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皮調

王皮調

在平陰縣散發著泥土芳香的“王皮調”,起源於清初平陰郭柳溝村的民間秧歌劇,曾流傳於平陰、濟南、肥城、茌平、銅城等地,在齊魯民間藝苑中頗有影響。 “王皮調”原是流傳於山東平陰縣郭柳溝村的一些民間小戲,相傳已有380年之久。1948年前該村曾組織過半專業性的農村戲班“王皮社”。社內擁有土地30餘畝,農忙務農,農閒演戲。每當春節鬧元宵時,除在本村表演,還到鄰村巡迴演出。當時長期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郭柳溝真熱鬧,大人孩子王皮調”。足見“王皮調”是當地農民喜聞樂見、具有深厚民眾基礎的民間文藝節目。

《十八大姐斗王皮》

《十八大姐斗王皮》是“王皮調”僅有的一個劇目。據說當時有個皮匠叫王興春,人們稱他“王皮”。他娶了18個老婆。某年元宵燈節,一同上街去觀燈,由於她們都對自己的婚姻極為不滿,相互爭吵,鬧得天昏地暗,最後發展成18個老婆群打王皮的鬧劇。由當時告老還鄉的兵部侍郎孫光祀(平陰縣孫官莊人)編寫成秧歌劇。其表演形式是:開場先跑燈,使全場充滿歡樂氛圍。這段“跑燈”,色彩鮮明,語彙豐富,是《十八大姐斗王皮》的主體部分。該節目演員眾多,場面複雜,結構嚴謹,是一段完整的民間舞蹈。“跑燈”中共有傘燈8盞(一般包括玫瑰燈、荷花燈、雪花燈、羊角燈、獅子燈、西瓜燈、孔雀燈、繡球燈),“頑童一人”。“花燈”演員均系女性,動作靈巧,優美抒情。傘燈演員均為男性,動作灑脫,剛健有力。小“頑童”則系醜扮,動作跳躍,詼諧風趣。“跑燈”的主要場面有“八卦迷魂陣”、“十字街頭燈碰燈”、“夾箔帳”、“龍掉掛”等。燈具構造,精巧別致,內燃蠟燭,任意擺動。小“頑童”手執拂塵,穿插其間,翻滾騰躍。這樣跑起來,五彩繽紛,如大地花開,並變換隊形,跑出各種美麗的圖案,真乃妙趣橫生,甚為壯觀。跑燈以後,再唱正戲。其中那些豐富多彩的表演技巧、舞蹈動作,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創造出來的。“耍孩兒”、“山坡羊”、“疊斷橋”、“清江引”、“大觀燈”、“桂枝香”、“照鳳陽”等音樂曲牌,優美動聽,別具風格,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

現代之路

“王皮調”這帶有自娛性質的民間藝術,深深紮根於人民生活當中,成為久傳不衰、蓬勃發展的傳統節目。1960年平陰縣文化館和濟南藝術館曾以“王皮調”為素材,創作了現代舞《唱燈》,在山東省歌舞匯演中獲優秀獎,並被全國舞協主辦的《舞蹈副刊》中刊用發表。1984年濟南市業餘藝術團,根據此曲改編成大型民族器樂曲《玫瑰花開》,參加了山東省第一屆“泉城之秋音樂會”的演出。1998年“王皮調”被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集成》

《唱燈》

入選中國1960民眾舞蹈第3期

王皮調 王皮調
王皮調 王皮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