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詞目:現世
拼音:xiànshì
詳細解釋
1. 佛教語。今生。對前世、來世而言。
《百喻經·嘗庵婆羅果喻》:“目覩現世貴賤貧窮,皆是先業果報。” 唐 張讀 《宣室志》卷三:“﹝ 李生 ﹞曰:‘嘗聞釋氏有現世之報,吾知之矣。’” 明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罔知往世現世之因,舉眼成迷。”臧克家《罪惡的黑手一》詩:“有的在現世享福還嫌不夠,為來世的榮華到此苦修。”
2. 也泛指現在,當今。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隨感錄》:“愛國者雖偶然懷舊,卻專重在現世以及將來。”
3. 道教、佛教謂神、佛或菩薩顯形於人世。
唐 李去泰 《三教道場文》:“黃金照曜,上有白毫放光;紫氣氤氳,下有真人現世。” 元 楊顯之 《酷寒亭》第一折:“你看承似現世的活菩薩。”《水滸傳》第五三回:“原來 薊州 人都知道 羅真人 是個現世的活神仙。”
地方方言
在九江都昌、江淮地區和贛南地區方言“現世”是丟臉,出醜的意思,固有現世個寶貝之說“現世寶”
出處來自:元 楊文奎 《兒女團圓》第二折:“堪恨這兩箇薄劣種,現世的不成才。”《紅樓夢》第六回:“你我這樣嘴臉,怎么好到他門上去?只怕他那門上人也不肯進去告訴,沒的白打嘴現世的。” 楊旭 《檢察官湯鐵頭》:“你沒本事做這工作就不要現世! ”
圖書《現世》
又名: For The Time Being
作者: Annie Dillard
內容簡介
萬事如此,人可以如何活?
知名作家安妮‧狄勒,繼二十五年前贏得普立茲獎的散文作品《汀克溪畔的朝聖者》之後,再度完成此一散文佳作。
本書的表現形式並不尋常,所描述的場景遙遠而陌生,所關注的課題極為廣泛,所使用的敘述口氣簡樸自持,並且幾乎不帶私人情感。閱讀本書的趣味,幾乎純粹只在精神面上。
若干主題會在全書七章里重複出現:
一位古生物學者在中國大漠的探索之旅;東歐哈西德猶太教士的思考;
沙的自然史;幾朵特殊的雲和它們在歷史中出現的時刻;人類出生時的諸般缺陷;
關於當今人類的訊息;幾則來自當代以色列和中國的短訊;以及與陌生人的奇特邂逅。
作者追蹤一粒沙的身世,觀察幾朵雲在歷史與藝術作品中留下的記錄,追溯古生物學者暨傳教士德日進在中國沙漠的騾隊足跡。從出生到死亡,她問:缺陷與美好為何並存?既然有奇蹟,為何也有悲劇?上帝為何讓邪惡存在?時間是什麼,永恆在哪裡?
作者在個人體驗與博大的閱讀之間來回,引用了哲學、自然科學與宗教神學的事例,對著上帝、邪惡與個體存在提出了疑問:存在是怎麼一回事?個人生命究竟有什麼重要性?萬事如此,人該如何繼續活下去?
作者簡介
安妮‧狄勒(Annie Dillard)
美國文壇重量級作家,同時寫詩、散文與小說。迄今出版了十本著作,包括《汀克溪畔的朝聖者》(中文版有兩個版本,天下與圓神)、小說《活著》(The Living)、回憶錄《美國童年》(An American Childhood),以及散文集《教石頭說話》(Teaching a Stone to 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