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華硯

全國首現,價值百萬昨天,在老馬家中,記者看到了這方“吳牛喘月”琺花硯。 這樣看來,“吳牛喘月”琺花硯有可能還將推前法華器的燒制歷史。 而“吳牛喘月”琺花硯的燒制時間,目前最早大致可推斷到南宋,遼、金後期。

法華器又稱琺花器(也有山西的‘粉花’一說)有陶胎和瓷胎兩種。法華器的創燒年代已無法考證,但由於質釉的情況近似於元代之物,故多定為元代創燒。明中期以前在晉南十分流行,明中期以後景德鎮開始用瓷胎仿燒。雍正以後停燒法華器的釉是以牙硝為助融劑,以鐵、銅、錳、鈷等為著色劑,配以石英製成的。低溫釉。法華器的裝飾方法是用彩畫中“立粉”技術,即在陶胎表面用特製帶管的泥漿袋,勾勒成凸線的紋飾輪廓,分別以各種色料填出底子和花紋色彩,入窯燒成。主要燒制窯口有:山西蒲州、澤州、霍縣,陝西各地和江西九江等。主釉色多為孔雀綠加添藍、黃和紫色。
見琺華硯的相關連結報導和揚州網的圖片:
揚州網 > 揚州新聞 > 社區新聞
清理河堤挖出塊“石疙瘩” 竟是價值百萬的古硯台
來源:揚州時報時間2010-07-08 00:00
<!--enpproperty 32898192010-07-08 00:00:00.0揚城驚現全國首個“法華釉”硯台“吳牛喘月”24263社區新聞揚州新聞/enpproperty--> 揚州網訊 (記者 喬國軍 文/圖)市民老馬年輕時在清理河堤時挖出了一個陶罐,罐子雖然已破碎,但裡面卻還藏著一個半陶半瓷的“石疙瘩”。老馬順手拿回了家中,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直至日前,揚州一位業餘考古研究者發現“石疙瘩”後,才驚奇地判定這就是失傳已久的“吳牛喘月”琺花硯,估計價值至少百萬元。
清理河堤挖出“石疙瘩”
上世紀70年代末,由於防汛需要,沿海各地的河堤時常清理。老馬告訴記者,那一年,他隨著隊伍來到了南通海門運河段進行清淤,挖著挖著,他發現淤泥里有個圓形的陶瓷罐子。
老馬說,他把破罐子拿到河岸邊,敲碎了一看,罐子裡除有一些銹跡斑斑的銅錢外,還有一個誰也不認識的“石疙瘩”。洗乾淨才發現,“石疙瘩”上除有一頭大水牛外,還有一個太陽和月亮的圖案。老馬順手就拿回家給兒子當了玩具。
“石疙瘩”是“法華釉”硯台
今年4月初,揚州民間瓷器考古專家凌崇華,前往老馬家吃飯時偶然發現,老馬的孫子手中所持的“石疙瘩”,竟然是一方古硯,南京博物院、揚州考古研究的幾位專家鑑定,是迄今尚未發現的“法華釉”硯台。
就在專家急待破譯“法華釉”硯台名稱時,凌崇華發現古硯挖掘於蘇中,而當年的蘇中地區,不僅水牛很多,還有“吳牛喘月”這么一個歷史典故。根據這個歷史典故,凌崇華終於從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找到了 “吳牛喘月”琺花硯的蛛絲馬跡。說的是晉人滿奮官至尚書令。一次在晉武帝身旁侍坐,因為怕冷發抖,自嘲“吳牛喘月(好比吳地的牛,一看見月亮就喘起來了)”,皇帝便原諒了他的失禮。因此,後人便用“吳牛喘月”這個歷史典故,開始題詩做硯。通過借用牛來設喻,表達皇帝委婉寬恕下屬的意思,還啟迪後人應發揚“老黃牛”的吃苦耐勞精神。
全國首現,價值百萬
昨天,在老馬家中,記者看到了這方“吳牛喘月”琺花硯。古硯胎面呈現半陶半瓷狀,為瓢形。胎色為黃色,古硯全長15.7厘米,前寬和後寬,分別為10、12.5厘米,厚度則為1.4厘米。琺花硯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有七朵螺旋狀雲彩沿硯邊分布,上部的雲彩托住右下側的一輪明月,下部的右側,則臥有一個彎角狀的大水牛。對此,南京博物院的專家表示,根據歷史記載,法華器又稱琺花器(山西也有“粉花”一說),它分陶胎和瓷胎兩種,用此技術燒制出的硯台則稱琺花硯。
不過,由於法華器陶胎具有吸水的特性,因此,歷史上沒有用“法華釉”製作硯台的任何記載。然而,老馬所持有的“吳牛喘月”琺花硯,不僅通過表面施釉的辦法來防水,更能填補“法華器”製作硯台的歷史空白,估計價值至少百萬元。
目前,僅知道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兩隻“吳牛喘月”碗。這樣看來,“吳牛喘月”琺花硯有可能還將推前法華器的燒制歷史。據悉,法華器的創燒年代已無法考證,但由於釉質的情況近似於元代之物,故多定為元代創燒。至於如何創燒,不得而知。而“吳牛喘月”琺花硯的燒制時間,目前最早大致可推斷到南宋,遼、金後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