理論研究都應重視環境經營能否為企業帶來價值?企業經濟表現和環境表現能否雙贏?以此為出發點,人們加強了對企業戰略性環境經營實施效果的研究。豐澄智己通過對日本經濟新聞社連續十幾年的“環境經營度調查”中的800多家企業的實證分析,得出了環境經營與企業業績有正相關性。
這種變化意味著人們對環境經營價值觀認識的變化,即從權衡經濟利益與環境價值的經濟人的價值觀,向環境效率優先的社會人的價值觀轉變;意味著企業的經營戰略向以環境經營為基軸、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戰略構建轉變;意味著通過戰略性的環境經營,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將成為大多數企業的選擇。
3、從企業創新角度的研究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日本學者從企業組織理論和企業戰略層面,對環境經營的運行機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認為環境經營戰略的確立及效果,與企業擁有的資源(人、財、物等)、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供應商及客戶關係管理能力等)、組織制度(領導力、溝通模式等)、無形資產(品牌價值、企業社會評價等)等相關聯。企業中“降低成本、推進R&D、提高員工素質、提高競爭力等方面,也越來越多地與環境經營創新有高的相關性……環境經營創新與技術革新一樣,具有左右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作用。今後這一點將越來越明確,而且有在全球擴展的勢頭。”通過對日本經濟新聞社2006公布的“環境經營度調查”數據進行的回歸分析顯示:企業採取環境經營行動,對企業未來現金流的增大、企業影響力的提高等都有明顯的正相關;環境經營將成為利潤的源泉,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最終提高企業價值。
多角度對環境經營的研究,表明環境經營的目的從最初的公害防治,轉變為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等的全面協調發展做出貢獻。這就使環境經營進入到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與全球發展、人類和平、社會進步等社會責任相結合,形成了符合人類共同理想的環境經營價值觀,並與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發展戰略接軌。
那么針對高校教學方面來說,環境經營管理對高等教育工商管理教育存在重要的關係,教學的實施將會為社會提供更多高素質、具有社會觀的複合型人才,這將大大促進社會效應。下文通過對工商管理教學方面的管理與教學最佳化,補充高校教育的影響。
(一)有助於學生了解前沿知識
環境經營是企業最新的經營戰略,國內很多企業剛剛引進,並處在不斷的摸索與實踐中,如何將工商管理學科各專業方向與這一前沿成果緊密結合,並向研究生傳授國內外一些新的研究進展和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採用前沿講座和召開學生研討會的形式,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有關環境經營的前沿知識,掌握了最新的研究動態,而且這也是“讓學生儘可能多地接觸學科前沿,並在學術交流和學術碰撞中拓展視野,產生靈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種方式。
(二)有助於學生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本畢業論文在研究中發現,環境經營課題組成員在進行前沿報告的過程中會涉及自己研究這個問題的研究方法以及為什麼選擇這一研究方法;學生在掌握前沿知識的過程中也掌握了研究這一問題的研究方法。掌握了研究方法就掌握了研究科學問題的一般程式和基本規則,有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於增強分析研究問題的科學性、規範性和解釋力,從而提高碩士論文的質量,並且為將來的研究工作奠定堅實的方法基礎。
(三)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研究生參與環境經營方面的前沿報告、科學研究、撰寫碩士論文以及組織各種實踐活動等,提升了研究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研究生獲得了環境經營與企業環境問題的真實信息,了解了環境污染的真實情況;獲得了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的機會,真正實現了用理論知識去解決處理實際問題的目標;在相關材料的總結撰寫過程中,提升了綜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既為研究生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將來步入社會成為真正的精英才子奠定了基礎。
通過對教育、社會的雙重引導,使得環境經營促進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