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現象學十四講》力求讓現象學接近人生,闡明現象學帶給我們文化與理智生活的意義與貢獻。
作者簡介
洪漢鼎/著
洪漢鼎,1938年11月19日生於江蘇省南京市,原籍湖南長沙,1951至1956年在江蘇無錫市輔仁中學讀書。1956年夏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從習於賀麟教授、洪謙教授和馮友蘭教授,研習西方哲學,1961年畢業。1963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7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任賀麟教授助手。1983年獲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資金,赴德國進修兩年,由於對中德哲學交流作出貢獻,1984年10月受德國總統卡斯頓斯的接見。1985年返國後,任職於北京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86年任研究員(教授)。1991年榮獲德國杜塞道夫哲學名譽博士,之後多次赴德國、香港等地講學。1992年成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4年代表作《斯賓諾莎哲學研究》(199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5年任德國杜塞道夫大學哲學院客座教授,並在德國講學一學期。回國後,先後任山東大學、東南大學客座教授,擔任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和南開大學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並任北京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1996年譯著《真理與方法》兩卷本(1993~1995年台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獲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自2001年起,一直在台灣幾所大學任教。現任北京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山東大學中國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全國西方哲學史學學會和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以及國際斯賓諾莎學會(荷蘭、德國)理事。
目錄
序言
重新回到現象學的原點
第一講
哲學史古代、近代與當代的區分
當代哲學的兩大傾向:分析哲學與現象學
第二講
再論當代哲學的兩種傾向或運動:
分析哲學與現象學
第三講
胡塞爾現象學的三個時期,他的著作介紹
第四講
現象學所講的現象
當代現象學與以往的現象學的區別
第五講
何謂現象學的本質與本質直觀
第六講
現象學所講的觀念或艾多斯
觀念一詞的哲學史
第七講
現象學最初目標一一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第八講
現象學指導原則——面向事情本身
第九講
現象學根本方法——現象學還原
第十講
時間性分析——現象學還原典型例證
第十一講
現象學特徵之一——意向性
第十二講
現象學特徵之二——明見性
第十三講
現象學特徵之三——構成性
第十四講
現象學最後歸宿——生活世界與先驗自我
參考文獻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