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歷
1930—1935年 北京清華大學土木系、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1935—1936年 清華大學物理系助教。
1936—1939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冶金系研究生,獲MIT冶金博士學位。
1938—1939年 MIT研究助教及Nirtralloy Corporation助理冶金師。
1939—1940年 在美國工廠實習。
1941—1946年 清華大學金屬研究所及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兼任滇北礦務局顧問工程師。
1946—1988年 清華大學教授。
1988年5月12日 逝世於北京。
生平概況
教育經歷
王遵明又名宜承。1913年5月14日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25年畢業於南昌模範國小。此後就讀於當時教學十分嚴格的南昌市第二中學。他學習勤奮,各門成績皆優,名列前茅。在高中二年級時參加的江西省理科競賽中獲得優勝,獲“金別針”一枚。中學時代他對文學極為喜愛,課餘廣泛閱讀中國古典文集。對英語也極有興趣,曾翻譯過幾首英文詩,發表在當時的南昌“民國日報”上。由於在中學學習的各科功底紮實,為他以後投考大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30年高中畢業後赴上海投考清華大學和武漢大學。兩校都錄取了他。最後他選擇了清華大學上木工程系。一學期後因患病休學半年。從第三學期起轉入他認為功課較輕的物理系學習。1935年大學畢業獲理學士學位。隨後即考取清華公費留美。出國前曾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助教一年。1936年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冶金系學習,於1939年2月獲該校冶金博士學位。為了學得實際本領,回國後對抗日和建設祖國有用,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又到美國各大鋼鐵廠、製造工廠以及一些研究機關實習、考察。在這期間用盡了他所有積蓄。
工作經歷
1941年,他從美國學成回國,經上海繞道香港首先回到江西贛縣,那時的江西省建設廳有意邀請他為開發贛南礦山出力。他希望立即去礦山調查研究,儘快開展工作,實現他的抱負。但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只能是一種幻想,難以實現。不久又應聘去昆明清華大學的金屬研究所工作,同時兼任西南聯合大學副教授、教授,此外還兼任滇北礦務局顧問工程師,直至抗戰勝利。在抗戰大後方的艱苦歲月中,他除了完成西南聯大的“鋼鐵的熱處理”和雲南大學的“冶金學”教學任務外,還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研製出鋅-銻高熱電壓合金,其電壓是普通電壓合金的6倍,參加了重慶的資源委員會展覽。但在戰亂的年月中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1946年回到北京清華大學任機械系教授。並先後在北京大學工學院、燕京大學和唐山工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兼職。他主講了“初等金屬學”、“鋼鐵熱處理”、“高等鑄工學”等課程。他講課理論聯繫實際,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教學效果好,深受同學的歡迎。
研究經歷
1948年清華解放。1949年2月他開始了世界上剛露萌芽的球狀石墨鑄鐵的研究工作,很快取得可喜的成果,為了在工業上推廣套用,1951年赴東北撫順,在工業規模中製造球墨鑄鐵。迅速得到生產技術上的完善,使球墨鑄鐵這一新型鑄造材料在東北地區得到推廣套用,對全國也有很大影響。他不畏當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條件的艱險,堅持在東北工作,做出了貢獻。
1952年院系調整後,他長期擔任機械系副主任主管教學工作,並擔任鑄工教研組主任。他為創建鑄工專業,籌建鑄工實驗室,組織教學,編寫教材,嘔心瀝血。在專業教材奇缺的情況下,他口以繼夜的在短短8個月時間內編寫了45萬字的“鑄造合金”講義。由教育部印刷,供全國鑄造專業參考,解決了當時缺乏教材燃眉之急。他為鑄造專業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從教數十年,桃李滿天下,親手培養的不少學上、碩士、博士生成為鑄造方面科研、教育、生產的骨幹力量。他是第二、二、四、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鑄造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中國金屬學會理事。
人物貢獻
為建設祖國做充分準備
王遵明幼年艱苦求學的生涯,曾因經濟困難和劣紳的壓迫,受過一定的磨難。他特別勤勉好學,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中學。時值祖國倍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人民在反動統治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希望以振興工業來改變國力薄弱的狀態。毅然放棄有濃厚興趣的文科,專攻理科,希望將學到的本領奉獻給祖國建設事業。
1935年當他以全班最優成績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時,日寇已侵占東北,並正覬覦中原大地。他想若要抵禦日本的侵略,必須有槍炮。造槍炮要有鋼鐵。於是在考取公費留美時改學冶金,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期間,經常帶了麵包進圖書館,日以繼夜的刻苦鑽研。在撰寫博士論文過程中曾有過只喝不吃的連續36小時工作。以較短時間高質量的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王遵明用兩年半的時間拿下了博士學位,創造了該院攻讀博士學位的最快紀錄。
王遵明在麻省理工學院完成的博士論文是非鐵合金,但他知道祖國更需要鋼鐵,隨後,他用博士後工資積蓄做盤纏,到美國幾個有名的鋼鐵廠參觀學習,為發展祖國的鋼鐵工業作準備。他深知祖國抵禦外侮急需鋼鐵。他渴望祖國象鋼鐵般堅強。
埋頭讀書和做實驗
1941年曆盡艱辛,輾轉來到昆明清華大學金屬研究所,在那兵荒馬亂的歲月,不僅不能為他提供安靜的研究環境,甚至連填飽肚子也成問題。即使如此,他仍終日埋頭讀書和做實驗,並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講課。由於當時環境,雖有滿腔報國之心,卻無報國之門。
抗戰勝利後,回到北京,任清華大學教授,先後在北大工學院、燕京大學、唐山工學院兼課,經常撰文討論鋼鐵工業,堅決反對美國扶植日本鋼鐵工業,痛恨當時的反動政府黑暗統治,曾冒險掩護參加革命活動的學生,並和進步教授一同簽名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抗議國民黨政府轟炸文化古城開封等事件。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思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他真心實意地擁護共產黨,接受共產黨的領導,他滿懷激情,迎來了他自己的春天,早在1949年初,清華剛解放不久,他在極為簡陋的條件下,幾乎是單槍匹馬,將積壓在他心中早已成熟的鑄鐵中石墨球化問題,付諸具體試驗,並很快取得成果,及時向組織報告了這一新技術,球墨鑄鐵研究成功,使中國的球墨鑄鐵進入了當時世界的先進行列。有的學生勸他趕快寫一部專著。但是,他想新中國百廢待興,國民經濟急需鋼鐵,應該讓這項成果迅速轉為實用。他顧不得著書立說,1951年夏利用假期,風塵僕僕趕到撫順,舉辦、“球墨鑄鐵研究班”,培訓了一批技術骨幹,使這項成果很快在東北地區大規模套用於生產。他因此獲得東北工業部授予“特等模範”的獎勵。
文化大革命期間,王遵明受到了殘酷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但他熱愛祖國,擁護共產黨的信念矢志不移。在那“知識無用”的日子裡,他仍懷著愛國之心,隨時準備報效祖國。他曾說:“我現在比較有時間,正該抓緊提高覺悟,鑽研業務,隨時準備做好工作”。他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文化大革命後期,他帶著染上血吸蟲病的身體,從江西鯉魚洲農場返回北京。他懷著為祖國分憂解難的深情,經常深入廠礦,心裡想的是多搞點鋼鐵,使國家恢復元氣。一個大雪天,他騎車去工廠,摔傷了右臂。可幾天后他又來了。他在日記里寫道,“直到現在,中國每年還要進口大量鋼材。尤其是有些品種仍要從國外進口,我感到很難過,很焦急。雖然年老體衰,可要做的事,還有許多……”。何東昌同志曾說:“王遵明最難得的是一貫靠近黨”。的確,他的心緊貼黨,相信黨,理解黨。
維護祖國的尊嚴和利益
1975年,天津一家工廠發現日方賣給中國的一批工具機的材質性能達不到“密烘鑄鐵”的技術指標,寄來的技術標準也不符。工廠派人請教工遵明。他忙了兩天兩夜,查找了大量資料,提供了關鍵的技術分析,證明是材質上的問題。經過據理力爭,日方不得不以設備總價的40%賠償我方損失。
事後,有人問他,“你圖的是什麼?”他說:“維護祖國的尊嚴和利益,是科學家的神聖職責。”
30多年來,他一直按照黨的要求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努力工作,他長期從事的球墨鑄鐵、可鍛鑄鐵、鑄鋼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對國民經濟產生了巨大效益。
國內首創球墨化理論
鑄鐵的套用已有幾千年歷史。由於它具有一系列的良好性能,特別是優異的鑄造性能,在鑄件中鑄鐵占有70%以上。但鑄鐵中石墨呈片狀存在,影響了它的強度,基本上沒有韌性,限制了它的使用範圍。在本世紀20年代以前,灰鑄鐵的強度一直很低,直至1922年孕育鑄鐵的發明,使鑄鐵的強度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這在鑄鐵的發展史上是一次飛躍。但仍不具有韌性。人們一直矚目於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石墨形貌,不但能使鑄鐵強度進一步提高,而且使之具有韌性,同時仍保持優越的鑄造性能。
在世界上正式創造鑄態下獲得球狀石墨的10年以前,即1937年,工遵明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完成鋁矽合金球化博士論文的當時,根據鐵碳合金與鋁矽合金的相似性,就曾預言加鹼金屬或其化合物可能使鑄鐵中的石墨球化。中國最早進行球墨鑄鐵研究工作的是王遵明。由於他具有深湛的理論修養,特別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他於1949年春便在清華大學實驗室進行了銅鎂、鎳鎂。鉛鎂、銻鎂、鋅鎂和鉛鈉等合金做球化劑的試驗工作。試驗出多種有效的球化元素以及在鐵水中的處理工藝,可獲得球狀石墨鑄鐵。結合國情用八二和七三銅鎂合金作球化劑可有效處理成球墨鑄鐵。但當時對球墨鑄鐵研究成功的訊息未在報章、雜誌上報導,也未向外界透露,在一年多的時間內無外人知曉。球墨鑄鐵在生產上的套用始於1950年底, 《科學通報》刊載了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現冶金陶瓷研究所)周仁等研究球墨鑄鐵成功的報導後,引發了華東、華北等地區的工廠試製、生產和套用球墨鑄鐵的熱潮。1951年在東北地區,王遵明利用假期到瀋陽市在東北工業部主持下作了“球墨鑄鐵”報告,引起與會者的濃厚性趣。1951年7月撫順礦務局請王遵明到撫順機電廠(現撫順挖掘機廠)指導生產球墨鑄鐵,於是把他研究的結晶,直接貢獻給祖國的經濟建設。在一周內的四次生產性試驗成功之後,即成立了球墨鑄鐵研製小組。工作人員經過短期訓練後,投入了批量生產,在兩個月中就鑄造了20餘噸球墨鑄鐵鑄件,包括機車的氣缸套、活塞環、工具機零件以及鋼錠模等多種鑄件,最大鑄件達1200公斤。試棒的抗拉強度大於700牛/平方毫米,伸長率大於5%。像撫順機電廠這樣大規模生產球墨鑄鐵國內還是很少的。1952年4至7月東北局請他舉辦“球墨鑄鐵研究班”。學員是來自35個大廠的工程技術人員、鑄造技術工人和部分大專院校的教師。上午講課,下午現場實踐。最後將講課內容匯總成一本內部發行的《球墨鑄鐵》 。1953年由東北工業出版社發行。是中國第一本球墨鑄鐵專著。
當時他住東山招待所,離授課地點往返需一小時,他總是步行來回,每晨早早出發,帶飯盒用餐。餐後不休息,伏案備課,此時他已年近半百,作為知名教授,擔任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現場操作。儘管如此辛勞,而學員們見他總是滿懷熱情,精神飽滿。
當初在車間處理球墨鑄鐵是將銅鎂合金用鐘罩壓入高溫鐵水包中,即使在白天也會發出耀眼的白光,常常有鐵水的噴濺,圍觀者不免驚心動魄,站得老遠以免燙傷。而王遵明下車間後,每次處理他都親自領導。每個細節他都親自操作。每一道工序他都向學員講解怎樣做,為什麼這樣做,可能有什麼危險,然後自己做一遍給大家看。每當處理完畢汗水已濕透了工作服。在實踐過程中,每個學員都發揮了各自的積極性,因此,他們在推廣球墨鑄鐵中獲得了很大成功,五一勞動節那天,他一早穿著普通藍色中山裝,面露幸福的微笑和學員一起豪邁地走在遊行慶祝的隊伍中,表達了他對新中國的熱愛。
“研究班”結束後,學員們回到各自的崗位,使球墨鑄鐵很快在東北地區得到了推廣,從此使球墨鑄鐵在全國各地廣泛套用,並奠定了發展的基礎,廣大鑄造工作者進行了球化處理的改革,稀土合金的套用,球墨鑄鐵綜合性能不斷提高,套用面不斷擴大。
伴隨球墨鑄鐵的問世,各國鑄鐵冶金學家紛紛提出球墨生成的假說和理論。50年代是眾說紛雲的時代。王遵明在球化理論方面提出“暫時化合物說”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暫時化合物假說是從鋁矽合金矽的球化假說推論到鐵碳合金中石墨球化的。鐵水中鎂原子和碳原子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形成化合物。鎂原子容易形成陽離子,而碳原子可以形成陰離子。鎂原子暫時附著在生長中石墨表面某處,即鎂和碳形成化合物,但這種化合物是不穩定的。鎂原子從附著處迅速脫離,因而石墨在那裡又可生長。在石墨表面各處,鎂原子不斷附著,不斷脫離,便於石墨等軸式的生長即球化。他在建立石墨球化“暫時化合物”說的時候就是對鋁矽合金與鐵碳合金具有相似之處給予了注意。
球化處理以後的另一道工序是孕育處理。他對孕育理論提出,孕育作用可能是由鐵水中含氧決定的,孕育處理加入矽鐵,矽使鐵水中含氧降低,起脫氧作用,這時孕育產生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短時間鐵水中氧又會飽和。即孕育效果和鐵水中的脫氧過程同時產生,同時消失。1984年他的博士生楊雲峰用氧電勢法在鐵水孕育過程中測得含氧量的變化,證實了顯著的孕育依賴於脫氧過程。
王遵明的球化理論和孕育理論無疑在理論陣地上占有一席之地。
王遵明是中國球墨鑄鐵的研究、開發套用的開拓者和播種者之一。巨大的成功,使王遵明飲譽國內外冶金學術界,被贊為“中國球墨王”。世界著名的蘇聯冶金學家瓦中柯在《球墨鑄鐵》專著中給予王遵明高度評價。日本冶金學界也把他的名字寫入60年代出版的《世界名人錄》 。
獻身教育 注重人才培養
王遵明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工作。他在教學中十分重視理論聯繫實際,50年代學蘇聯時期,非常贊成蘇聯教學計畫中的理論聯繫實際,既重視理論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又有專業課、實驗課、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的作法。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滿腔熱情,誨人不倦,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鑄造專業人才,桃李滿天下。從50年代起,王遵明就積極培養鑄造專業的研究生,是國內最早的研究生導師之一。
80年代他又是中國第一批博士生指導教授,為中國培養出第一批鑄造博士研究生。他十分關心中青年教師的成長,親自指導中青年教師的學習和研究。在研究方面,他特別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踐是科學的源泉。他教導大家要解決生產問題,強調要從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工程實際問題中選擇研究課題。他對研究生的學習,安排得很緊,要求他們具有廣闊的知識面,定期檢查工作進展情況,要求總結前一階段工作和提出下一階段工作的打算,啟發式的提出問題,引導深入。要求多接觸實際,強調要自己動手。多次說到別人磨和拋光的金相樣品,他不看,一定要親自磨拋才看。他說曾吃過一次虧,一個學生無意中在樣品磨麵上用手指印了一下,顯微鏡下似乎出現異常組織,請他辨別,他一再告誡要吸取這個教訓。理論上的探討是在大量實驗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自己深入到實驗的全過程,才能對每一個數據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從數據中分析出有根據的、對產品開發有價值的結論。如果不接觸實際,僅僅局限於理論分析,往往會得出荒謬的結果。
他經常教導對任何事物都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勇於探索,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他特別重視掌握第一手資料,這是乾任何工作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他自己一直是這樣做的。有一次他去鞍山鋼鐵廠視察。應邀給工程技術人員作學術報告,他雖是一位知名的冶金教授,學術造詣深厚,知識淵博,有豐富的經驗。但他卻不是只聽所反映的問題。他花了幾天時間下生產車間,對軋輥、鋼錠模作了實地考察,從它們製造過程、使用過程、維護情況的每一個細節作了詳盡的觀察和分析,並對它們的報廢作了仔細了解。然後準備了個針對性極強的報告,從實踐到理論作了生動的報告,受到與會聽眾極大的歡迎。
他經常教育學生:祖國需要科學,科學需要祖國。一個真正的科學工作者,只有把他的事業與祖國命運連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科學家。
王遵明把一腔熱血,一片赤誠和淵博知識,無私奉獻給了國家和民族,奉獻給了神聖的教育事業。他嚴謹的治學方法和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成為教師的楷模。
民國人物(一)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簡稱民國。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成立於1912年的民主共和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個主要創始會員國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