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自1982年大學畢業後從事中國古代史、中國社會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94年晉升為副教授,1996年任歷史系總支副書記兼副主任,1997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01年考入南京大學歷史系攻讀“明清經濟史”專業博士學位。2004年7月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2004年5月被聘為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2006年12月,以王雲教授為首的“運河文化研究基地”被批准為“山東省十一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這是全國第一個省級運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被任命為山東省“十一五”人文社科基地“運河文化研究基地”負責人和聊城大學“運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主講課程
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講《中國古代史》、《中國社會史》、《明清史》、《運河文化史》等課程。
研究方向
為中國古代社會史、明清經濟史。
主要貢獻
學術成果
近十年來,王雲教授在完成繁重的圖書館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時,致力於京杭運河史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績,湧現出一批高質量的學術成果。2001年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明清運河區域社會變遷》立項,為了該項目的研究,她幾乎跑遍了運河南北,尋殘碑斷簡,訪耆儒野老,採集到一批淹沒無聞的碑刻、家譜、實物和口碑資料及相關的地方文獻,使她的學術成果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2006年該課題結項成果《明清山東運河區域社會變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後,新華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博覽群書》、《中華讀書報》等重要報刊媒體均發表了書評。同時,《山東運河文化研究》(合著)、《中國運河文化史》(合著)、《明清時期運河區域的金龍四大王崇拜》(論文)、《明清時期活躍于山東運河區域的客籍商幫》(論文)、《聊城山陝會館戲樓墨跡的史料價值》(論文)、《明清時期臨清的貢磚生產及社會影響》(論文)、《京杭運河與海淵閣藏書的聚散》(論文)等相繼出版、發表,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1、《明清山東運河社會變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2、《山東運河文化研究》(合著),齊魯書社,2006年11月出版。
3、《山東巡撫》,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4、《中國社會史通論》(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5、《聊城通史》(合著),中華書局,2005年12月出版。
4、《近十年來京杭運河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3年第6期。
5、《明清時期山東的山陝商人》,《東嶽論叢》2003年第2期。
6、《明清時期運河區域的金龍四大王崇拜》,《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7、《明清時期活躍于山東運河區域的客籍商幫》,《第十屆國際明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8、《明清時期山東運河區域的徽商》,《安徽史學》2004年第3期。
9、《聊城山陝會館戲樓墨跡及其史料價值》,《文獻》2004年第1期。
10、《京杭運河與海源閣藏書的聚散》,《山東圖書館季刊》,2005年第3期。
11、《明清時期臨清的貢磚燒造及社會影響》,《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
12、《明清山東運河區域社會變遷的歷史趨勢及特點》,《東嶽論叢》2008年底3期。
13、《關於校地共建共享的圖書館的探索與思考》,《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年第5期。
科研立項
王雲教授還十分重視桑梓文化的研究與轉播,她參與主持修撰的《聊城通史》卷帙宏大,內容豐厚,第一次全面系統地將聊城數千年的文明歷史展現於世。2005年她與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導演合作,為三集歷史文化專題片《江北水城》撰寫了腳本,並作為運河文化研究專家在片中做重點訪談。專題片以精美的畫面、睿智的解說將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推向了世界,受到了聊城市領導和市民的一致好評。
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明清運河區域社會變遷》2001。5。
2、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京杭運河文獻整理與研究》2007.5。
3、山東省委宣傳部項目 《山東運河文化研究》2006.12。
4、山東省社規劃辦項目 《聊城通史》2005.12。
獲獎記錄
1、《明清山東運河區域社會變遷》獲山東省第22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聊城通史》獲山東省第21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3、《關於校地共建共享的圖書館的探索與思考》2006年獲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4、《聊城山陝會館戲樓墨跡及其史料價值》2005年獲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同時被評為中青年學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998年起任聊城大學圖書館館長,1999年被評為校級第二層次“跨世紀人才”。
1993年在我校首屆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中獲得一等獎。1997年她主持的《中國古代史課程內容改革》獲得省級立項,參與主持的《高師歷史專業“一元化多層面”課程體系改革方案》2001年獲得國家級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