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玫瑰營鎮轄26個村委會(富貴村、弓溝、趙家村、哈拉溝、玫瑰營、泉腦、麻蓋、馬蓮渠、望愛、頭道溝、章毛、磨子山、全勝局、袈裟廟、高宏店、天和永、趙油坊、六號村、老官路、九股泉、張三溝、王貴溝、十二股、古營盤、紅旗、龐家村、聖家營)共有11750戶,3.2萬人,183個村民小組,鎮黨委下設26個黨支部,共有1155名黨員,轄區內有1所中學。總耕地面積30.8萬畝,由蒙、漢、滿、回四個民族組成。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經濟結構
鄉鎮企業發展迅猛,個體工商業網點230個,形成以農畜產品加工,第三產業為主的良性發展格局。畜牧業以奶牛、肉羊、生豬為主養品,其中奶牛飼養量500頭,肉羊存欄2.8頭,種植業以玉米、馬鈴薯、甜菜、葫麻、雜豆、飼草料為主栽品種,生態建設以退耕還林草工程和京津風沙源治理為主,共完成生態建設項目工程8.8萬畝,其中退耕7.3畝,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1.5畝,玫瑰營鎮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礦產資源主要有褐煤、玄武岩、矽澡土。
近年來,玫瑰營鎮領導班子帶領全鎮上下,圍繞黨建抓經濟,抓好經濟促各業,紮實有效地推進全鎮的各項工作,緊扣發展第一要務,提升發展理念、拓寬發展思路、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增強農村經濟,加強黨的建設為玫瑰營鎮的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玫瑰營鎮位於察右前旗東北,距旗政府所在地土貴烏拉鎮40公里。距烏蘭察布市集寧區29公里。總占地面積276平方公里。2004年有耕地面積236000畝,其中水澆地11000畝,保灌面積9000畝,全鎮轄有17個村委會102個自然村,有總戶數6700戶,總人口32000人。
2004年6月,原弓溝與玫瑰營合併,成立新的玫瑰營鎮。
歷史
玫瑰營是一個有著百佘年歷史的古老集鎮,清朝時期玫瑰營境內土地肥沃,水草豐美,地勢平坦。有一低洼處長著茂盛的蘆草,當時人稱玫瑰營村為“蘆草卜子”。光緒十年(1884年)中國蒙古教區主教巴耆賢(比利時人)西去巡閱教務,途徑蘆草卜子(今玫瑰營村)時看到此地水草豐美,地域廣闊,遂派南壕欠(今河北省尚義縣)劉振林神父(比利時人)到這裡建堂興發傳教工作。光緒13年(1887年)劉振林到蘆草卜子村先建起一座“聖土堂”(土木結構的天主教堂),並任本堂神父。當時蘆草卜子村只有7戶人家約30多口人,他們主要以遊牧為生。光緒25年(1899年)蒙古教區(今察右前旗境內)主教方濟名(比利時人)派風神父(比利時人)到蘆草卜子村協助劉振林工作,於光緒30年(1904年)在蘆草卜子村蓋了一座規模較大的天主堂。光緒33年(1907年)天主教堂擴建,擴建後的天主堂呈“人”字形框架結構,全部用青磚砌牆,鐵瓦蓋頂,面積約300平方米,並以天主堂為中心相繼建立了修道院,修女院等附屬機楊房屋500餘間,成為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蘆草卜了”隨之以天主教的《玫瑰經》為典改名為“玫瑰營村”。
民國初年,玫瑰營境內歸豐鎮縣三區公所(老平地泉區)管轄。民國35年(1946年)2月玫瑰營劃歸集寧縣五區管轄。1959年10月集寧縣五區全部劃歸察右前旗。1958年4月撤區建鄉,成立玫瑰營鄉、聖家營鄉。1958年11月撤鄉建設,成立燈塔人民公社,1962年5月改稱玫瑰營人民公社,1965年5月改稱東風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社建鄉成立玫瑰營鄉,年撤鄉建鎮,成立玫瑰營鎮,2004年6月弓溝鄉併入玫瑰營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玫瑰營鎮的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到2004年,全旗糧食總產達3486萬斤,糧食畝產平均210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60元;有大小畜5.2萬頭(只),其中奶牛1780頭,寒羊38000隻;退耕還林面積達4.1萬畝,沙源治理面積完成1.5萬畝,有林地9.3萬畝,全鎮有機電井58眼,蓄水灌溉工程6處,防用洪工程3處,有變電站1個,總容量達9500KV,高低壓線路1700公里。有固定、行動電話接收塔4座,電信、移動、聯通網路開通。
玫瑰營鎮天主教堂
玫瑰營鎮天主教堂景區介紹玫瑰營鎮天主教堂位於烏蘭察布盟察哈爾右翼前旗玫瑰營鎮。始建於1899年。1900年和1907年兩次擴建。
據載,第二次雅片戰爭後,比利時帝國從法國人手中獲取了在內蒙古各地傳教的特權,於1874年在這裡設立了傳教公所,進行布教並設堂講經。教會根據《聖經》中的“玫瑰經”,將當地地名改為玫瑰營,一直沿用至今。教學建築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青磚砌牆,鐵瓦覆頂,保持了西歐建築的樣式。後又增建修女院、嬰兒院等房舍500多間。1927年後中國人自任主教,玫瑰營教堂成為集寧教區的主座教堂。
相關詞條
相關連線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855472.htm
2. http://www.wlcb.cn/Info.aspx?InfoId=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