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主介紹
董燧(1503—1586年),號蓉山,流坑董氏第二十二代,文肇·淳派胤昂房人。明嘉靖十年(1531年)中舉,歷湖廣枝江知縣,福建建寧府同知,南京刑部郎中等職,至萬曆改元,詔賜四品服色,進階中憲大夫。嘉靖四十二年,他61歲辭官歸鄉,與董極、董裕等官紳,致力於宗族組織建設和流坑社區的整治與完善。此外,董燧繼承先祖董德修理學(“心學”)之脈,先後師從歐陽德、王艮、鄒守益、聶豹等理學名人,傾心研究陸、王理學,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遊學、講學和著述,結識了一大批江右理學名流,促使了當時流坑理學的振興,成為明代後期的一位理學名士,被曾同亨譽為“理學名家”。
整體詳情
“理學名家宅”是一座磚木結構的明代後期建築,位於流坑中巷的中段,坐北面巷,緊靠其東側,還建有一前置天井的小廳堂,門楣上署有“大夫第”三字,天井照壁上刻有“共徘徊”磚額,這是當時董燧休閒、讀書、會友的場所。
此宅前辟大門廊,為一進三開間,經後代改修,僅遺門廊部分為明代原物。其正門前兩側分立圓雕紅石獅一對,雖經數百年滄桑歲月,顯得斑駁古舊,但雄風猶存。門楣上懸掛的“理學名家”大匾,為明代太子少保、吏部尚書曾同亨所書(他與董燧同在南京任職,彼此交往密切。後來,董燧辭歸,於村中營造宅第,曾同亨書匾、聯以贈),其書端莊豐潤,灑脫勁秀;原還有曾同亨所題贈的“理學常存德義門,名家自有兒孫福”一木刻門聯,把理學名家四字嵌入聯中,妙趣天成,惜於“文革”之中散失。門廊的正前方6米處,一明代影壁式磚坊上面刻的“高明廣大”和“文章輝列宿,冠冕重南洲”匾、聯,為吉水狀元羅洪先所書(董燧與羅洪先相識於青原山,後又以子侄君和、君靜、君直從師於羅洪先門下,故彼此甚有交情)。其書端正勁秀,尤有柳體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