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植物原色圖譜》簡介
下文為武漢大學新聞網通訊員楊雪於2012年3月19日的新聞報導《武大校園植物有了“活字典”》:
2012年2月,由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汪小凡、黃雙全歷時五年編著的《珞珈山植物原色圖譜》一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圖文並茂地介紹了700餘種武漢大學校園內的植物,不僅基本摸清了珞珈山植物的“家底”,有利於教學、科研和科普教育,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同時也為來訪、學習交流的人們提供了細細品味武漢大學校園文化的原料。
據悉,由於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幾代人的努力,武漢大學校園形成了豐富的植物群落、季相分明的植被景觀。根據孫祥鍾教授等老一輩植物學家上世紀70年代末的調查,校內有高等植物800多種,居於中國高校之前列;另外櫻、桂、楓、梅四大家園以不同季節的植物命名也增添了武大校園文化的特色。豐富的校園植物中包含了幾代人從國內外引種培育的寶貴財富,但這些珍貴的資源一直是“藏在深閨人未識”,該書則彌補了這一缺憾。
書中所有植物的彩色圖片均為原創,歷時五年採集和拍攝,這些植物也是武漢地區植物的代表。作者在描述植物特徵時,採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特別指出可用於鑑別物種的特徵,而不是流於植物志上的描述形式,堪稱識別校園植物的“活字典”。(作者:武漢大學楊雪)
作者簡介
汪小凡
,博士,198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學士;1997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科研領域與方向:植物交配系統與進化遺傳學;植物分類學。黃雙全,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進化生物學;傳粉生物學;動植物相互作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1989. 9 - 1993. 7 華中師範大學生物系讀本科, 獲學士學位
1993. 9 - 1998. 7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讀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1998. 7 - 2001. 1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工作,評聘為講師、副教授
2001. 2 - 2003. 1 日本學術振興會研究員(STA Fellowship)
2008. 3 - 2008. 5 JSPS Invitation Fellowship Program for Research in Japan (Short Term)
2003. 2 - 至今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工作,評聘為教授(2003年11月)、博士生導師(2004年6月)。
目前主要的研究領域和興趣:主要研究領域是植物進化生物學、生殖生態學、生物多樣性保護。特別對被子植物性系統的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感興趣。雖然植物具有固著生長的習性,但植物已發展了多樣的策略以實現成功的生殖。為了解植物的生殖策略,我們試圖通過多學科的手段,開展傳粉生物學、生態遺傳學相結合的研究。
圖書出版信息
《珞珈山原色圖譜》圖書出版信息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2012年2月29日,第1版
平裝:346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040344769
條形碼:9787040344769
《珞珈山原色圖譜》代序(作者:陳家寬)
《珞珈山原色圖譜》代序(節選,作者:陳家寬)
當我拜讀《珞珈山植物原色圖譜》中的“珞珈山植物概貌”一文時,兩位弟子在字裡行間告訴我他們是武漢大學幾代植物學家的最好傳人!這本書同時讓我下決心打開我“有意封存”的記憶。這些不該忘卻的記憶那么彌足珍貴,我有責任奉獻給編者、讀者和母校。
珞珈山,它是我國培養植物學家的搖籃,也是我一生從事植物學教學與研究的起點。
1965年,我考取復旦大學學植物學專業,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止了我的學業,四年沒有浪費虛度,我讀懂了歷史發展的複雜性,看到了人性的弱點;1970年我去了四川宣漢縣農村工作站工作,三年沒有荒廢,我真正明白了處於底層的老百姓是中華民族的脊樑;1973年調到湖北安陸在一所子弟學校教政治和語文,六年沒有虛度,我大量閱讀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為我打下今後發展的堅實基礎,同時我從中學生身上知道了人之初、本性善,他們那么純潔和可愛,教書成為我最愛的職業;1979年,我考取了武漢大學研究生,專攻植物分類學。當時,除了我自學能力強以外,專業知識是非常差的。
1979-1982年期間,我師從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孫祥鍾教授。那時,學校開設的研究生課程不多但很精,植物分類學方向的專業課程只有現代植物分類學理論與方法、維管束植物比較形態解剖學、植物生態學專題、細胞生物學和野外植物分類學5門,但都非常有用。兼生物學系主任的孫先生反覆強調研究生要大量閱讀文獻,上課老師應著重引導研究生們討論重要的科學問題,著重系統訓練研究生動手能力。因此,每一門課的老師講得很少、很精,而把大量時間用於野外考察與動手作大實驗。
1983-1987年期間,我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導師還是孫祥鍾教授。從1985年起,我一直講授普通生態學大課,直到1997年我離開武漢大學,每次選修人數接近150人。可見,我到復旦大學能主持生態學科的快速發展也得益於此。
對博士學位論文指導,孫先生與研究室全體老師要放手得多:要我自己閱讀大量最新植物分類學文獻,在此基礎上博士生自主選題與開題報告,在3年時間內嚴格按照研究方案完成所有野外考察和實驗工作,老師們對我的研究結果滿意後方能撰寫博士學位論文。特別要提到的是孫先生要每一位研究生必須獨立完成研究工作,嚴格到不允許任何實驗員“幫忙”。這樣的指導方式是非常科學的、卓有成效的,有利於我們今後的長遠發展。這種培養方式深刻影響我對研究生們的指導。
在這些故事裡,我才知道武漢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和科學史有重要影響,可以肯定的說武漢大學是我國現代植物學發祥地之一培養植物學家的搖籃:留日歸國的植物學家張珽教授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植物生態學講義,1918-1923年間出版了《武昌植物目錄》;留美歸國的鐘心煊教授是我國最早的植物分類學家之一,建立武漢大學植物標本館(WH),培養了多名優秀植物學家;留美歸國的中國植物生理學奠基者之一湯佩松1933年回國受聘武漢大學教授,1936年2月、10月先後在Nature和Science發表了兩篇植物生理學領域的重要論文;留英歸國的孫祥鍾教授是我國水生植物學的奠基人,從1978年起他開拓了水生植物的系統學、居群生物學、傳粉生物學和生態學四個方向,目前在國內水生植物學領域作出成就的大多是他的弟子,或者是弟子的弟子。在植物發育生物學和遺傳學領域武漢大學也有傑出代表。據聞,由於珞珈山大師輩出,武漢大學在解放前被稱為我國四大名校之一。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珞珈山是培養植物學家的搖籃。
小凡、雙全和建波是我培養的留在母校的三位博士,也是讓我最滿意、最放心和最寄予厚望的學生中代表,除了他們熱愛科學、胸懷坦蕩、求真務實、嚴於律己和作風正派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善於思考、觀察與動手。這本精美又實用的書是小凡與雙全精誠合作的結晶。小凡心靈手巧、觀察事物有自己獨特的視角,這從他拍攝的原植物照片就可看出;雙全則善於思索,從事物的表面現象去琢磨內在機理。導師褒獎自己的學生,難免有自誇之嫌,當我拿到書的清樣後,我的這種疑慮頓然消失。
書中所有植物(包括151科,730餘種)的彩色圖片都由他們自己在珞珈山校園內不同時期拍攝,所有照片均為原創,無一張是借用他人的。調查並拿出一個研究區域的全部植物名錄,是當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前提。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實際上是有難度的。植物物種的準確鑑定,要依賴認識葉、花、果等多個性狀的綜合特徵,然而,實際工作中難以完成,以至於很多地方植物多樣性的調查常常是借用前人的資料,通過分布區來推斷某一個物種是否在當地存在,而不是親眼所見。書中每一種植物都是實拍的,這就為使用者供了諸多方便。
識別植物是人們了解植物、研究和利用植物的基礎。植物分類學的研究和普及,在我國已經是青黃不接了,植物分類學的人才面臨短缺。我很欣慰地看到兩位青年學者堅持在植物分類學教學和科研第一線上,默默耕耘,潛心鑽研,並將所學回報於社會。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熱愛植物學的學者必將在人類生活、開發新能源、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出更大貢獻。
從珞珈山走出的學子都被一種人文精神洗禮過,這種人文精神乃是武漢大學的校魂!(作者:陳家寬,系武漢大學校友、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