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山牆

琉璃山牆

建築兩端的山形牆。有的高出屋面,形式多樣。其中常見的形式有呈曲線隆起的觀音兜和呈階梯形疊落的馬頭牆,俗稱封火山牆。琉璃山牆多用於宮殿建築。全部使用琉璃磚砌築的山牆比較少見,大多是用於局部。

琉璃山牆常用作法

常見的作法有以下幾種。

琉璃下鹼

琉璃下鹼可單獨用於室內或室外一側,也可在兩側同時使用。牆面的藝術形式除臥磚擺砌十字縫以外,還常用“貼落”磚組成各種圖案,如龜背錦等。

琉璃小紅山

小紅山是指歇山建築兩側的山花部位。琉璃小紅山是用琉璃“貼落”拼成圖案砌成的,圖案式樣大多仿照木山花板上的金錢帶圖案。

琉璃博縫與琉璃掛檐

硬山琉璃博縫磚 硬山琉璃博縫磚

硬山博縫:由於琉璃博縫不能像方磚博縫那樣在現場砍制加工,所以必須進行“攏活”(試擺),通過攏活確定槎子線的位置。具體方法是:把博縫頭、博縫磚、寶劍頭、拔檐磚等在地上按博縫的形狀依次碼好,拼縫不嚴的,應剩活(參見硬山式建築的山牆作法)。從山尖頭層拔檐底棱交點往兩端博縫頭下面的頭層拔磚底棱處引兩條直線並量出它們的長度,然後沿直線每隔一距離(如每隔1米)量出至拔檐磚的垂直距離,並記住這些尺寸。拴槎子線時,按攏活時所得的兩條直線的長度及每段至拔檐磚的垂直距離,即可確定槎子線的曲線形狀及兩條槎子線交點的位置。琉璃博縫的砌築方法與方磚博縫大致相同,但打點用灰要用小麻刀灰加顏色(黃琉璃加紅土子,其它加青灰)。最後用“麻頭”(或用拆散了的扎綁繩代替)沾水擦拭乾淨。琉璃博縫的第二層拔磚為半混磚,或者只用一層半混拔檐磚,叫做隨山半混或托山混。

懸山博縫:懸山琉璃博縫是貼在木博縫板外面的。事先應在木博縫板上面按分好的位置鑿出榫眼安裝時把琉璃博縫後口的“膽”裝在榫眼裡,然後用鉛絲將揪子眼拴牢。

博縫磚 博縫磚

琉璃掛檐:琉璃掛檐多用於樓房或帶平座的重檐建築的掛檐板外面。琉璃掛檐的圖案多為如意雲頭,故俗稱“雲板”。如果琉璃磚的底邊輪廓為如意頭形狀者,稱做“滴珠板”。安裝時,每塊雲板或滴珠板要用1~2個鉚釘與背後的木掛檐板釘在一起。

琉璃盤頭

琉璃盤頭的各層上出檐應按照成品的形制決定,其中第二層盤頭為半混形狀,與山牆的隨山半混交圈。如山牆拔檐只有一層隨山半混,則在梟磚之上也只有一層盤頭(半混形狀)。盤頭的外側可做磚挑檐,也可省略。

琉璃硬山五花山琉璃

硬山五花山的下鹼及上身和山尖里皮與大式硬山牆作法一樣。上身和山尖外皮是用預製的琉璃磚仿照木屋架的樣子砌築起來的。下鹼和琉璃磚之間用普通磚仿五花山牆形式砌成階梯形後抹灰並刷紅土漿,與疏璃磚相接的地方要抹成“八字”。五花山牆外皮應比琉璃屋架寬1/4柱徑。琉璃屋架之間及背後也要用普通磚砌築並在外皮抹灰刷紅土漿。這段牆的外皮應比琉璃屋架退進若干,即應露出琉璃磚側面的花飾。

武當山山牆

武當山古建山牆,在完整保留皇家建築的堂皇大度規制的同時,也常見這樣精美生動的道教吉樣圖案,並融入了,像,陝,川等地方建築的裝飾手法。體現了南北交會、佛道融合的多元化文化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