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觀鵝圖

王羲之觀鵝圖

《王羲之觀鵝圖》是中國元代畫家錢選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收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王羲之觀鵝圖》是描寫東晉書聖王羲之觀白鵝的情景。此圖畫法,筆畫簡約,千墨燥鋒,似是枯瘦格調,而其皴山石、立屋宇,卻是較為精密且有頓挫有致的用筆技巧。山石皴筆時見飛動與疏密有致,筆劃鬆動而老辣,空靈而沉著。

基本信息

畫作內容

王羲之觀鵝圖 王羲之觀鵝圖

此畫為長卷,畫面開闊。遠景為平遠山水景色,中景為一片寬闊河水,水面開闊平如鏡,有幾隻白鵝正在河面上戲水,使謐靜的河上略見生氣:近處為村落,下面為坡石,坡石間和平地上,叢生松林雜樹,樹的後邊為一座較大的屋宇水榭,水榭中站著兩人,高者為此畫主人公王羲之,正在凝視前方河面上戲水的鵝群,神情專一,仔細觀看鵝群戲水的多姿多態。王羲之的身後為幼童,似乎也隨著主人正在觀看一群白鵝。

在畫面左側,作者有一首七言題詩: “修竹林間爽致多,閒庭坦腹意如何。為書道德遺方士,留得風流一愛鵝。”

畫卷隱居題簽為乾隆御筆:“錢選《觀鵝圖》真跡,內府御玩。”下鈐“神品”、“御賞”二璽。在畫卷引首部分書有“山陰逸興”四字,上鈐 “乾隆御筆”璽。畫心左上方有乾隆丙寅御筆詩:“墓高風有足多,獨推書聖卻云何。行雲流水參神韻,筆陣傳來只白鵝。”畫心上部鈐“稽古右文之璽”,上有“蒼”字,與之配套的有內府五璽:“三希堂精鑒璽”, “宜了孫”、 “乾隆鑑賞”、 “乾隆御覽之寶”與“石渠寶笈”璽。

創作背景

傳說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生性喜鵝,曾見一道士有白鵝甚可愛,因書《黃庭經》以換之。《王羲之觀鵝圖》即據傳說附會而成,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藝術鑑賞

技法

《王羲之觀鵝圖》局部 《王羲之觀鵝圖》局部

《王羲之觀鵝圖》清麗恬靜,畫面布局鬆緊結合,一河兩岸式的構圖拉開畫面,節奏舒適。近景處綠坡青石、苔痕河草清晰可見,遠景處則林木籠煙,峰頭相疊,縹緲連綿,意境深遠。畫面左方近岸綠坡青石臨水畫就,水草依據土坡走勢散落,青石於土坡相疊迴旋處聳立,有傲然的正面之狀、有夾雜樹木的臥石之姿、有半隱土坡的殘石之形、有散落坡腳的細碎之態,形態多樣,布局合理舒適,無刻畫之嫌。循坡往上,樹木叢生於綠坡之上,鬱鬱蔥蔥,閒亭掩映其中。樹木錯落有致,或散於土坡、或交錯於青石間、或掩映於閒亭後,千姿百態。畫中樹木種類不一,夾雜生長。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青綠敷色不同於晉唐工細的青綠技法,而是其自成特色的相對粗放的筆勢運轉。樹葉有用重色點就淡墨罩染出樹形的,有用濃墨勾畫葉形再賦色的,有直接用色點在樹枝上的,而且淡色罩染時並沒有完全按照勾畫的葉形進行,用筆十分自由;勾勒的葉形也是提筆信手而成,瀟灑自若。樹木濃淡相宜,赤青相間,層次感強。掩映於叢樹中的白衣飄舉的羲之和青衣拱手的書童正憑欄觀賞水中嬉戲的兩隻白鵝,構成了全卷的畫眼。王羲之神態自若,悠然自得,水中雙鵝相顧回眸,自在嬉戲,並無被人打擾的聒噪,畫境之清之靜極甚,充滿文人雅趣。閒亭後方有翠竹一片,搖曳生姿,用墨濃淡相生,將竹林的縱深感表達得恰到好處。

色彩

該圖綠坡青石以大線條依據其結構走勢寫出起伏變化,以色彩大片依勢罩染,分出濃淡向背,溝壑肌理、坡腳、石腳處以淺絳色染就,設色平淡天真,坡石几乎不施皺擦,簡潔清新。

該圖著色上改變了以往石色厚重堆砌,著意在“厚”字上復蓋的特點,採用細勁勻稱的中鋒線骨勾出輪廓,然後薄罩青綠,石色在紙上塗抹,以見疏鬆的筆意,有墨染滲透到紙背的效果,和畫在絹上的審美情趣不同。

構圖

該圖構圖上借鑑南宋“山分兩麓,半喧半寂”、虛實開合分明的空間分割手法,景物左面稠密,右面疏曠。圖中主人公身著白色長袍大袖,頭戴黑色方巾,站於亭欄邊,手指河中追逐游水的雙鵝,正入神細察動勢,身後有書童側立相伴。畫家依借空間境象來展示畫旨,也表達了自己平和、寧靜、淡泊的心情。幽亭四周雜樹修竹為伍,亭後叢木樹幹排列緊密,形成整體秩序。土坡、小假山平緩與突兀相間,疏密相映。畫面右部河水清曠,大部空白,遠處丘陵連綿,坡岸小樹叢中有三五茅屋錯落其間。

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家方孝孺《題觀鵝圖》:觀錢舜舉之畫,風流閒遠之趣,猶溢於目中,此豈易與世俗言耶?

歷史傳承

此畫一直在民間流傳,在畫卷引首部分有早於乾隆年間的空白藏經紙,上鈐收藏人耿嘉祚“會候珍藏”、“湛思記”等印。乾隆初年進入宮廷內府,乾隆十一年(1746)左右重裱。同年,乾隆皇帝親自將該圖列為“上等”書畫精品,貯藏“長春書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70歲生日前後,在展觀時,於畫心鈐以“古稀天子”、“王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印,在左側有“養心殿鑑藏室”璽,後有“養心殿寶”印,說明此時該畫卷已被乾隆藏於養心殿內。乾隆六十年(1795年),在傳位給嘉慶後,乾隆又組織群臣觀賞題跋。

之後,嘉慶皇帝也對這幅畫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畫卷左側錢選詩跋上方鈐有“嘉慶御覽之寶”的橢圓印。

嘉慶以後,《王羲之觀鵝圖》畫卷收藏在養心殿,尚未留下人們觀賞的記載。1918年2月17日(民國七年正月初七),北京紫禁城內,年僅十三歲的清遜帝溥儀經過又一次戲劇性地登基和退位後,突然對《王羲之觀鵝圖》畫卷產生了想不到的興趣,他效仿先祖乾隆皇帝,召集那些清室王公遺老們觀賞這幅畫卷,帝師陳寶琛等遺老舊臣則“奉敕”陸續在畫卷上題跋。九一八事變後,存放在天津的書法名畫、宋元善本、珠寶玉翠裝箱隨同溥儀運到新京(長春)偽皇宮,《王羲之觀鵝圖》也在其中。

1945年8月11日,溥儀在日本關東軍挾持下乘火車去通化後,偽皇宮小白樓成為執勤“國兵”(偽滿偽軍)洗劫的場所,他們發現了從天津運來的木箱裡裝的珍貴書畫是國寶,便大肆搶奪一空。《王羲之觀鵝圖》流入民間,後來在1946年至1956年間,被一個名叫王己千的人收藏。後來不知何原因,王己千於1973年連其他二十餘幅宋元名畫一起出售給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作者簡介

錢選(1239—1299),字舜舉,號玉潭,又號巽峰、雪川翁,別號清癯老人、川翁、習懶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末元初畫家,與趙孟頫等合稱為“吳興八俊”,工詩,善書畫。錢選學畫不拘泥於一家:山水師從趙令穰;人物師從李公麟;花鳥師從趙昌;青綠山水師從趙伯駒。他的人品及畫品都得到了當時人們的讚賞。錢選繼承了蘇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士氣說,倡導戾家畫。人物畫代表作品有《柴桑翁像》《扶醉圖》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