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歷來是漢民族聚居之地,民間藝術形式也以漢文化為主。據介紹,由於漢民族“與時俱進”的速度較快,因而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相對少數民族地區偏少,同時,因為地區差異,璧山的非物質文化也與合川、永川等周邊區縣存在差異。
據介紹,璧山大規模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還需追溯到70年代末期。30年前,在中國還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明確定義,全國範圍內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還多是以民間文藝普查形式為主,唯有1978年,在全國開展民間文藝普查的大背景下,當時的璧山縣教育局聯合縣文化館幹部、社會文化積極分子開展過一次聲勢較大的民間文藝普查活動。當時,文化幹部們深入全縣各鄉鎮,住農家、聽故事、看錶演、與民間藝人交流,通過筆記、錄音、手繪等傳統手法對我縣部分民間文藝形式進行了收集,並通過提煉、整理製作了全縣最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璧山民間文藝普查集》。
這本用傳統手刻、油印工藝製作而成的民間文藝普查集中,對璧山縣歷代的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文學、民間民俗活動等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進行了較為清晰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