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思維

理論思維

理論思維亦稱“科學理論思維”。人類在知識和經驗事實基礎上形成的認識事物本質、規律和普遍聯繫的一種理性思維。其特點在於抽象性。同那種僅僅以經驗事實為根據、按照經驗的慣性而進行的思維,即單純的經驗思維不同,理論思維不受經驗事實的特殊時空限制,運用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科學抽象方法,超越事實,從有限中把握無限,從相對中認識絕對,從特殊中認識一般,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獲得規律性的知識。邏輯、概念、範疇是理論思維的基本元素。哲學觀點在理論思維中起著統率作用,每一時代的哲學都給理論思維的發展以重大影響。理論思維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它在近現代的科學發展中起著巨大作用。理論思維和經驗思維是相輔相成的。

定義

理論思維亦稱“科學理論思維”。人類在知識和經驗事實基礎上形成的認識事物本質、規律和普遍聯繫的一種理性思維。其特點在於抽象性。同那種僅僅以經驗事實為根據、按照經驗的慣性而進行的思維,即單純的經驗思維不同,理論思維不受經驗事實的特殊時空限制,運用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科學抽象方法,超越事實,從有限中把握無限,從相對中認識絕對,從特殊中認識一般,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獲得規律性的知識。邏輯、概念、範疇是理論思維的基本元素。哲學觀點在理論思維中起著統率作用,每一時代的哲學都給理論思維的發展以重大影響。理論思維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它在近現代的科學發展中起著巨大作用。理論思維和經驗思維是相輔相成的。

理論思維指以科學的原理、概念為基礎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例如:用“水是生命之源”的理論來解釋乾旱對世界萬物的影響。又稱邏輯思維。

基本要素

概念、意象、意向和意念是理論思維的基本要素。概念是對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意象是聯想、幻想、想像的整合,是藝術創造和欣賞的主要手段 ;意向是指概念本身內涵的認知意義 、評價意義, 如小麥這一概念既是對一種現實事物的摹寫,又揭示了可作糧食的功用,有情意的成份, 體現了主體的意向;意念是概念、意象和意向等組合的圖案 。意念在摹寫現實(具體中的抽象)中獲得規定, 在規範現實(抽象中的具體)中獲得超越。也就是說意念作為具體事物的規矩、尺度 ,又反過來用以說明事物、規範事物。人們用概念作為工具,用以作為規矩、尺度來整理經驗、接受所與(馮契先生語), 實現對感性材料的歸類,完成一次抽象。

品格

所思的判斷”和“能思的自證”是理論思維的兩大品格 。所思的判斷從意念方面來說, 就是主體意識到或知覺到的事實 ,對事實做判斷。即對主體所思的對象(感性材料)做出斷定,也就是運用意念(主要是概念)於所與,用判斷把思想與事實結合起來,並用語言去表達。能思的自證指主體的自我意識與我思的自覺 。“自我主體作為意識主體,貫穿在一系列意識活動之中,主體不僅對所思的對象、內容有了理解,而且主體對主體自身有明覺的心理自我意識。” 即“能思”呈現出對所與的意識認同 ,還表達為對自身意識的意識,即反思。“反思”在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中被看作我們在其中藉以發現達到概念之主觀條件的一種心理狀態,是關於我們已獲得的表象對認識來源即客觀對象的關係的意識;在黑格爾那裡被看作是“後思” 、“思考”、“深思”、“沉思”等,被理解為思想對存在的關係;在洛克那裡被作為內省;在萊布尼茨那裡被規定為對內在於我們之物的關注。黑格爾認為,“反思以思想的本身為內容 ,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 ,“惟有思想不去追尋別的東西而只是以它自己 ……為思考的對象時, ……那才是它的最優秀的活動” 。反思的過程也就是主體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 人格不斷得到培養,主體不斷由自發到自覺、自在到自為的過程。反思凸顯理論思維具有的品格意蘊。

基本層次

邏輯思維、虛擬思維、辯證思維是理論思維的三個基本層次。邏輯思維是主體認識客體,獲得認識的基本思維方式。在其視域中, 獲得知識的途徑應是: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怎么做(how)、誰來做(who)這樣程式,達成求真斷實。它在理論思維中位於基礎層次 。

虛擬思維是人對現實的觀念超越的思維形式,廣泛存在於宗教神話、文化藝術等領域的活動中。想像是虛擬思維的基本要素。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現實地想像;它是和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東西;它不用想像某種現實的東西就能現實地想像某種東西。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 的理論 、神學、哲學、道德等等” 。想像使人類超越了自身, 超越了世界, 也使人類的思維烙上了“虛擬”的印記。“虛擬思維是人類超越現實、建構理想的生活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思維工具,它在人類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創造功能,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 比如宗教神話、傳說、傳奇等,人不僅可以想像客觀世界中已經出現的事物形象,還可以想像客觀世界中還沒有出現甚至根本不可能出現的事物形象。人有一種通過聯想、想像、分解、改造原有感性形象 ,重組和創造新形象的能力。表達了人對超越現實的訴求。虛擬思維以“虛擬現實”為底蘊,比如在戲曲中以揚鞭虛擬騎馬、以划船動作虛擬行船;經濟學中有虛擬資本;“網路社會”中有虛擬家庭、虛擬愛情、虛擬駕駛 、網路遊戲、浸蘊體驗等。

有人說虛擬思維的基本要素是虛概念 ,這話對也不對。比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白骨精就是虛概念,即在客觀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但在賽博空間中的虛擬物質(如符號、圖片等)不能說是虛概念。賽博空間中的虛擬思維是以虛擬物質為基本要素 ,上網人可以隨意運用這些虛擬物質, 通過虛擬思維的加工處理,迅速建造一座“城市” , 訴說一段離奇的故事等。有人認為虛擬思維只存在宗教活動中,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實際上在人類的實踐還不能觸及的範圍內,都是虛擬思維活動的舞台。比如,對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境況的展望、文學藝術創作、賽博空間等 ,過去和現在都是虛擬思維的“座架” 。虛擬思維作為理論思維的一個重要層次 ,既與理論思維共在, 又“促逼”著理論思維在更為廣闊的時空中獲得無窮的魅力。辯證思維是理論思維的核心層次。其本質要素是辯證矛盾。體現在主體與客體 、主觀與客觀、連續與間斷、全面與片面、系統與非系統等關係中。認識主體的坐標、角度、方位、尺度總是歷史的 、具體的,每一代人的思維所能達到的廣度和深度總是有限的,而客觀事物的存在與發展總是無限的,於是構成了二者動態的矛盾運動。思維要表述事物就要把連續的東西間斷化,把運動的東西靜止化, 把思維對象從整體中抽象出來,有時要暫時割斷它與其他事物的聯繫,這過程本身就內涵著形式化、符號化思維的內在矛盾。列寧指出:“如果不把不間斷的東西割斷 ,不使活生生的東西簡單化 、粗陋化, 不加以劃分, 不使之僵化,那么我們就不能想像、表達、測量、描述運動。思想對運動的描述,總是粗陋化、僵化 。不僅思想是這樣,而且感覺也是這樣;不僅對運動是這樣,而且對任何概念也都是這樣。” 人的思維在表達、測量 、描述“實在”時,總是以簡單化 、直線化形式追求無矛盾性,但“羅素悖論” 、“貝克萊悖論”等的出現又是對無矛盾性思維的“背理”。“悖論”的出現是人類思維中不可避免的東西,也使我們認識到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說明了任何理論的“可靠性”和“真理性”, 只是相對於所處的歷史條件和一定的前提 ,絕對的永恆不變的“可靠性”和“真理性”是不存在的。這進一步被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所證明了。其實黑格爾早就指出,有多少概念發生 ,就可以提出多少二律背反。比如,當人們提出系統論以揚棄機械論之後,人們又自覺的意識到非系統的存在 ,這就是振盪理論、測不準原理、相對性原理、非組織理論等的提出。非系統是系統的對立面,即混亂模糊、系統的破缺, 是“系統”範疇的引伸、分化和發展,是“聯繫”範疇特殊化的表現。也就是說某物失去其“系統性” ,但它不可能失去與它物的“聯繫”,亦有可能轉化為“非系統”。所以辯證思維就是從思維過程的辯證本性中生成 ,以辯證矛盾作為自身存在的展現,並作為自身活動的原則 。辯證矛盾使得辯證思維得以“立身和持存”,更是理論思維達到新境界的“座架”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