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琉璃咯嘣”是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史料上記載,中國各地類似"琉璃咯嘣"的手工製品都源自交城縣,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絕活。夏家營鎮覃村是“琉璃咯嘣”原始產地,已有四百年的生產歷史。
民族特色
經歷代傳承生產的琉璃咯嘣,其產品流傳於全國漢族區域,而以黃河流域較為突出。一些臨近河流的百姓還用它來作為“河燈”,祭祀河神,是具有濃厚民族色彩和鄉土氣息的音樂性節日玩具和供器,是典型的民俗文物。物美價廉的琉璃咯嘣,它只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出現,流行時間短卻普及面廣,製作技術獨特,工藝造型獨特,玩法獨特,得到社會的欣賞,對青少年兒童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具有粗獷憨厚、稚拙樸素而又艷麗悅耳的民族特色。
晉南地區,每年農曆正月初七竇莊村的趕集中琉璃咯嘣為主要物品之一。呂梁地區,交城也在傳承琉璃咯嘣。
形態分類
琉璃咯嘣有單 腔體和葫蘆體兩種形態。
顏色有:暗紅色和暗綠色兩大色系。
製作工藝
“琉璃咯嘣”無法用機器製作,只能用純手工製作!
琉璃咯嘣,是一種薄玻璃製造的響器,頭大,呈扁圓形,中接細長管,用嘴吹,極薄的玻璃在氣流鼓動下發了“咯嘣、咯嘣”的聲音,清脆悅耳,富有節奏。琉璃咯嘣製作技藝比較複雜,首先要有坩堝爐,一般都是匠人自己動手盤一個火爐,火中間放置坩堝,坩堝里盛著原材料。配製的材料有:廢玻璃、純鹼、銀石、硝 酸鉀、銅、硝、硼砂等。用大火熔化開玻璃,等溫度合適時,再用剪刀進行吹、推、墩、烤 、修口等,最後冷卻成型。
吹奏
一吸一吹,“咯嘣、咯嘣”的聲音隨之傳來。
明·劉侗、於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春場》中記載:“正月元旦……賣琉璃瓶……別有?而噓吸者,大聲口汞口汞(hǒng),小聲唪唪(béng),曰倒掖氣。”
傳承
晉城馮匠村老藝人曾精心準備了兩個多月——500個琉璃咯嘣送到村委會。家傳了五代的手藝,卻沒有一個繼承人,這門手藝眼看就要失傳了,他希望感興趣的年輕人可以把這門手藝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