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哲學史方法論十四講》的寫作基礎是已在武漢大學開設二十餘年的傳統課程“哲學史方法論”,其內容特點是:中西融匯,古今貫通,觀點鮮明,思路開闊,用哲學思維來分析哲學史,用哲學史來促進哲學思維。《哲學史方法論十四講》對蘇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說方式進行了比較,得出的結論是蘇格拉底以追問的方式進行學理式的辯論,而孔子是以聖人的姿態用情感的方式進行辯論,這兩種方式決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作者對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中實用主義偏向的檢討,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中十大文化錯位的闡述,其中貫穿了中西比較的方法,切中要害,針針見血,讀來時有耳目一新之感。
作者簡介
個人履歷鄧曉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人;
1964年國中畢業後即下放農村插隊;
1974年返城,當過臨時工、搬運工;
1979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西方哲學史的碩士研究生;
1982年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1987年任講師,1988年任副教授,1989年任教授,1995年評為博士生導師。
現為武大哲學系外國哲學學科帶頭人,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德國哲學》主編。
鄧曉芒,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知名學者,在我國哲學界、文學界享有極高的聲望和影響力。長期從事德國古典哲學研究,是西學東漸一百多年以來,直接從德文全譯康德“三大批判”的國內第一人。立足於西方自古以來的【邏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對黑格爾辯證法重新解讀.使國內的黑格爾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並對整個西方哲學和文化精神提供了一種系統的研究方法。創立了【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正積極建構【自否定哲學】,同時深入開展學術批評和文化批判,介入當代中國思想進程和精神建構,在思想界獨樹一幟。
代表性成果有專著9部:《思辨的張力》(獲國家教委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二等獎)、《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合著,獲教育部第二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二等獎)、《黃與藍的交響》(合著,獲教育部第三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三等獎)、《冥河的擺渡者》、《靈之舞》、《人之境》、《靈魂之旅》、《新批判主義》、《康德哲學諸問題》;譯著7部:康德三大批判新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楊祖陶校,全套書獲教育部第四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一等獎),康德《實用人類學》、《自然科學的形上學基礎》,《康德三大批判精釋》(合譯),胡塞爾《經驗與判斷》(合譯);發表論文(含譯文)200餘篇。主持教育部重點科研項目一項。
編輯推薦
《哲學史方法論十四講》分14個專題,系統講述了哲學史方法論命題。對中國哲學的反語言學傾向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區別了中西辯證法的生存論差異。我們要有一種自覺的方法論意識,就是要對自己反思,要對自己傳統的,認為是天經地義、不容懷疑的這一套零維模式有一個新的反思。所以,只有從中西哲學思想的多角度、多層次地比較,我們才能夠克服我們的傳統的局限性。
目錄
第一講
緒論
第二講
哲學史方法論新探
第三講
論歷史感——現代解釋學的啟示
第四講
中國哲學中的反語言學傾向
第五講
中西辯證法的生存論差異
第六講
辯證邏輯的本質
第七講
關於道家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
第八講
西方哲學史中的實體主文和非實體主文
第九講
胡塞爾現象學導引
第十講
馬克思的人學現象學思想
第十一講
蘇格拉底和孔子的吉說方式比較
第十二講
讓哲學說漢語——從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譯說起
第十三講
對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中實用主文偏向的檢討
第十四講
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的十大文化錯位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