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涵
資源節約型社會
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徵的社會。它不僅體現了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它要求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通過採取技術和管理等綜合措施,厲行節約,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儘可能的以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損害代價,獲得儘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環境友好型社會
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它是一種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合理進行功能區劃分,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內容
資源節約型包含了探索集約用地方式、建設循環經濟示範區、深化資源價格改革;環境友好型則囊括了建立主體功能區,制定評價指標、生態補償和環境約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權有償轉讓交易制度等。
兩型社會建設就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簡稱。
一是“兩型”社會建設的理念轉變和創新,關鍵在於領導思維的不斷提升。從大局出發,積極轉變政府職能,跳出局部利益的思維模式,將思想統一到“兩型”社會的決策和整體部署上來,提高認識,切實做好本地區的節能、環保工作。相關行業和企業尤其是那些高耗能、重污染企業的領導,更要進一步拓寬視野,轉變經營理念,將自身的發展和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局聯繫起來,努力走節約型、環保型發展道路,避免陷入到爭奪能源資源和破壞環境的惡性循環中去。摒棄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來謀求發展的舊思維。這就要求我們以“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投資政策、財稅政策、土地政策、資源政策、生態補償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試。如果長株潭城市群能夠在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的建設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那么對全省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對全國的發展將提供嶄新的樣板和參考。
二是“兩型”社會建設的推進速度和質量,關鍵在於發展方式的不斷轉變。正處於高速成長期,量的擴張還有待充分釋放。但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又好又快的發展路線。
三是“兩型”社會建設的推進激情和動力,關鍵在於惠民宗旨的不斷深入。科學發展至少應該包含三個主題詞:生態、節約和惠民,“兩型”社會建設同樣如此。能源、環境,是經濟社會賴以發展的兩大基礎性要件,而這一切歸結為人民和諧幸福的生活。現實告訴我們,以大量消耗有限的能源資源和自然環境的破壞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是得不償失的,也是人民民眾所不願意看到的,只有將“兩型”社會建設和人民民眾的現實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只有將“兩型”社會建設和切實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結合起來,讓長株潭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三市人民甚至全省人民,才是“兩型”社會建設的終極追求。
實施意義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節約、環保、文明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成為每個企業、村莊、單位和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也就是說,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建立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那么這樣的“綜改區”,也就是以節能降耗、保護環境為核心要素的改革試驗區。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由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友好型產業、環境友好型學校、環境友好型社區等組成。主要包括:有利於環境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無污染或低污染的技術、工藝和產品,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無不利影響的各種開發建設活動,符合生態條件的生產力布局,少污染與低損耗的產業結構,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人人關愛環境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
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的約束越來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我們國家經濟結構要面臨轉型,即從過去那種“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轉變。中部地區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產出地區,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在全國來說顯得更加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在中部的改革試驗區提出“兩型社會”建設目標,是一種具有全局意義的戰略考慮。兩個中部試驗區的獲批,將成為“兩型社會”的重要示範基地和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現狀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資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據統計,中國的 GDP占全球4%,而煤、鐵、鋁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帶給地方環境的壓力相當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