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一作負夏,位於濮陽縣城東南18里固堆西,“舜就時於負夏”、“曾子吊於負夏”即此。此丘突兀而起,周環綠水,中植荷蓮,鴨戲其間。沿堰其南,拾階而上,石獅迎門,左右兩碑,一曰“瑕丘古蹟”,一曰“瑕丘記”,皆清嘉慶九年知州李符清所立。中有小廟,內塑觀音。庭院樹蔭覆蓋,碑碣林立。東西兩廂,內懸十大天王圖像。後有大殿,進深三間,高檐石柱,雕紋精細。殿內帷幕低垂,旌旗高懸,內塑兩排六尊女神,鳳冠霞帔,端莊秀美,猶似浮丘之碧霞元君。兩側壁懸諸神圖像,錦匾布滿其間,昔為鄉民祈福求子所。再後有寢殿,又有斜道,略通西附小丘,其美景,逾數千年而不衰。
歷史記載
嘉靖《開州志》載:“瑕丘在州南十八里,高五丈,縱橫十五丈,西附小丘,高三丈。”《禮記·檀弓上》云:“公叔文子升於瑕丘,蘧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丘也!死則我欲葬焉。’伯玉(名瑗)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可見此處,在春秋時已為達官貴人所矚目,是登高望遠的遊覽勝地,被譽為古代公園。
從考古者發現,此丘有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及商周文化時期陶片,可能為古代部落居民點。然其秀麗風光,為濮陽獨具。《瑕丘記》云:“遙望丘高數尋,巋然獨峙,其至隅,林樹交蔭,清流環繞。度以石橋,立寺門,四野空曠,千里在目。是日也,雲斂氣清,天無纖翳,西望黎陽大亻丕 ,樹石可辨,東南泰岱,亦在雲煙飄渺間。”又曰:“澶境界中州,其地承平,衍無崇山峻岭,大陵高阜,此丘獨負土而起,誠勝景也。丘縱橫十五丈,西附小丘,斜通略約。中有宮有廟有樓閣,獨無文子、伯玉祠,亦無遊人憩息之所,意甚歉,然建二賢祠,益構層軒於小丘上,四窗洞闊,可以安息,可以遊覽,洵足樂矣。”清人詩曰:“四望平原百里遙,秋分萬木未全凋。溪邊景物真如畫,有客攜童度小橋。”可謂風光旖旎,桃園勝景,無怪文子欲葬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