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王祖農,1916年9月17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的一個私塾家庭。5歲喪母,家庭環境欠佳。先是讀了幾年私塾,12歲考入南京市立中區實驗學校(後更名為南京市立第一中學)國小部。一直學習刻苦,成績優良,免試升人國中和高中。在讀中學期間,一位薛老師引發了他對生物學的濃厚興趣。畢業後即考入浙江大學生物系。剛考上浙大的第一年(1937年),當時,浙大由竺可楨先生任校長,校風很好。老師們都在艱苦條件下努力開展學術活動。浙大生物系的名教授很多,如貝時璋、談家楨、羅宗洛等。王祖農就是在貝時璋教授指導下做的畢業論文。這些教授在簡陋的條件下照常從事科研,帶領同學們按期舉行討論,而且非常關心愛護同學,主動幫同學排憂解難。這一切都使年輕的王祖農受到極大的教育,為他以後的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41年,25歲的王祖農在貴州湄潭從浙大畢業了。應原浙大生物系主任、中國蠶桑研究所所長蔡堡先生之召,去該所任助理員。在此後的4年裡,一直在蔡老師的直接指導下,從事蠶病的研究工作,並從此與微生物學結下了不解之緣。1945年,所里要推薦3名公費留法人員。蔡先生完全出於公心,沒有指派與王祖農的同班同學、同在該所工作的自己的長子,而是推薦王祖農等人。這不只使他得到了寶貴的出國學習機會,更使他從前輩那裡學到了高尚的為人之道。
帶著強烈的科學救國願望,王祖農於1946年初到達巴黎,進入現代微生物學的主要發源地巴斯德研究所,跟隨土壤微生物學系主任博(Pochon,J.)教授從事“單生需氧固氮菌與土壤腐殖質的形成”研究。為了儘快學成回國,他每天工作、學習到很晚,星期日和節假日也很少休息,很快就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寫出了10多篇影響較大的學術論文。為了學習更多的東西,他還在繁忙的做博士論文工作期間,擠出半年時間參加巴斯德研究所為國內外學者舉辦的進修班,聽取莫諾(Monod,J.L.)等著名學者的授課。1947年8月,只發兩年的國內公費到期了。博教授推薦他到法國科學研究中心兼任見習研究員。1949年12月以優異成績(Très honourable)通過答辯,取得了巴黎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榮譽
獲得榮譽
在微生物學界,王祖農有很高的聲望,先後擔任過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三屆理事,第四屆、第五屆常務理事兼普通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微生物學報”編委、山東微生物學會理事長等。1978~1983年,任第二屆山東省科協副主席。1981年國家建立學位制,他被聘為博士生導師。他還熱心參加各種政治和社會活動。1953年在青島加入九三學社,曾擔任九三學社第六屆至第八屆中央委員,第九屆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第一屆、第二屆九三學社山東省委員會主任委員。1959年在濟南加入中國共產黨。他還曾任第七屆、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政協第四屆、第五屆常務委員,第六屆、第七屆副主席等職。
作為一名科學家和教育家,王祖農的主要功績還是在自生固氮菌、纖維素微生物和自養細菌等研究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以及他為祖國微生物學的教育普及和學科發展所做的不懈努力。
任職經歷
1916年9月17日 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 1937~1934年 在浙江大學生物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41~1945年 任中國蠶桑研究所研究員、助理研究員。
1946~1950年 在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所進修、巴黎大學博士研究生,1949年獲理學博士學位。
1948~1950年 任法國科學研究中心見習研究員。
1950~ 任山東大學副教授、教授、生物系主任、微生物研究所所長、科研處長、副校長。
成就
在自生需氧固氮菌研究方面多有建樹
關於土壤腐殖質的形成機理,曾有過化學和生物兩派的長期爭論。1949年,王祖農撰寫出題為《自生需氧固氮菌(Azotobacter)與土壤腐殖質的形成》的博士論文,1950年先後刊登在法國科學院院報(C.R.Acad.Sci.)和法國農業學報(Ann.Agron.)上。他首次使用電子顯微鏡等先進技術,從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幾個方面,用實驗有力地證明了自生需氧固氧菌及其代謝產物在土壤腐殖質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為土壤腐殖質的生物學形成理論提供了重要依據。20世紀50年代以後,該成果在論述該菌生理學的論文中常被引用。1948~1950年,在巴斯德研究所學報(Ann.Inst.Pasteur)上,他先後發表了多篇自生需氧固氮菌等菌細胞學方面的研究論文,採用當時新的細胞核染色方法,觀察到了細菌生長過程中細胞核有規律的變化過程,豐富了固氮菌等菌細胞學的內容。隨後,他發明了一種利用固氮菌測定土壤中有效元素的新方法。論文發表在1951年荷蘭的《植物與土壤》(Plant and Soil)雜誌上。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在當時精密儀器缺乏的條件下,曾起過一定的作用。
回國以後,他在簡陋條件下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在對自生需氧固氮菌的耐酸性研究中,首次證明了我國酸性土壤中也有自生需氧固氮菌的存在,為我國酸性土壤改良提供了一種很有價值的方法。同時,他還證明該菌色素的產生與碳源有密切關係,對著名原蘇聯學者克拉西里尼柯夫用以作為定種標準之一的論點提出了疑問,得到了不少有關學者的支持,從而對固氮菌分類方法做了更正。
纖維素微生物學研究成果豐碩
在開展自養細菌研究的同時,王祖農敏感地注意到了另一個理論意義和套用前景都很重大的研究課題——纖維素微生物降解研究,並立即著手開展工作。纖維素類物質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可再生性資源,但一直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甚至有時還造成污染。通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可將其轉化為飼料、燃料和化工原料,緩解人類面臨的食物不足、環境污染和開闢新能源等急迫問題。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率先提出了一種纖維素細菌的分離方法。這種方法至今仍為國內外研究者沿用,是這方面的先驅性研究。1963年,他又提出了系統進行纖維素酶研究的計畫。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就爆發了,準備在事業上大幹一場的王祖農被作為“反動學術權威”受到批判,送往酒精廠勞動。儘管身心受到摧殘,但他堅信冬天終會過去,科學的春天還會來臨。所以仍冒著風險,不斷收集文獻資料,進行準備工作。1969 年11月被工宣隊作為特例,派去無錫參加全國纖維素酶協作會議,介紹纖維素細菌方面的研究情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王祖農被恢復領導職務。他立即著手組織了專門的纖維素微生物學研究室,集中大量人力物力開展這方面研究工作,並在此後的十多年裡,一直進行堅韌不拔的艱苦努力。其間,曾有不少國內從事同類研究的單位,紛紛因課題的難度較大而轉向其他研究。但王祖農一貫主張“研究方向不要輕易改變,觀點不要輕易更動”,使這項研究在山東大學一直堅持下來,並逐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工作履歷
1941~1945年 任中國蠶桑研究所助理員、助理研究員。
1946~1950年 在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所進修、巴黎大學博士研究生,1949年獲理學博士學位。
1948~1950年 任法國科學研究中心見習研究員。
1950~ 任山東大學副教授、教授、生物系主任、微生物研究所所長、科研處長、副校長。
主要論著
1 Wang T L. Contribution à I'etude du r le des Azotobacter dans la formation de I'humus du sol. Ann Agron Paris, 1950: 316-332.
2 Pochon J, Wang T L. Formation des substanees humiques par les Azotobacter à partir des noyaux benzeniques. Comp Rend Acad Sci, 1950, t230: 151-152.
3 王祖農.單生需氧固氮菌利用安息香酸的代謝產物.植物學報,1952,1(2):137-156.
4 王祖農.土壤微生物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5 王祖農.硫磺細菌.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6 王祖農.鐵細菌.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7 王祖農,楊頤康等.山東城陽地區鹽土地帶需氧性分解纖維素細菌的研究.植物學報,1957,6(3):217-234.
8 王祖農,陳學旺.The acid Tolerance of Azotobacter.Scientia Sinica,1957,6(5):881-887.
9 曲音波,高培基,王祖農.斜臥青黴纖維素酶系的酶學研究.微生物學報,1988,28(2):121-130.
10 高培基,曲音波,王祖農.纖維素酶解過程的分析和測定.生物工程學報,1988,4(4):3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