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盡美烈士紀念館

王盡美烈士紀念館

王盡美烈士紀念館,1991年5月經中央宣傳部、山東省委、濰坊市委批准修建。1991年7月1日奠基動工,次年7月1日正式落成開館。該館位於諸城城南三里莊水庫壩北高坡,占地總面積63畝,累計投資總額480多萬元。陳雲同志為紀念館題寫“王盡美烈士紀念館”館名。

基本信息

展館簡介

王盡美烈士紀念館王盡美烈士紀念館
紀念館自1992年開館以來,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省內外觀覽者約80餘萬人次。

1995年6月,被中共濰坊市委命名為“青少年活動基地”。同年9月被共青團山東省委命名為“山東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同年10月,被中共山東省委命名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11月,被中共諸城市委命名為“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7年6月,被山東省委組織部命名為“山東省黨員教育基地”。

2011年5月,被濟南軍區命名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同年8月,被山東省紀委命名為“山東省黨風廉政教育基地”。

建築結構

王盡美烈士紀念館建築王盡美烈士紀念館建築
紀念館主館座落在一方形台基上,建築面積810平方米,建築高度13.74米,磚混結構,底面呈正方形,四面大門互相對稱。

館內上下兩層,樓下一廳四室,設王盡美烈士展覽。廳內聳立高2.8米的王盡美大理石塑像,對面石刻《國際歌》,昭示王盡美的光輝生涯。

一樓為二廳四室;二樓為黨員活動室。

一樓門廳,迎面映壁銅字鑲嵌董必武同志題寫的“憶王盡美同志”的詩篇。正廳為塑像廳,矗立王盡美同志漢白玉全身站像一尊,高2.8米,塑像對面映壁鐫刻著巨幅“國際歌”的詞譜,昭示王盡美一生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一生。

圍繞正廳設四個展室,其中一、二、三展室以珍貴的歷史文獻、照片資料和文字及部分陳列實物,全面、系統、概括地展示了王盡美27年光輝而短暫的革命生涯和建立的豐功偉績;

第四展室陳展著江澤民彭真烏蘭夫徐向前聶榮臻谷牧胡喬木等17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和14位老一代革命家和山東省委領導人的親筆題詞,以及建國後出版的介紹王盡美的革命業績書籍刊物。

館前有27級石階和4個太平壇。27級石級表示烈士27年的奮鬥歷程,4個太平壇象徵烈士參加中共“一大”、“二大”、國民黨“一大”和出席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這四次重大革命活動。紀念館設計新穎,造型典雅,環境優美,所處地勢很高,可以俯瞰諸城市區全貌。每年接待各界人士約兩萬人,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的好課堂。

展館建設

1991年5月,經中央宣傳部、中共山東省委、中共濰坊市委批准修建了王盡美烈士紀念館,7月1日奠基動工,1992年7月1日建成並對社會開放。總占地面積為45000平方米,紀念館建築面積為810平方米,綠化面積達80%以上。該館建築造型新穎典雅,主館坐落一正方形台基上,為正方體兩層平頂樓式建築,建築高度13.74米,四面大門互相對稱,內外花崗岩石貼壁,象徵王盡美千秋永在,萬古不朽。大門兩側的兩面象徵黨旗,53級石階寓意王盡美是一大代表,25年把27歲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獻給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陳雲同志為紀念館題寫館名,門廳迎西鑲嵌著董必武同志《憶王盡美同志》的詩篇。

館內布展布局設計、展帶裝修形式朴雅整肅,展示內容主題鮮明史料準確詳實。該館真正成為了全市對外聯絡的視窗、政治活動的中心、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

紀念人物

王盡美王盡美
王盡美(1898-1925)原名瑞俊,又名燼美、燼梅,字灼齋,山東省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領導者,在黨的創建和早期革命活動中,做出了卓越貢獻。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6月14日,東魯英萃王盡美就誕生在這依山傍水的村子裡。
1918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臨行前揮毫作詩,以抒情懷。詩日:"沉浮誰主問蒼茫,古往今來一戰場。濰水泥沙挾入海,錚錚喬有看滄桑。"

1919年,"五四"運動的風潮波及全國,王盡美被選為省一師北園分校代表,積極聯絡學生建立愛國反日組織,帶領同學參加集會、遊行,開展宣傳活動。

1920年秋,他與鄧恩銘等發起組織"勵新學會",創辦《勵新》半月刊,積極研究宣傳新思想、新文化

1921年初又組織"勞動周刊社",出版《濟南勞動周刊》進行"提高勞動者地位"、"改善勞動者生活"的宣傳,為革命進行了一定的思想準備。同時加強同北京、上海等地共產主義者的聯繫,積極醞釀建立共產主義組織。不久,在李大釗同志的幫助下,秘密建立濟南共產主義小組。同年7月,他和鄧恩銘以濟南共產主義小組代表的名義赴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更加堅定了他為實現盡善盡美的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獻身革命的信心與決心,並改名王盡美。

會後,王盡美回到濟南。為了有計畫、有目的地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9月建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發展會員數十人。同時,積極領導開展工人、學生、農民運動和統一戰線等各項活動。1921年冬,被省立一師以"危險分子"嫌疑開除學籍,從此專門從事革命工作。

1922年1月,與鄧恩銘、王象午、王復元、王樂平等作為山東的共產黨、國民黨及產業工人代表,參加中國代表團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後留蘇參觀學習。5月回國,建立中共濟南小組(直屬中央),王盡美任組長。6月上旬,成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支部,盡美任支部主任。時值軍閥政府警察廳通令徵收理髮業"衛生執照"捐,盡美趁機組織發動理髮工人大罷工,迫使反動當局答應免去"衛生執照"捐、全部釋放被捕工人、允許自由組織工會等三項條件。罷工的勝利,使廣大工人受到很大鼓舞,為濟南開展工人運動起了很大推動作用。為從理論上武裝工人民眾,更好地開展工人運動,1922年7月創辦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支部機關刊物《山東勞動周刊》。

王盡美烈士紀念館王盡美烈士紀念館

1922年7月中旬赴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向大會匯報了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精神及列寧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指示。會後,黨中央派陳為人來山東幫助建立中共濟南支部(直屬中央),王盡美任書記。8月調北京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參與制定《勞動法大綱》。9月奉派去山海關、秦皇島等地領導工人運動,建立黨組織。在他領導下,京奉鐵路山海關工人於10月3日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罷工鬥爭,歷經9天,終於取得勝利,爭得工人俱樂部的合法地位,有力地推動了京奉鐵路全線各地的罷工鬥爭。繼之參加領導了秦皇島開灤五礦工人總同盟罷工鬥爭。1922年11月,領導建立秦皇島地區第一個黨小組。

1923年1月,又領導建立京奉鐵路總工會及山海關分會,盡美任總工會秘書。後因敵人通令緝捕,中共中央決定於1923年2月調王盡美重回山東負責黨的領導工作。10月任中共濟南地方委員會書記,與王樂平等在濟南組織"平民學會",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介紹蘇聯十月革命經驗,開展革命活動。不久,根據中共"三大"決議規定參加了國民黨,並於1924年1月出席國民黨廣州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12月又代表中共濟南地委去北京聽取李大釗的報告。歸途中在天津飯店受到孫中山的接見,並被孫委以國民會議宣傳員特派員。其間,他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方針,積極建立與發展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並利用國共合作的有利形勢,積極擴大共產黨的影響,建立黨的組織,使山東黨的工作迅速發展。長期的忘我工作和艱苦生活,使他患了肺結核。

1925年春節前夕,在濟南與反動的基督教徒連續進行3天大辯論,因疲勞過度吐血暈倒,住進醫院治療。時值國民會議促成會和工人運動蓬勃開展之際,盡美心急如焚,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島投入戰鬥,廣泛聯繫民眾,到處開會演講。在他的艱苦努力下,迅速成立了青島國民會議促成會。2月正式成立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盡美為委員,他與鄧恩銘一起領導膠濟鐵路全線和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並取得勝利,成立了膠濟鐵路總工會。3月1日,他與王哲一起去北京參加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並於3月12日參加了孫中山先生的葬禮。4月又去青島與鄧恩銘一起領導青島紗廠工人第一次聯合大罷工,迫使日本資本家簽定了9項復工條件。同年6月,因肺病復發,在組織的安排下回到故鄉養病,受到親人、鄰居、同學、故友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後因病重又到青島醫院治療。病危期間,他請青島黨組織負責人筆錄了他的遺囑:"希望全體同志要好好工作,為無產階級及全人類的解放和為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鬥到底。"

王盡美在1924年10月曾染肺結核,1925年4月病情惡化,於8月19日在家鄉與世長辭王盡美同志逝世後,青島黨組織及在青工作的戰友為他舉行了追悼會,黨組織負責人宣讀了他的臨終遺囑。嗣後,派人把他的靈柩送回大北杏村安葬在村東南的棗行墓地。1959年,中共山東省委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將王盡美遺骨遷到濟南英雄山(四里山)烈士陵園。1971年中共諸城縣委在大北杏村前的喬有山上修建王盡美烈士紀念館。盡美同志的故居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