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青

王直青

王直青,教授,名金吾,字直青,後以字行。清朝光緒十二年(1887)出生於河南省安陽縣水冶鎮。家庭殷富,4歲即發蒙,10歲能熟誦“四書”、“五經”,且有一定創見。12歲應縣學、府學、省學院三級考試,連過三關,考中秀才,是當年河南全省年齡最小的儒學生員。其後,他在安陽晝錦學堂(原晝錦書院,在河南較早改建為新式學堂)深造。由於他的中國經史之學方面功力深厚,便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外國語言方面,他決心學好外語,爭取出國留學,掌握振興中華的西方科學技術。學習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改造中國。

生平

王直青王直青

1915年,王直青考取公費留學歐美資格,並赴德國柏林大學攻讀農學專業。1916年,轉赴美國,先後就讀於伊利諾州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佛羅里達大學和喬治亞州立大學。留學美國期間,他刻苦用功,如饑似渴地鑽研農學課程,學習成績優異。1919年,獲得喬治亞州立大學農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受聘擔任河南農業專門學校副教授、校長。該校為河南大學農學院前身,王直青任校長兩年,把美國、德國先進的高等農業院校教育經驗運用於河南農專,治校很有成績。 其一,重視棉花的良種培育和推廣。當時,王直青校長和孫玉書、馮澤芳、過探先等四位教授並稱中國留美學棉的四大專家,在國內學術界地位較高。王直青任校長後,結合河南實際,確定農業專門學校農學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棉作學。他親自為學生開講主課,並在開封棉場主持棉花良種的培育和推廣。他把美國伊利諾州、喬治亞州植棉先進經驗介紹給學生,明顯提高了農學專業的教育質量。
其二,王直青在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實驗,為使學生掌握滅害蟲技術,他增撥經費建成設備齊全的化學實驗室,經常帶學生去實驗室,先作示範實驗,後讓學生動手作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化學實驗。他始終認為“借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動手實驗能使學問融會貫通,是掌握科學技術的關鍵環節。這是他在柏林大學農學專業學習時積累的寶貴經驗,在他的極力倡導下,這種重視實驗的學習成為農專教學的一大特色,並一直延續到河南大學農學院時期。
1925年至1934年,王直青教授歷任中州大學教務長、河北農業專門學校校長、南通大學和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1935年,他重新回到河南大學,受聘擔任農學系主任、教授,並當選為中國農學學會理事。從這時起,一直到他1958年因病逝世共在河南大學執教28年。
1937年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河南大學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流亡辦學時期。在那個艱苦卓絕的年代,作為農學系主任教授的王直青先生始終以身作則,與河大師生患難與共、風雨同舟,堅持教學科研,並取得了顯著成績。1939年5月,河大遷到豫西深山區潭頭鎮(今屬欒川縣),辦學條件雖然艱苦但相對穩定。他帶領農學系師生緊密結合山區特點,開展多項學術研究。他主講“棉作學”、“食用作物”、“特用作物”三門專業課,引導學生聯繫潭頭實際分析棉花、食用菌、蔬菜的特性和病蟲害防治方法。他不但自己從不擺大學教授的架子,而且要求學生虛心向山區農民請教,重視民間總結的實踐經驗。在潭頭經他親手培育出的棉花優良品種有“大使棉”、“岱子棉”等多種,先在潭頭山區試驗、推廣,以後又逐步推廣到全省各地,為河南棉花的增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42年,河南大學改為國立後,他就任河大農學院院長,在農學、森林、園藝三系實行教學改革,精簡課程,改進教法,提高教育質量。農學系培育出小麥優良品種“河南大學h—1、h—2、h—3”三種,森林系在構建“測樹學”方面有明顯進展,園藝系種植的蔬菜新品種收穫頗為可觀,使河大農學院的教學科研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1944年5月,是河南大學在日寇侵華戰爭中蒙難最深的“黑色五月”。5月16日,潭頭——這塊文化聖地沉淪在日寇的炮火鐵蹄之下,河大校園變成了日寇的兵營。王直青院長、段再丕教授和農學院二十餘名師生被日寇俘獲,罰作苦役,稍有怠慢,便遭毒打。面對敵人的殘暴罪行,王院長示意遭難的農學院師生乘敵不備逃離虎口。當天,王院長和幾個學生被日寇押解去秋扒(地名)運送物資,冒雨走到大路坡嶺脊(山峰名)時,王院長奮不顧身跳下山崖,日寇朝下開了數槍,又搬起石頭向山澗里砸,認為其人必死。但王院長跳山崖後,幸被逃難的潭頭群眾救起,包紮傷口,換上農民衣服,安全轉移到垢峪溝口。遭此劫難,王院長更深切地感受到“國家落後被帝國主義奴役”的悲劇。他在荊紫關(河大臨時校址)多次向農學院逃離虎口的師生控訴日寇的暴行,號召師生從劫難中奮起,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為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而英勇鬥爭。
新中國成立後,王直青教授雖年過花甲,但仍堅持在河南大學教壇上辛勤執教。他為人忠厚、正直,特別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幫助他們備課,解決疑難問題,盡力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1951年4月,河大成立教學工作研究會,他代表農學系參加該會,專題研究課程設定、教學內容及方法的改革問題,提出“集體研究、集體教學是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式”,認為“對複雜的新事物,一個人的智慧和才能是有限的,必須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事半功倍、早見成效”。由於他率先垂範,農學系青年教師較快地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工作,對發揮全系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做出很大的貢獻。
1952年,河大農學院獨立建校為河南農學院後,王直青教授繼續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地奉獻餘熱,贏得了全院師生的一致敬仰。1958年因病在開封逝世,終年71歲。著有《棉作學》及農學學術論文數十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