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宮史

琉璃宮史

《琉璃宮史》成書於緬甸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貢榜王朝時期。在巴基道王的親自主持下,由13位德高望重的僧俗學者參照緬甸國內各種史書、典籍、碑銘、文獻、佛學經典,以及"雅都"、"埃欽"、"茂貢"等詩文編著而成。因其是在琉璃宮內寫就,故稱"琉璃宮史"。 據載,在編寫過程中曾受到巴基道王的親自過問。此書編寫始於1829年,歷時近4年。全書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上古開天闢地寫起,歷經迦毗羅衛太公、般遮太公、頂兌、室利差咀羅、蒲甘、彬牙、實皆、阿瓦、東吁各王朝,一直寫到1754年良淵王朝被孟人所滅。第二部分起初從阿朗帕耶(雍籍牙)統一全緬創建貢榜王朝寫到1821年。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琉璃宮史琉璃宮史
《琉璃宮史》全書21篇中,第l篇及第2篇總計104節,這兩篇均未真正涉及緬甸正史。其史料內容大致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描繪宇宙之形成與敗毀;南瞻部洲的出現;
——圍繞南瞻部洲中天竺某些主要國家的產生,簡介各國君王簡況;
——略述君王大臣應具有的基本條件、應遵守的紀律或戒規、克敵制勝的若干基本要素等;
——古印度最早諸君王,如迦毗羅衛城的頻婆娑羅王淨飯王悉達多王等佛教觀及其他;
——印度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傳略、阿育王對佛業的貢獻(尤其是廣建塔廟,派員外出弘揚佛法等)。
從第3篇開始直至第21篇才是真正記敘緬甸歷史事件的產生、演變、發展進而延續至貢榜王朝初期(1754年)的全過程,從書史所有的史實內容看,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歷代君王世系及對各君王的評介,共120餘節;
(2)緬甸國內各地區諸侯之問的戰爭以及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對外戰爭,共54節(其中包括對泰國12次,對中國5次,對寮國3次,等等);
(3)有關國王登基加冕典禮方面,共10節;
(4)外交活動方面(包括求取或迎奉佛牙等),共8節;
(5)籌建佛塔、寺廟、積德行善(含建成佛塔升傘等),共27節;
(6)其他事件及有關國內重要國政及治國措施等,諸如,泰國簡況,調查地區人口,修建水利工程,處死同謀罪犯,某大臣謀叛。塔主西歸,國王捐獻藏經,等等,共19節。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緬甸貢榜王朝初期是緬甸封建王朝時代的極盛時期,國內形勢穩定,經濟發達,國力充實,版圖也達到了有史以來最廣闊的地步。巴基道王即位後,雖然在這期間英國發動了第一次英緬戰爭,緬甸初嘗敗績,割地賠款。但是巴基道在內心深處並沒有服輸,仍雄心勃勃地想有朝一日定能雪此大辱,恢復並擴展祖輩基業。
正是在這種形勢之下,巴基道王召集了蒙悅逝多林寺大法師、道加彬大法師、咨政大臣摩訶達馬丁堅、大騎兵統領吳耀、內廷府傳旨官吳前、大侍史吳漂、負責灌頂加冕禮的婆羅門學者亞扎德瓦和古木德亞、內廷府傳旨官吳越、大侍史吳魯基、侍史吳昂達、內廷大臣曹侯、內廷大臣兼平民大臣辛占侯等13位僧俗學者組成一個“緬甸歷史編寫組”,並親自督戰,命令他們在琉璃宮偏殿內,參照緬甸國內各種史書、典籍、碑銘、檔案文獻、佛學經典和“雅都”、“埃欽”、“茂貢”等詩篇編寫出一部緬甸大編年史。因在琉璃宮內編寫,故名之為《琉璃宮史》。

創作歷程

1829年,緬甸貢榜王朝君主巴基道(又譯作孟既)下令編撰《琉璃宮史》,以求把史籍的年代更新到最近。巴基道王決定修史的原因,據《琉璃宮史》自身所說,是由於巴基道看到當時的各種緬甸史籍,內容互相矛盾,“眾說紛紜其說不一,內容繁雜論點分歧”,乃召集多名僧俗學者到“百寶鑲嵌琉璃宮殿”里,下令他們“研究種種典籍史冊,考證件件碑銘遺篇”,是為該書的編撰來由。其具體編撰時間,據日本學者研究指出,是始於1829年5月3日(緬歷1191年3月1日),而完成時間卻沒有精確的記載,大約是在1832年。
後來,敏東王1853——1878年在位時,命大臣們在琉璃宮內將第二部分校訂續寫。貢榜王朝滅亡後,原王朝大臣助理吳丁在1905年、1922年又兩次校訂續寫,寫至1885年英人將錫袍王劫往印度,貢榜王朝亡。《琉璃宮史》的第一部分曾在貢榜王朝樞密院監督下出版過。1936年吳山紐及其子女杜普瓦欽、吳拉貌請吳尼喬陀法師校訂了他們珍藏的稿本後正式印刷出版。即今日流傳之緬文《琉璃宮史》三卷本版。第二部分加上兩次續寫的內容後來也經整理正式印刷出版,稱之為《貢榜王朝史》,即《琉璃宮史》的續編。

作品取材

《琉璃宮史》引用的資料眾多,大體而言可分為碑銘、編年史書、文學歌謠,以及其他史籍、佛教經典、民間傳說等材料。
碑銘:是最初的緬甸本土文學,亦為最古老和最具價值的歷史材料。最早的碑銘刻制於蒲甘王朝時期,自佛教盛行以後,權貴富豪建造多座佛塔及寺廟,在內部雕刻碑銘以記念功德。貢榜王朝君主波道帕耶(又譯作孟雲,1781-1819年在位,巴基道王的前一任君主)便致力收集碑銘文獻。
編年史書,包括如下典籍:
名史》,緬甸現存最早的編年史,成書於15世紀。
舊蒲甘史》,成書於16世紀,由高僧摩訶蒂拉溫達撰。
《緬甸大史》,成書於18世紀初期,由作家吳格拉撰,此書為《琉璃宮史》的重要參考來源。
《中史》,亦由吳格拉撰,是《緬甸大史》的刪節本。
《新蒲甘史》,成書於1785年。
《新史》,成書於18世紀末,由官員摩訶西都撰,書中運用碑銘文獻來考察緬甸史。
《太公史》,是有關太公國建國及歷史的著作。
《若開史》,記錄釋迦族移民、太公國覆滅等等。
《室利差呾羅史》,記錄室利差呾羅歷史。
《艾畢當史》,由僧人艾畢當撰,記述蒲甘王朝以後的重大事件。
《新蒲甘編年史》,作者是古納薩米斯里蘭卡,記述室利差呾羅王朝、蒲甘王朝等時期的歷史。
《巴利抱甘編年史》,以巴利文撰寫,內容與《緬甸大史》大致相同。
《世系之首》,作者是梅蒂大法師,是關於描述編年史的一部著作。
得楞史》。
《勃固史》。
《土瓦史》。
《佛教史》。
《清邁史》。
傑迪亞史話》。
《傑迪亞》。
歌謠:《琉璃宮史》引用了十二篇“埃欽”(為依據歷史編寫成的歌謠),以及其他“雅都”、“林伽”、“比釉”等詩歌作品。但作詩者對歷史的態度並不嚴謹。
其他史籍:如錫蘭的《島史》。
佛教經典:如《清靜道論》、《法句經釋》、《喬答摩富羅那》等。

作品目錄

上卷

(1)禮敬三寶卷首二十三頌
第一編
(2)宇宙之形成與敗毀 (40)依靠阿閣世王摩訶迦葉長老為首的五百羅漢舉行第一次佛經結集
(3)世界形成後摩訶菩提座所在的大地出現 (41)賢劫成佛之佛眾世系
(4)梵界之眾梵天命終化身人間 (42)南贍部洲形成之說
(5)上古人眾有造化日月出現 (43)村、鎮、城之區別
(6)世上須彌山、七金山、七香海等形成 (44)都城之七條件
(7)上古人眾以土為食貪慾過盛食物漸缺 (45)君王必備之七條件
(8)上古三種食物消失人眾食用達雷米飯始分男女 (46)城市必備之四大資源
(9)上古人眾相愛媾合 (47)四軍
(10)上古人眾建造屋舍 (48)君王登基之五寶器
(11)上古人眾儲存食物達雷米遂混雜糠秕 (49)五種樂器
(12)上古人眾相互慨嘆議論 (50)君王五力
(13)上古人眾為王命名三尊號 (51)君王八法
(14)上古人眾行善精進四種姓產生 (52)轉輪王十二規
(15)注釋 (53)君王十規與八則
(16)南贍部洲人將所得十分之一獻給摩訶三末多王 (54)精進七法
(17)摩訶三末多王建拘沙婆提城 (55)君王之四品
(18)摩訶三末多王子孫二十八代 (56)賢臣之八要
(19)二十八代王中烏包薩塔王之子曼陀王統治簡況 (57)將官之九要
(20)曼陀王生平 (58)使臣之八要
(21)摩訶三末多王后裔各代建都立國 (59)承旨之六要
(22)奧伽迦梨王 (60)良奴之六善
(23)奧伽迦梨王的王子公主率眾出走迦毗羅衛城之建立 (61)君王所需四種人
(24)奧伽穆卡四兄弟為種姓純潔與四公主成婚稱為釋迦族 (62)克敵五因
(25)拘利耶城之建立 (63)國家興盛之四因
(26)提婆陀訶王 (64)七種光彩
(27)建立迦毗羅衛城之奧伽穆卡至悉哈娑羅等十代君王 (65)五白傘、三鼓、十二鼓、十銅樂、八號角、音色柔和的六樂器
(28)悉哈娑羅王至閣耶斯那王等八萬二千代君王簡況 (66)君王所需四種人
(29)從摩訶三末多王至後來成佛的悉達多王 (67)君王應重用的十四種人
(30)從摩訶三末多王至後來成佛的悉達多王分成兩王族世系之說 (68)君王不應遺棄的三種人
(31)從劫初摩訶三末多王至奧伽迦梨王共有二十四王系之說 (69)國家繁榮十因
(32)二十四王系中摩訶三末多王系是最根本的 故有人將該王系喻為大樹 (70)版圖擴展八因
(33)摩訶三末多王曾出現十一位之說 (71)戰因十三則
(34)據典籍記載劫初只有一位摩訶三末多王 (72)偵察敵情七法
(35)悉達多王子成佛的經過 (73)制勝十二因
(36)鹿野苑中為五比丘說法 (74)兵敗十因
(37)四十五個安居期 (75)應受尊重的三種人
(38)釋迦牟尼涅粱火化 (76)應視若純金般的六種人
(39)眾國王分佛陀舍利起塔供奉 (77)雄獅般的兩種人

(78)神花般的人物
第二編
(79)頻婆娑羅王 (92)目犍連子帝須長老
(80)阿閉世王 (93)帝須王儲解除疑惑削髮為僧
(81)烏陀耶婆陀王、阿努樓陀王、蒙陀王、那伽達薩王 (94)阿育王建阿輸迦羅摩大寺及八萬四千塔寺
(82)蘇蘇那伽王 (95)阿閣世王珍藏舍利聖骨
(83)伽拉索伽王 (96)阿育王挖取迎請舍利聖骨
(84)婆陀先那王至般閣摩伽王等十王簡況 (97)八萬四千寺塔之建成
(85)以烏偈先那為名的賊首難陀 (98)阿育王慶賀塔寺建成命子女為僧本人繼承佛教大業
(86)烏偈先那等九兄弟 (99)貢達子帝須長老與蘇密達長老
(87)陀那難陀王 (100)阿育王每日施捨五十萬錢財並建四池儲放奶油等
(88)閣那伽婆羅門和姜陀拘達王 (101)目犍連子帝須長老排除佛教大業禍患弘揚佛法
(89)賓睹娑羅王 (102)優波氌多長老
(90)阿育王 (103)派員到邊遠九地弘法
(91)尼喬陀沙彌 (104)阿育王辭世歸天

第三編

(105)中天竺釋迦族系的阿畢羅閣王首建太公國 (120)驥紹梯千之子梯明尹至底坦王六代君王
(106)室利差咀羅城之建立 (121)丁里姜王在位時摩訶吉里兄妹二神簡況
(107)素拉丹婆瓦與摩訶丹婆瓦兩兄弟 (122)高僧佛音赴錫蘭島取經
(108)竺多般王 (123)非王族的牟克曼大臣與都耶大臣篡位為王
(109)竺多仰王至悉梨羅閣王等八代君王簡況 (124)達拉蒙帕耶王之子代傣王至吞漆王等八君王簡況
(110)鄂達巴王 (125)吞漆王后之師非王族出身的僧伽羅閣王
(111)巴比仰王至貝閣王等十二代君王簡況 (126)吞漆王之子瑞翁蒂以及鄂奎等三王簡況
(112)蘇蒙陀梨王 (127)敏最王
(113)阿蒂達羅王 (128)登卡王至丹奈王等十位君王簡況
(114)蘇般若那伽羅岑那王 (129)色雷鄂奎王
(115)驃、乾延、德三支分成永錄島地區十九村民眾及薩牟陀梨大王登基 (130)色雷鄂奎之子登科
(116)阿梨摩陀那——蒲甘城 (131)農夫良吳蘇羅漢
(117)驃紹梯王 (132)宮錯姜漂王
(118)羅西姜王 (133)基梭王與叟格德王
(119)繼恩師羅西姜王之後驃紹梯王即位 (134)阿奴律陀王

第四編

(135)阿羅漢長老自直通來到蒲甘 (141)江喜陀、鄂推友、鄂隆賴佩、良吳畢奉命出兵援助歐德白古
(136)印度兄弟兩壯士 (142)阿奴律陀王率眾巡遊各地修築浮屠、佛窟、寺廟興建堤堰、溝渠、池塘
(137)阿奴律陀王赴直通取三藏 (143)蘇盧王
(138)到妙香國——中國奉迎佛牙 (144)梯萊辛江喜陀王
(139)木邦等九國土司之女蘇蒙拉 (145)江喜陀王重修阿奴律陀王的善業瑞喜宮佛塔
(140)迎奉佛陀額骨、佛牙並珍藏在瑞喜宮佛塔內 (146)阿朗悉都王

第五編

(147)那臘都王 (152)明奎齊王
(148)明因那拉登卡王 (153)卑謬侯底哈都
(149)澤亞登卡南當米亞王 (154)達拉侯覺蘇瓦
(150)加蘇瓦王 (155)蘇涅王與蘇蒙涅王
(151)烏茲那王

第六編

(156)阿丁克亞、亞扎丁堅、底哈都三兄弟在敏塞、麥克亞、賓壘稱王 (162)從蘇雲之兄德臘帕耶基至明標六位君王簡況
(157)底哈都王建彬牙城 (163)德多明帕耶建阿瓦城
(158)烏茲那王 (164)明基蘇瓦紹蓋王
(159)五象主覺蘇瓦王 (165)學者溫辛波亞扎大臣簡況
(160)五象主之子覺蘇瓦至烏茲那比昂等三代國王簡況 (166)與孟王亞扎底律作戰情況
(161)阿丁克亞蘇雲建實皆城稱王

第七編

(167)亞扎底律進攻渺米亞侯勞皮亞 (170)明翠王
(168)信漂辛王 (171)王子明耶覺蘇瓦
(169)鄂瑙燦篡位

中卷

第八編
(172)阿瓦王明康第一 (179)明康王與亞扎底律辭世歸天
(173)王子明耶覺蘇瓦進軍漢達瓦底與亞扎底律交戰 (180)底哈都王
(174)驍將勒宮恩兵敗殞命 (181)明拉艾王
(175)阿瓦英雄德門巴仰騎馬會戰中國勇士伽馬尼 (182)格禮傑當紐王
(176)賢士為亞扎底律卜算戰勝明耶覺蘇瓦之時日 (183)孟養王
(177)亞扎底律於象背之上立誓 (184)廢歷七九八年事
(178)眾將相上書明康王

第九編

(185)孟養德多王之子明耶覺蘇瓦 (191)卑松王底哈都
(186)那臘勃底王 (192)孟王達馬塞底
(187)中國軍隊進兵阿瓦 (193)中國大將色隆覺康與德門巴仰單騎比武
(188)中國人討還多岸發之原由 (194)明康第二
(189)信紹布 (195)明康第二精通十七項騎術
(190)王孫德多覺謀害祖父那臘勃底王之經過 (196)瑞南覺欣那臘勃底王

第十編

(197)多漢發王 (205)古領阿瓦
(198)東吁王瑞梯 (206)德多明紹
(199)阿瓦王多漢發大肆屠殺僧侶 (207)澤亞沃德納國東吁城歷代國王
(200)阿瓦王多漢發被殺 (208)德彬瑞梯出世
(201)翁榜孔邁 (209)漢達瓦底王系簡況
(202)摩別那臘勃底王 (210)孟王都信德伽育畢
(203)實皆西都覺廷 (211)都信德伽育畢遇神女
(204)色加當侯到漢達瓦底試探 (212)卑謬王明康

第十一編

(213)在室利差咀羅卑謬城稱王的各代君主 (219)瑞梯王與一不應結交的洋鬼子為友致使明君失道
(214)阿瓦王翁榜孔邁與瑞梯王之戰 (220)還俗僧人德門陶亞馬謀叛瑞梯王
(215)按孟髮式剪髮 (221)瑞梯王遭左刀衛刺殺身亡勃印囊灌頂登基
(216)瑞梯王進軍若開 (222)獲白象之主稱號的勃印囊
(217)若開王派四位高僧議和 (223)德門陶亞馬兵敗
(218)瑞梯王進攻阿瑜陀耶

第十二編

(224)王對孟三邦之安排 (228)征服包括孟三邦在內的全緬後進軍木撣九邦
(225)白象之主調兵遣將進軍阿瓦 (229)哈里奔猜清邁國簡況
(226)征服阿瓦 (230)白象之主在京都漢達瓦底建摩訶澤底佛塔
(227)白象之主將公主許配王弟阿瓦王德多明紹

第十三編

(231)摩訶澤底佛塔珍藏舍利子情況 (236)修繕瑞牟陶佛塔
(232)緬王進軍卡隨 (237)建造漢達瓦底京都
(233)緬王征服孟卯、西崑、霍達、拉達、摩納、山達等地 (238)興建漢達瓦底京城等三大工程
(234)白象之主進軍阿瑜陀耶 (239)漢達瓦底的二十座城門
(235)稱之為墮羅缽底的阿瑜陀耶國簡況

第十四編

(240)為瑞牟陶佛塔升寶傘、建新塔、封賞各級官員 (242)緬王親征阿瑜陀耶
(241)阿瑜陀耶王謀反 (243)萬象王的計謀

下卷

第十五編
(244)漢達瓦底王的功德 (251)國王陛下返回京都
(245)派遣使節 (252)國王親征孟拱和孟養
(246)派員去見彬尼亞丁 (253)萬象臣相們的計謀
(247)統帥彬尼亞德拉簡況 (254)為摩訶維茲亞佛塔修建珍藏寶物的地宮
(248)為瑞德宮佛塔舉行升寶傘儀式 (255)彬尼亞壩簡況
(249)為王子公主們擇偶配婚 (256)建造摩訶維茲亞佛塔
(250)御駕親征萬象 (257)教誨二位王子

第十六編

(258)摩訶烏巴亞扎王子進軍萬象 (265)國王兵征阿瑜陀耶鎮壓阿瑜陀耶王比亞那律叛亂
(259)國王捐贈三藏經 (266)屢征阿瑜陀耶未果國王遂親征為五座廟宇開光並為摩訶澤底佛塔升寶傘
(260)白象之主的誕生與駕崩 (267)遣將征討孟拱土司叛亂
(261)國王屬下的邦國 (268)毛淡棉侯帶領孟人叛亂阿瑜陀耶王比亞那律進犯漢達瓦底
(262)白象之主的王后、王子與公主 (269)漢達瓦底大國滅亡五塔施主駕崩歸西
(263)王儲烏巴亞扎登基其子明基蘇瓦被立為王儲 (270)東吁王摩訶達馬亞扎駕崩王子那信囊即位
(264)阿瓦王德多明紹與漢達瓦底五塔施主之戰

第十七編

(271)東吁王與若開王合攻漢達瓦底向羅陀那補羅阿瓦進軍
(278)阿瑙白龍王登基廣修功德善事
(272)遣長子征討孟拱、孟養王儲奪得央米丁、良瑞 (279)將阿瓦人與東吁人分別組織起來
(273)良淵王父子進攻八莫城 (280)葡人鄂辛加劫持東吁王
(274)為功德事業摩訶牟尼塔基填土 (281)東吁王兵敗國王親征東吁、丁因
(275)宮殿尖頂閣起火征服撣族各邦與孟乃 (282)東吁王死於丁因東吁王之子女
(276)為功德事業摩訶妙牟尼珍藏寶物出征孟密、登尼國王駕崩 (283)征服丁因後按民族統計人口將丁因侯同族男女四五百人送至阿瓦
(277)良淵王之威德及其子女 (284)國王駕臨漢達瓦底第七行宮接受三十二位鎮侯宣誓效忠

第十八編

(285)向漢達瓦底東部的莫塔馬方面進軍 (293)阿瓦城明耶烏茲那叛亂
(286)調查德林達依情況 (294)王兄弟二人由孟乃返回戰勝阿瓦明耶烏茲那部下活捉明耶岱巴處死同謀者底拉黛維與明耶瑙亞塔成親
(287)國王在莫塔馬時清邁發生事變 (295)若開王派來使臣
(288)戰勝阿瑜陀耶軍向清邁進發 (296)若開王再次派使前來緬王將舊部屬組成五十夫隊組織並命名
(289)清邁事件國王征服擁有五十七座城鎮的哈梨奔猜國 (297)征服清邁孟昆不降發兵攻打
(290)為介果佛塔升寶傘國王命東吁明耶覺廷和明耶覺蘇瓦追捕孟乃土司 (298)加冕大典
(291)阿瑙白龍王遭其子明耶岱巴謀害原委 (299)向阿瑜陀耶派出使節處理漢達瓦底事務
(292)阿瑙白龍王之后妃、子女及功德事業 (300)達龍王在瑞牟陶塔周圍建寺院扎拉甘梅雷等叛亂若開使臣到來

第十九編

(301)若開王貝葉書 (306)達龍王前往功德善業亞扎馬尼素拉佛塔達龍王駕崩達龍王的子女
(302)給若開覆信修建王宮 (307)中國皇帝在東部城鎮徵稅情況
(303)達龍王遷入新宮 (308)與中國交戰期問御弟卑明將王兄王嫂溺斃
(304)在因耶佛塔院牆內書寫三藏經和吠陀南達約達大臣簡況 (309)明耶仰達梅在位時間及其王后子女情況
(305)為報時大鼓繃鼓面埃格巴來使御弟明耶覺蘇瓦和王子阿敏王信德婁謀反
第二十編
(310)為官員賜封名號 (315)明耶覺廷在位時問與其王子公主情況
(311)卑明駕崩卑明在位時間享年及其功德善業王后王子公主情況王儲登基 (316)色內王登基並分封封號
(312)那拉瓦亞在位時問子女及所做功德善行明耶覺廷登基 (317)進軍莫塔馬向景棟土司索女求婚遭拒王進軍景棟立子為王儲
(313)卡隨使者到來處決登尼土司色梅坎及其妻子兒女地震情況 (318)中國送來禮物曼昂亞德那施主升天
(314)國王上朝賜封國王駕崩王儲曼昂亞德那施主登基

第二十一編

(319)征討蒲甘金殿失火卡隨土司施展陰謀清邁叛亂 (325)彬尼亞達拉被漢達瓦底擁戴為王在阿瓦發生之戰事
(320)琉璃宮主駕崩王儲勞伽德勒蒲施主即位 (326)勞伽德勒蒲施主做夢卡隨土司進攻阿瓦
(321)卡隨人攻至實皆 (327)中國皇帝使節來緬
(322)漢達瓦底出現王位繼承者 (328)孟人來攻阿瓦城內饑荒阿瓦城被攻破
(323)漢達瓦底問題 (329)阿瓦緬王勞伽德勒蒲施主被溺斃
(324)在漢達瓦底稱王之德門陶

作品鑑賞

《琉璃宮史》是緬甸著名的歷史巨著,又是卓越的文學巨著。從佛學與史學角度看,它是研究緬甸王朝史、緬甸文化發展史、南傳佛教傳播發展史及世界史、地區史的珍貴文獻,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從文學角度看,它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文學特徵,是研究緬甸古代文學尤其是散文作品的最佳範本。
作為意識形態,歷史與文學都是精神生產的產物,它們之間本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親緣性,二者在敘述語言、敘述結構、社會功能、價值取向上都有相通之處。《琉璃宮史》作為一部國王欽定的“正史”,一部世界公認的著名史籍,其真實性與可信度是毋庸置疑的。而另一方面,它在文筆上的流暢典雅,敘事上的故事性、傳奇性,人物塑造上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等文學性特徵又是顯而易見的。這正是《琉璃宮史》具有歷史和文學雙重學術價值的原因所在。
歷史敘述追求真實性,文學敘述則帶有虛擬性,《琉璃宮史》將二者糅合在了一起。它在歷史敘述中一個突出的文學表現技巧就是神化。人類早期藝術大抵從神話衍化而來,古代藝術中火們所景仰崇敬的英雄往往都與神掛鈎,而古代史書中對民族祖先形象的刻畫。對帝王的身世、生平事跡和英雄業績的記錄也都會神化,把他們描寫得超凡入聖、神通廣大,他們的思想行為往往也都有神靈相助。
如《琉璃宮史》中神妖賜眼藥使太公國雙目失明的兩王子重見光明,宮錯姜漂王的即位有天帝釋等保護佛教之神的扶助,江喜陀為救蘇盧王遭鄂耶曼甘部下追擊,途中疲勞不支時得到摩訶吉里神暗中相助方得以脫險等等。在描寫君王即位登基、被黜或臨終情景時都會聯繫一些奇妙而震撼的宇宙景觀,充滿神話意境。
神話是遠古勞動人民思想觀念的反映、閃耀著民族的智慧,是緬甸古代獨特的民間文學樣式。它涵蓋著深廣的社會內容,又攜帶著歷史的影子。在緬甸接受了佛教信仰後,很多神話故事又融入了佛教色彩。《琉璃宮史》對部分神話傳說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歷史客觀性的基礎上保留早期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的遺韻,構成了今人能夠認識的緬甸上古歷史風貌,使歷史敘述在可靠、可信基礎上又增加了形象和生動性,大大提高了它的文學欣賞性和可讀性。
《琉璃宮史》中的虛構有很多是受佛教文學的影響,吸收了《佛本生故事》的敘事方法和展現形式。該書前兩編是集中講述佛教的字宙觀、價值觀,以及佛教產生髮展的史實,受佛教文學的影響自不用說,在第三編至整部著作中受佛教文學的影響也十分明顯。如將歷史人物的今生故事與前生故事聯繫起來;有相對應的前生人物角色。阿羅漢長老前世曾是一名持戒者,梯來辛(江喜陀)前世是一條小狗、阿朗悉都王前世是勃代格亞王子等等。書中有些神話本身就是根據佛本生故事改編的。而佛本生故事實際上絕大部分也是長期流傳、不斷演義的民間寓言和故事,將其中豐富的文學成分和營養附會到歷史敘述中,便增添了史書的文學色彩。
《琉璃宮史》是一部大王統史,其中的主要歷史人物是緬甸歷代帝王及世族成員。歷史年代越久遠,歷史人物的神話色彩越濃,而隨著歷史年代的進展,神話色彩也漸趨淡化甚至消失,年代越近,歷史人物越接近生活的本來面貌。顯而易見,在史書中的歷史人物身上同樣附有時代審美意識的表現和創作主體審美理想的熔鑄。神話色彩的褪去,並不等於人物就變得乾巴巴了,歷史人物也是社會中的人,也是有鮮明的個性特徵的。同樣可以用語言文字或其他藝術手段加以表現。《琉璃宮史》的寫作特色之一就是善於通過歷史人物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
在《琉璃宮史》中也有不少過分誇張之處。有些君王登基的場面、出巡場面、戰爭場面的描寫不僅帶有神話色彩而且過分誇張。如書中記載驃紹梯王即位時所收大批饋贈禮品有……黑象4000頭、內廷用馬6000匹、富外用馬6000匹等。據稱國王手下有朝臣8000名、統領16000名、步卒lO億、騎兵3600萬、戰象600萬頭。這些數字明顯過分誇張到了不可信的地步。
《琉璃宮史》還有不少不足之處。比如:一、國王欽定的史書,所以全書對歷代緬甸國王大都是持肯定態度大加吹捧過分溢美,不能客觀地評論他們的功過;二、只記錄了緬甸主要民族緬族王朝的歷史,而對緬甸境內其他少數民族政權的變遷卻記述較少,甚至避而不談,不公正;三、對緬甸對外關係中的一些事件的表述往往出於民族情緒,過分渲染己方的強大或威勢;四、文中所述帶有某些唯心主義的成分或迷信色彩;最後,全書體例上不統一,許多章節的文風筆法也極不一致等等都是它的不足或缺憾。

作品影響

1936年以前因為《琉璃宮史》只是在宮內刊行,所以並不為廣大緬甸人民所知。到1936年以後,這部史籍在緬甸曾多次再版,人們也逐步認識到它的價值,《玻璃宮史》成為緬甸家喻戶曉的一部名著。緬甸學者對它的讚譽之詞很多,也曾撰寫過不少評論文章。
《琉璃宮史》自成書以來,曾多次重印,並先後被譯成英、日、德、俄等文字出版,受到世界史學界的高度重視,被看作是研究緬甸歷史、文化、南傳佛教的傳播與發展的必讀的權威性參考書。
從歷史學角度看,《琉璃宮史》是緬甸的一部編年史,是緬甸封建王朝的一部帝王將相史。內容從上古開天闢地開始,一直寫到貢榜王朝達亞瓦底貢榜王時期,緬甸各朝各代的興衰,歷屆國土的成敗,盡收其中,是一部珍貴的記述緬甸歷史發展的巨著。
從文化視角看,《琉璃宮史》又是一部緬甸小乘佛教發展史,也是一部緬甸文化發展史,還是一部東南亞國家文化交流史。它對緬甸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社會形態、文化的產生與發展以及緬甸文化的各種表象做了詳盡的論述,對緬甸小乘佛教的傳入、傳播、發展做了全面的記載,對緬甸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文化和交流進行了記錄,對於我們進一步認識和研究緬甸文化,進一步研究東南亞區域的文化,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琉璃宮史》不僅記敘了緬甸本國的歷史,而且在許多章節都談到了它與鄰國交往的史實,這又為研究東南亞相鄰各國的學者們提供了一些史料的佐證或補充。在這部分材料中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提到印度有關的史料甚少。而提到中國、泰國和斯里蘭卡的內容卻很多:這部分史料中有相關國家國內都未曾記載的寶貴史料,也有能對該國史料作出補充或佐證的材料,還有一些是相差很遠甚至類於荒誕的事例。由於古代的信息傳播受到條件的種種限制,加之撰寫者們往往又都是站在本民族的立場上看待所見所聞的,難免有所取捨、誇張或進行主觀的描繪、臆斷不實之處。讀者可以在該書論及緬中、緬泰之間發生的事件、衝突或戰事中找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平常的心態看待這些內容。可以認為無論如何這些不實或失實的材料也還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參照系。從這點上看,這些內容也還是有著一定的史料價值的。
《琉璃宮史》前兩編集中講述了佛教的宇宙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以及佛教產生、興起的史實,其餘各編也非常注意描述緬甸與周邊各國尤其是與中國、斯里蘭卡的佛教往來,以及在緬甸國內發生的有關佛教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第三編專門有一書是講述佛音長老去錫蘭取經的事,文中講佛音原是出生在摩訶菩提附近的一名學識淵博的婆羅門青年,後出家為僧,攻讀三藏,名聲顯赫,遂得名佛音。到處雲遊,後來得到直通達磨巴拉王的支持,從勃生港出發前往中犬笠,在中天竺繪製成佛教幾處聖地的圖像後,再攜聖圖從海路奔赴錫蘭島求法取經,在錫蘭著《清靜道論》,又將經釋全部譯成摩揭陀文(即巴利文)。後來佛音又從錫蘭返回直通,將抄本帶回。這一所述過程與其他經典所述有些出入,有些還是《琉璃宮史》的獨家說法,這為把這一事件考徵清楚提供了某些寶貴的線索。另外《琉璃宮史》還在多處引用了《本生經》中的多則故事。
南傳佛教史的資料比較分散,在南傳佛教盛行的諸國很少見有這樣在多處論及南傳佛教發展傳播史實的典籍,所以有人認為《琉璃宮史》是學習南傳佛教發展史的一部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籍,也是一部比較集中論述佛教交流史的論著。

作品評價

《琉璃宮史》面世時起,便受到世人關注。該書的作者群對它充滿自信,認為它是“睿智集成著此大史,切磋研討翔實有據,嚴謹認真令人嘆服,罕見難得記述有理”。
緬甸作家吳梭紐在以“緬甸人家家戶戶都應珍藏的一部充滿民族自豪感的歷史”為題的文章中寫道:“緬甸史學家認為在緬甸古代史籍中《緬甸大史》和《琉璃宮史》是尤為突出的兩部。《琉璃宮史》是緬歷1191年即公元1829年貢榜王朝巴基道王在位時寫成的史籍。這部史書是巴基道王親自主持.把僧俗和婆羅門學者們組織起來,責成他們編撰完成的。……緬甸人應該不斷地解讀自己歷史過去與現代的聯繫。為此尋找歷史書籍來讀,讀後進行分析考慮,記住自己民族的進步與不足。在此基礎之上尋求自己民族、自己國家的進步發展。自己生活的改善……這是一部凡緬甸人家家家戶戶都應珍藏的充滿民族精神的史籍,也是一部可以贈送給想了解緬甸歷史源流的與緬甸友好外國人士的值得我們自豪的史籍。祝願這部巨著與世長存,與緬甸同在!”
緬甸歷史委員會欽貌紐博士在1992年再版《琉璃宮史》時特意寫了一則前言,對《琉璃宮史》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琉璃宮史》:“按照當時的寫作風格、句型組成、語法修辭、比喻舉例,詳盡地描述了當時正巧出現的地震、星損、彗星、洪水、火災等自然現象,並將年代、日期、地點、人物、事件等記錄下來。”
後世史學界在研究緬甸史時相當重視此書,如英屬緬甸時,英國學者哈威(G.E.Harvey)撰《緬甸史》,便大量採用《琉璃宮史》等緬甸古代史料。中國大陸學者許清章指出《琉璃宮史》在緬甸國家歷史、緬甸佛教史兩方面,均甚具價值:“三卷本《琉璃宮史》中極其詳盡地記述了緬甸大部分歷史朝代的極其豐富的各類事件的產生、經過、發展等具體情節,包括有關事件的實物名稱和數字等。其翔實、細膩之程度明顯超越其他史書中同類史實的記載”;“《琉璃宮史》一書中的許多篇章,幾乎都能讀到情系佛陀、佛經、佛塔、佛塔、佛牙等生動細膩的情節。……有人稱該史書是一部南傳佛教史,這種說法可以理解,但又不完全準確。因為它沒有概括南傳佛教發展的全過程及其教義核心部分。筆者認為,它只能稱之為以南傳佛教為主要題材的緬甸大王統史。”
在中緬古代關係史方面,該書亦提供了有用資料。學者李謀指出,該書有關中緬交流的內容,有些在中國史籍里極為鮮見,如阿奴律陀王、阿朗悉都王派使到中國西南大理國求取佛牙,元兵攻緬時在當地協助興修水利,南明永曆帝流亡緬甸的經歷等等。這些記載對了解中緬關係淵源和發展都有一定參考意義。
這部史籍也成了緬甸大、中、國小在校學生們的必讀書籍之一。
但該書亦有不足之處。學者陳序經指出,該書在時間記述、事實記錄等方面,都有很多錯誤,而且神話多而史事少,有時甚至流於荒誕,故此有必要參考近代發現的碑文及古物等資料,以互相補充參證。

出版情況

《琉璃宮史》寫成後,曾在貢榜王朝樞密院監督下出版過。1936年,吳山紐將其珍藏的稿本,提請吳尼喬陀法師校訂後正式印刷出版,是為日後流傳的三卷本《琉璃宮史》。其後,有英國日本德國俄國學者譯成各種語言版本。中文譯本由李謀、姚秉彥、蔡祝生、汪大年、計蓮芳、趙敬、韓學文等翻譯出版。

作者簡介

編撰《琉璃宮史》的僧俗學者達十三位之多,他們各有分工,情形如下表:
參與編撰者 工作
蒙悅逝多林寺大法師 擔任主編,對本史所引之碑銘、比釉詩、埃欽(搖籃歌)、古史等進行比較校對及調查,及負責全文的編著。
道加彬大法師
曹侯內廷大臣底里摩訶南達丁堅 負責草稿的最後修改。
辛古侯內廷大臣兼平民大臣
咨政大臣摩訶達馬丁堅 負責對該書進行審查,並向蒙悅逝多林寺大法師和道加彬大法師獻言獻策。
大騎兵統領吳耀 負責對該書引用的古埃欽(搖籃歌)、舊編年史書、鬥爭史,調查這些文獻是否被引用,並協助全書的編著工作。
內廷府傳旨官吳勤
大侍史吳漂 負責協助內廷傳令官吳越和大侍史吳魯基。後來退出。
內廷傳令官吳越 負責編寫草稿和整理文獻,並在曹侯內廷大臣底里摩訶南達丁堅和辛古侯內廷大臣兼平民大臣面前朗讀。
大侍史吳魯基
侍史吳昂達
婆羅門學者亞扎德瓦 負責研究孟加拉文和天城文的梵文經典里有關灌頂禮及祭祀儀式的記錄,並調查瑞南覺欣王(1502─1527年在位)建造王宮時的相關檔案和碑文。
婆羅門學者古木德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