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界定
中國
環保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所進行的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自然保護開發等活動的總稱,主要包括環保機械設備製造、自然保護開發經營、環境工程建設、環境保護服務等方面美國
由三類組成。第一類包括分析服務、固體廢棄物管理、危險廢棄物管理、化學廢棄物管理、修復/工業服務、諮詢與工程;第二類包括水處理設備和化學藥品、大氣污染治理、過程與預防技術、廢棄物管理設備、環境儀器儀表製造;第三類包括公共用水資源恢復、環境能源來源。
加拿大
固體廢棄物處理與治理、大氣污染治理技術、供水與污水處理、土地管理與資源保護、環境健康與安全、綠色產品與服務、能源選擇和能源保護。
德國
德國環境產業包括以保護環境為目的的設備生產廠家及提供相關商業服務的廠家。而廢棄物管理、循環利用、污染土壤及危險廢棄物處理、環境保護設備的諮詢與維護均不作為環境產業組成部分。
義大利
以特定的環境保護為目的的生產、設施和設備建設,包括工業和城市排放物的清除、大氣污染排放物的減少、城市與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和處置、土地開墾、噪聲減少。
日本
生態企業被劃分為六個分部門:環境保護、廢棄物處置和循環利用、環境恢復、有利於環境的能源供給、有利於環境的產品(清潔產品)、有利於環境的生產過程。
環保法規
根據《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等有關原則性規定,施加國際輿論壓力,通過國際仲裁或爭端解決機制來維護中國的合法權益。前車可鑑,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國內立法和執法力度,避免歷史重演。可喜的是對防治廢棄物轉移問題,中國已有法可依,1995年發布了《關於堅決嚴格控制境外廢物轉移到中國的緊急通知》,1996年3月又頒布了《廢物進口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規定》、《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規措施,因而我們的任務是嚴把執法關,切實貫徹下去;另外,還應結合對引進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完善環境標準立法,力求與國際標準接軌,激勵國內環保產業的成長,制定綠色產業政策,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鼓勵開拓國際市場,創建新的國際環保貿易平台。
中國環保
發展狀況
從2007年開始,環保支出科目被正式納入國家財政預算,政府對環保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對策,受益於此,中國環保行業繼續高速增長,且增速進一步提高。
2007年,中國採取綜合措施推進污染減排,全國裝備脫硫設施的燃煤機組占全部火電機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48%,城鎮污水處理率由52%提高到60%,全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383.3萬噸,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萬噸,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實現雙下降,首次出現了“拐點”,污染防治由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環保歷史性轉變邁出堅實步伐。
2008年國家要求關停1300萬千瓦小火電,淘汰600萬噸煉鋼、5000萬噸水泥、1400萬噸煉鐵等一大批落後產能,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60萬噸,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量40萬噸。環保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進一步擴大。2008年上半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674.2萬噸,同比下降2.48%;二氧化硫排放總量1213.3萬噸,同比下降3.96%,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678萬噸/日。2008年下半年,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為擴大內需,大規模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對環保產業的投資也進一步加大。
2010年環保產業的年收入總值將達8800-10000億元左右,其中資源綜合利用產值6600億元,環保裝備產值1200億元,環境服務產值1000億元。
行業劃分
1、行業的上、下遊行業
環保水處理行業上游包括水處理劑、水處理設備、泵閥產品、建築建材等行業。下遊行業包括市政、電力、冶金、石化、造紙等各細分子行業。
2、上、下遊行業對本行業的影響
上遊行業的水處理劑、水處理設備和材料、電氣設備、建材原料的價格將直接影響水處理行業的成本,對行業內企業的利潤產生影響。
上遊行業的需求增加、價格上升將增加水處理行業的運營成本,對水處理行業產生不利影響。反之,上遊行業競爭加劇、價格下降將增加水處理行業的利潤,對水處理行業產生有利影響。
下遊行業對水處理系統的投資力度將決定水處理行業的需求,如果下遊行業發展迅速,對水處理系統的需求大幅增加,將會帶動水處理行業的發展,提高水處理行業的利潤總量。反之,下遊行業開始停止對水處理系統投資,則會降低水處理行業的需求,進而減少水處理行業的利潤總量。
隨著國家環保力度的提高以及技術的不斷進步,下遊行業對環保水處理行業設計水平、建造工藝、建造材料等會提出新的要求,這將使得水處理公司不斷研究開發新技術、運用新工藝,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轉變。
環保規劃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和《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1〕26號)有關要求,為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特制定本規劃。1.重點領域
在環保產業方面,一是發展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包括污水、垃圾處理,脫硫脫硝,高濃度有機廢水治理,土壤修復,監測設備等,重點攻克膜生物反應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藍藻治理和污泥無害化處理技術裝備等;二是發展環保產品,包括環保材料、環保藥劑,重點研發和產業化示範膜材料、高性能防滲材料、脫硝催化劑、固廢處理固化劑和穩定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替代產品等;三是發展環保服務,建立以資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設計和建設、設施運營和維護、技術諮詢和人才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環保產業服務體系,加大污染治理設施特許經營實施力度。
2.技術及裝備
污水處理。重點攻克膜處理、新型生物脫氮、重金屬廢水污染防治、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深度處理技術;重點示範污泥生物法消減、移動式應急水處理設備、水生態修復技術與裝備。推廣污水處理廠高效節能曝氣、升級改造,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污泥處理處置等技術與裝備。
垃圾處理。研發滲濾液處理技術與裝備,示範推廣大型焚燒發電及煙氣淨化系統、中小型焚燒爐高效處理技術、大型填埋場沼氣回收及發電技術和裝備,大力推廣生活垃圾預處理技術裝備。
大氣污染控制。研發推廣重點行業煙氣脫硝、汽車尾氣高效催化轉化及工業有機廢氣治理等技術與裝備,示範推廣非電行業煙氣脫硫技術與裝備,改造提升現有燃煤電廠、大中型工業鍋爐窯爐煙氣脫硫技術與裝備,加快先進袋式除塵器、電袋複合式除塵技術及細微粉塵控制技術的示範套用。
危險廢物與土壤污染治理。加快研發重金屬、危險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放射源等污染土壤的治理技術與裝備。推廣安全有效的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理處置技術和裝置。
監測設備。加快大型實驗室通用分析、快速準確的便攜或車載式應急環境監測、污染源煙氣、工業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污染線上連續監測技術設備的開發和套用。
3.環保產品
環保材料。重點研發和示範膜材料和膜組件、高性能防滲材料、布袋除塵器高端纖維濾料和配件等;推廣離子交換樹脂、生物濾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等。
環保藥劑。重點研發和示範有機合成高分子絮凝劑、微生物絮凝劑、脫硝催化劑及其載體、高性能脫硫劑等;推廣循環冷卻水處理藥劑、殺菌滅藻劑、水處理消毒劑、固廢處理固化劑和穩定劑等。
4.環保服務
以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火電廠煙氣脫硫脫硝、危險廢物及醫療廢物處理處置為重點,推進環境保護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進程。大力發展環境投融資、清潔生產審核、認證評估、環境保險、環境法律訴訟和教育培訓等環保服務體系,探索新興服務模式。
關鍵技術
膜處理技術用於污水資源化、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垃圾滲濾液處理等,研發重點是高性能膜材料及膜組件,降低成本、提升膜通量、延長膜材料使用壽命、提高抗污染性。
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用於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重點是污泥厭氧消化或好氧發酵後用於農田、焚燒及生產建材產品等處理處置技術,研發適用於中小污水處理廠的生物消減等污泥減量工藝。
脫硫脫硝技術用於電力、鋼鐵、有色等行業及工業鍋爐窯爐煙氣治理。研發重點是脫硝催化劑的製備及資源化脫硫技術裝備。
布袋及電袋複合除塵技術用於火電、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重點是耐高溫、耐腐蝕纖維及濾料的國產化,研發高效電袋複合除塵器、優質濾袋和設備配件。
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控制技術用於各工業行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排放源污染控制及回收利用。研發重點是新型功能性吸附材料及吸附回收工藝技術,新型催化材料,最佳化催化燃燒及熱回收技術。
柴油機(車)排氣淨化技術用於國IV以上排放標準的重型柴油機和輕型柴油車。研發重點是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SCR)及其裝備、SCR催化器及相應的尿素噴射系統,以及高效率、高容量、低阻力微粒過濾器。
固體廢物焚燒處理技術用於城市生活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研發重點是大型垃圾焚燒設施爐排及其傳動系統、循環流化床預處理工藝技術、焚燒煙氣淨化技術、二英控制技術、飛灰處置技術等。
水生態修復技術用於受污染自然水體。重點研發赤潮、水華預報、預防和治理技術,生物控制技術和回收藻類、水生植物厭氧產沼氣、發電及制肥的資源化技術,溢油污染水體修復技術等。
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用於污染土壤修復。重點是受污染土壤原位解毒劑、異位穩定劑、用於路基材料的土壤固化劑以及受污染土壤固化體資源化技術及生物治理技術。
污染源線上監測技術用於環境監測。研發重點是有機污染物自動監測系統、新型煙氣連續自動檢測技術、重金屬線上監測系統、危險品運輸載體實時監測系統等。
發展前景
環保產業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環保設備(產品)生產與經營,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設備、大氣污染治理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設備、噪音控制設備、放射性與電磁波污染防護設備、環保監測分析儀器、環保藥劑等的生產經營。二是資源綜合利用,指利用廢棄資源回收的各種產品,廢渣綜合利用,廢液(水)綜合利用,廢氣綜合利用,廢舊物資回收利用。三是環境服務,指為環境保護提供技術、管理與工程設計和施工等各種服務。
1.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型環保產業
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型環保產業主要包括為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不進一步惡化而進行的各種自然資源開發和保護、環境 生態系統平衡恢復等活動。如植被恢復、沙漠治理、地下水資源開發與保護、物種多樣化、新能源的開發等,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目前世界環境保護及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資源是綠色國民賬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活動作為環保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有利於克服中國將資源和環境分頭管理造成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水平降低的嚴峻狀況。
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型環保產業的投入主要包括在資源開發保護(如綠地建設等)和生態平衡恢復活動中投入的各種研究、生產(治理)費用(如沙漠治理)及其放棄的短期收益(如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其產出主要是環境資源價值(如林木儲量、水資源儲量、物種多樣化等)的增加和各種損失(如洪水、土地沙漠化等)的減少。具體可表現在採用經濟與環境一體化核算制度(SEEA)時國內生產淨值(EDP)的增加。
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型環保產業的投入巨大,在SEEA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其產出效應在國民經濟統計體系中沒有反映出來,但增加其產出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一種長遠效益。這類產業中大部分經濟活動投入巨大、見效慢、產出物的消費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等“公共物品”特性,基本上不具備市場化的條件。因此,在發展戰略上應採取以政府統籌規劃、統一投資、統一管理為主的思路。中國環境資源惡化的主要原因在於巨觀管理力度不足、資金投入不夠。在發展對策上,應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以較快的速度加大資金投入,同時,做好規劃,並加強資金使用的管理。
2.清潔生產型環保產業
清潔生產是通過資源的有效利用、稀缺資源的代用及資源的再利用,實現資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在生產過程中,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實現廢棄物和污染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清潔生產型環保產業,主要包括研究、開發和在生產過程中採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減少生產過程的三廢排放量、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減少產品中有害物含量等。
早在1994年公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中國就將開展清潔生產列入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重大行動中,並制定了行動依據、目標和行動內容。1998年又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實行清潔生產”的號召。將清潔生產作為環保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實現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轉變的重要戰略措施,也是加入WTO後企業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對策。
清潔生產型環保產業的投入品和產出品分散在各個產業的生產過程中,是能全部市場化的產業,各產業內部完全具有自我積累和發展的機制。制約中國清潔生產型環保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市場機制。因此,整體上應採取以企業為主體的發展戰略,政府通過在政策和資金上加大對清潔生產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推進企業研究、發展和推廣清潔生產技術、設備和潔淨產品。同時,在中國採取措施推進ISO14000標準的實施,培育、發展和完善環保產業市場,規範市場秩序。
3.污染源控制型環保產業
污染源控制型環保產業在現實中表現為兩個大的部分,其一是各類生產型企業內部的各種污染處理工藝以及為這些企業提供廢棄物和污染物處理、綜合利用與回收技術和設備的生產企業;其二是各種排放集中處理、綜合利用與回收企業,在性質上相對於企業生產過程的延伸。後者的投入產出是可以進行獨立統計的,前者則難以劃分為獨立的產業部門,較難進行投入產出(特別是產出)統計。
污染源控制型環保產業的投入包括資該品、上游企業提供的各種中間品和勞動力;其產出包括為排污企業提供污染物處理服務和保護環境兩個方面,這種功能的兩重性為其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前提。
環境經濟學理論認為,隨著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政府職能的逐步轉變,污染源控制服務更多地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其投入將更多地依賴政府財政中的公共投入。但是,污染源控制型環保產業的產出功能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保護環境是這類產業產出的公共物品功能;另一方面,它還同時具有為排污企業提供污染物處理的功能,從後者來看,具有較完備的投入產出體系。在污染源控制職能社會化後,其服務職能具有市場化(即將污染控制作為一種服務提供給各排放企業)的基礎。因此,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可以採取不同的產業政策。由於中國目前處於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在以後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應採取以政府投資為引導、政策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發展戰略,依靠市場和政府的共同作用,通過各種行政和經濟手段,引導社會上的科技、資金、管理等綜合力量參與進來,形成“政府組織、部門牽頭、企業出資”的新機制,為污染控制型環保產業提供市場化的條件,形成良性的積累和發展機制。而在經濟發展的較高級階段,由於其規模經濟特徵和溢出效應,在調整行政和經濟政策的同時,政府通過政府控股、收購等方式,由政府控制這部分產業,將其作為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和管理,由政府來提供這部分公共物品的服務。
4.污染治理型環保產業
污染治理是指當污染物已經排放到環境中並已產生外部不經濟效應以後,通過採用污染治理技術減少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含量,從而改善環境質量的一種方式。
污染治理型環保產業的投入包括資該品、上游企業提供的各種中間品和勞動力,其關聯產業主要是資該品和中間品的生產企業。污染治理型環保產業的發展,可以為其上游企業(主要是環保機械設備製造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提供需求。但是,由於其產出的完全公共物品特性,有些環境問題涉及到整個流域甚至是全球環境問題,而且,污染治理的投資與運作費用較之污染控制要大得多,且產出的效費比很低,完全不具備市場化的條件。
由於歷史欠賬多和經濟發展快,中國的環境形勢相當嚴峻,污染治理複雜、任務重,加上中國環保法律法規建設和環境保護技術的落後,經濟實力較弱,中國環境面臨繼續惡化的危險。對污染治理型環保產業,應採取以政府為主體的發展戰略,加緊建立和完善環保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實施政府直接管制措施,嚴厲打擊和制約各種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行為,同時,中央及各級 地方政府應制定和執行環境規劃的目標,落實規劃的資金投入,並改進各種環保資金的管理辦法,切實承擔起治理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的責任。
由於環境保護工作的複雜性,對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綜合運用市場手段和政府力量,根據各類環保產業的特徵分別制定發展戰略和策略。特別要通過市場機制的建設,充分運用好各種投入少、見效快的經濟手段,促進清潔生產型環保產業和污染源控制型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減輕中國環境生態面臨的壓力。
據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污染治理方面的需求量巨大,不少領域的需求達到千億級別:如脫硫脫銷單項工程投資約為1330億元,尤其是脫硝需求;城鎮污水處理約為4300億元;垃圾處理約為2636億元;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修復工程投資約為399億元;重點流域水污染整治項目1385億元;農村環保惠民工程約為739億元。如此巨大的投資需求將刺激環境保護設備業、治污服務業等產業長足發展。
另外,王金南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大對農村環保工程方面的規劃力度。
在王世汶看來,今後環保產業大體可以分為兩大方向,一是延緩、阻止環境污染惡化的預防型,二是在污染和破壞已經造成之後,針對問題而發展起來的污染治理和環境修復型企業。他認為,污染治理型產業將在未來10年內達到頂峰,而資源循環和預防型的環境企業則會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從事環境修復類的企業會成為一支主要的產業力量。
趙鵬高認為,環保產業的潛力非常巨大,尤其在污染治理方面。他說,“十二五”期間城市污水處理管網和垃圾處理廠的數量較“十一五”期間均要翻番,目前我國仍有435個縣城沒有建設污水處理廠,1000個主要縣城沒有垃圾處理廠。在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我國應突出重點,合理界定環保產業的範圍,重視污染治理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淡化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等行業,同時引導環保治污服務業發展。
國外環保
美國
美國環保產業呈現出成熟工業的特徵:增長速度減緩、同行競爭激烈、客戶需求多樣、價格競爭激烈、利潤減少、企業兼併頻繁。美國的環保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和私人企業)有兩種形式:一是歷史上存在的公共基礎設施企業,如提供飲用水、廢水處理和廢棄物管理企業;二是隨著國內環保法規的制定和實施而迅速崛起的企業,絕大多數是私人公司,主要從事污染控制、污染補救等業務。這種環保體制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環保產業的發展。
日本
日本在經歷了經濟發展導致環境質量日益惡化,並出現許多公害事件後,開始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日本政府也因此採取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措施,並取得了成功。日本國環境廳對環保產業的分類見下表。
使環境負擔降低的裝置的開發與銷售 | 對環境造成的負擔較小的產品的開發與出售 | 環境服務業的開發及服務 | 有關強化公共設施的技術、設備及系統的開發與出售 |
a 公害防治裝置 | a 低公害車 | a 環境評價 | a 廢棄物處理、出售 |
b 省能源裝置及技術系統 | b 廢棄物的回收、資源化 | b 廢棄物處理、再生資源回收 | b 省能源、省資源型系統 |
c 省資源型裝置 | c 家庭用省能源機器 | c 土壤、地下水修復與淨化 | c 綠化、造林業 |
d 利用自然能源的發電系統 | d 對環境的負擔比較小的商品 | d 環境管理、環境諮詢 | d 下水道 |
e 生態情報業 | e 為確保擁有豐富自然環境的區域而服務的事業 | ||
f 金融 | f 水域環境修復事業 | ||
g 其他 |
環保機構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簡稱 UNEP),成立於1973年,總部設在肯亞首都奈洛比,是全球僅有的兩個將總部設在開發中國家的聯合國機構之一。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專門機構成員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成員均可加入環境署,到2009年,已有100多個國家參加其活動。在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對全球環境狀況及世界可持續發展前景愈加深切關注的21世紀,環境署受到越來越高度的重視,並且正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中華環保聯合會
中華環保聯合會(All-China Environment Federation,英文縮寫為ACEF。)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民政部註冊,國家環保總局主管,由熱心環保事業的人士、企業、事業單位自願結成的、非營利性的、全國性的社會組織。中華環保聯合會的宗旨是圍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圍繞實現國家環境與發展的目標,圍繞維護公眾和社會環境權益,充分體現中華環保聯合會“大中華、大環境、大聯合”的組織優勢,發揮政府與社會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促進中國環境事業發展,推動全人類環境事業的進步。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成立於1993年(前身為1984年成立的中國環境保護工業協會),是由在中國境內登記註冊的從事環境保護產業的科研、設計、生產、流通和服務單位以及中國境內從事環境保護產業的行業專家自願組成的社會團體,是具有社團法人資格的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的全國性、行業性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共有團體會員46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環保產業協會),單位會員超過1100家,並通過省市協會聯繫著上萬家企業。
環保中國產業聯盟
環保中國產業聯盟(英文縮寫:EPCIU):簡稱環保中國,是致力推進“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非法人、活動性、學術性民間組織。聯盟由相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主流媒體、領袖企業共同發起,並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大力支持。聯盟宗旨:環保使世界更加美好。加速中國環保事業產業化發展,打造成熟環保產業鏈,整合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環保企業、主流媒體等各方資源,促進環保產業上、中、下游企業有效融和,最佳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發展。
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
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英文名稱為:China Environmental Culture Promotion Association,英文縮寫:CECPA)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是具有社團法人資格的跨地區、跨部門、非盈利性質的全國性環境文化組織。該會由社會各界專家學者、 文學家、藝術家、新聞工作者、宣傳教育工作者、企業家及社會知名人士等自願加盟組成。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英文名稱: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英文縮寫:CSES)於1978年5月批准成立,是中國國內成立最早、專門從事環境保護事業的非盈利全國性非政府科技社團組織,是中國科協所屬的全國一級學會,具有跨部門、跨行業、橫向聯繫廣泛的優勢和特點。業務主管單位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發展規劃
2010年10月15日-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了國家“十二五”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選擇投資標的:⑴具有較大業績彈性,可能突破估值空間限制的公司;⑵受題材驅動,能夠激發市場熱點的公司;⑶業績穩定成長,受巨觀和市場環境影響較小的公司。
2018年12月13日,在E20環境平台於北京主辦的“2018(第十二屆)固廢戰略論壇”上,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金鐸表示,環保業問題的根源早就存在,只不過市場好的時候,企業忽視了急速擴張帶來的風險。
2018年底,財政部對PPP庫集中清理,各地累計清理退庫2428個項目、涉及投資額2.9萬億元,整改完善2005個項目、涉及投資額3.1萬億元。
行業問題
一是建設和運營不匹配。企業大量跑馬圈地,同時有很多工程等待投資,但投入運營的項目能產生的現金流非常有限,只好“十個鍋九個蓋”地騰挪資金。
二是資金來源長短不匹配。由於工程建設審批鏈條非常長,為了快速啟動項目建設,經常不得不用短期資金做長期工程建設投入。為了拿項目,有些企業不惜墊資。甚至有的項目建好了,還沒有拿到施工許可證,無法從銀行貸款,從而使企業資金鍊高度緊張。
三是營收來源不匹配。有的企業業務結構單一,過於依賴政府補貼,收費的難度也各異。比如,電子廢棄物回收企業從申請到獲得補貼的周期要一年至兩年,可能造成現金流惡化。
2019年6月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國內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首家A+H股企業。手上共握有約400億元“彈藥”可供投資。從一家民企到成為北京市國有控股企業,綠色動力拿下了20多個省區市的項目,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總規模超過了6萬噸/日。今年8月份,綠色動力在北京通州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啟動運行,以嚴格的設計標準、具有“視覺地標”屬性的城市景觀,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示範項目。
特點
1.政策驅動的產業,由環保標準、法規和環保目標驅動的產業如:S02削減10%的約束性指標,帶動了脫硫產業的發展;火電廠標準NOx,控制在100還是200,直接與催化劑產業相關。
2.產業發展具依賴性,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環境保護目標及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重點決定著環保產業的發展方向;環境保護技術政策及各類環境保護標準,規定了污染防治的技術要求及污染物的控制種類和控制水平,由此決定了環保產業技術需求的方向和水平;環境執法和環保投入直接影響著環保市場的實際需求。
3.具公益屬性的產業,環保產業是以滿足環境保護需求、解決環境問題的目標導向型產業,是為防治污染、改善生態保護資源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
4.產業發展水平與環保目標的關聯性,環保產業發展水平決定著環境保護目標能否實現。
重點發展
環境形勢
1.治污減排的壓力繼續加大。經濟總量仍保持高度增長,能源資源的消耗還要增加,環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國情不會改變,治污減排指標在增加,潛力在減少,在消化增量的同時,持續削減存量,任務十分艱巨。
2.環境質量改善的壓力持續加大。常規環境污染因子惡化勢頭有所抑制,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土壤污染、危險廢物和化學品污染問題日益凸顯水、空氣和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的任務非常複雜。
3.防範環境風險壓力持續加大。環境違法行為時有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呈高發勢頭,自然災害引發的次生環境問題不容忽視,核安全、輻射安全和輻射環境安全壓力不斷加大,保障環境安全的不確定因素增多。
4.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的壓力繼續加大。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各國利益博弈的焦點。
主要目標
1.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全國化學需氧排放總量比2010年8%,氨氮排放總量比2010年減少10%。
2.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比2010年8%,全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比2010年減少10%。
3.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減低17%。
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
5.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降低30%。
產業領域
污泥處理、土壤污染修復、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機動車氮氧化物綜合防治、工業爐窖脫(降)硫(硝)、氨氮控制、農村污染治理技術、分散性污水治理、布袋除塵和VOC控制、資源綜合利用,包括共伴生礦產資源、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餐廚廢棄物、農林廢物等和環境服務。
發展重點
1.污水處理,新建污水處理設施。“十二五”期間擬建設5000萬噸/日的污水處理規模;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提高污水處理負荷率約需增加配套管網2.5萬公里,原有污水處理廠管網完善需增加6萬公里,新建污水處理廠需配套管網7.5萬公里。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十二五”期間,全國重點流域所有市縣污水處理廠要求達到一級B標準,重點流域省會城市及重點地市的污水處理廠要求達到一級A標準,排入封閉式水域及對岸海域水質有直接影響的地區污水處理廠應選用具有強化除磷脫氮功能的處理工藝。污水再生利用。缺水地區重點推行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鼓勵1000人以上的集鎮按照一級B排放標準要求,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
2.污泥處理,預計到2015年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規模將達到1.5億噸/日,產生污泥量約12萬噸/日。污泥處理方式:焚燒,土地利用,堆肥,填埋等。
3.工業水污染防治,預計通過工業企業提高排放標準及結構調整,通過監管提高穩定達標排放水平,削減COD和氨氮排放量。
4.非點源水污染控制,包括農村綜合整治,畜禽養殖污染治理以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
5.脫硫脫硝,電力行業煙氣脫硫。電力行業脫硫市場不規範、設施不過關,仍需政策加以規範。“十二五”期間新建的約1.8-2.3億千瓦機組(含淘汰小火電替代部分)將全部脫硫。電力行業煙氣脫硝。尚處於起步階段,運行情況不好,催化劑需要進口,技術、設備國產化率低。鋼鐵行業燒結煙氣脫硫。“十二五”應加大燒結煙氣脫硫力度,對新建燒結(球團)設施必須同步建設煙氣脫硫裝置;現有企業中,使用高硫原料的燒結機,位於兩控區及重點城市的90平方以上燒結機應限期安裝煙氣脫硫設施。水泥行業與工業鍋爐脫硝示範。“十二五”期間,水泥行業開展新型乾法上SNCR示範工程。其他行業脫硫。“十二五”期間,對於工業鍋爐,有色金屬冶煉等行業的二氧化硫排放進行控制。
6.布袋除塵,“十二五”期間,電力行業開展新一輪的除塵技術改造,除塵設備由經典除塵向袋式除塵或者電袋複合除塵方向轉變,其排放控制在30mg/Nm3以內(以煤矸石等為主要燃料除外)。為此,新建機組推廣使用高效的除塵器;鋼鐵、有色等行業布袋除塵需求也較大。
7.城市垃圾處理,“十二五”期間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預計達到35萬噸/日,無害化處理率不低於80%,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無害化處置率應達到85%以上;實現全國90%以上的縣城建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完成現有生活垃圾填埋場完成滲濾液處理設施改造任務;增大人口密集區垃圾焚燒處理率應不低於50%,中西部地區垃圾焚燒處理率不低於25%。同時加快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綜合利用新技術新工藝和示範工程建設。
8.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十二五”期間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領域主要任務為繼續開展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危險廢物處置能力預計達到417萬噸/年,醫療廢物集中處理能力需達到2072噸/日。
9.污染土壤修復,污染土壤修復主要包括遺留污染物造成的場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生態敏感區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熱點地區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等。
10.環境監管與應急能力,填平補齊省市縣環境監管儀器設備,重點提升省市兩級環境監管能力。在滿足常規環境監管能力外,逐步加強轉向檢測、PM2.5、POPs、溫室氣體、VOC等方面的檢測能力,加強水源地水質全分析能力,建立邊境河流預警檢測體系,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監管體系。
11.環境服務業,大力發展污染治理設施的專業化、社會化運營服務。發展環境諮詢業,重點發展環境監理、環境風險損害評估,環境技術評價、環境保險、環境審計、清潔生產審核、環境管理認證、環境教育普及與培訓等新興環境諮詢服務。逐步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鼓勵發展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綜合環境服務業,積極探索契約環境服務等新型環境服務模式。鼓勵環境服務業聯盟和區域產業集群建設,鼓勵企業間以聯盟形式提供環境集成整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