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父親王巨任,字宗尹,舊志記載他:“鍵戶讀書,寒暑不枕,務得要旨,”研讀數載,精通五經,當時連學使也認為他治學嚴謹,成就卓著,補為諸生,讓他潛心教學,著述有《易經貫義》、《詩經貫義》等書。王文冕與兄長王文博,從小受父親教育,少負奇才,尤其是文冕,九歲能詩文,特別善於駢體文。乾隆庚辰開科(1760年)聯捷進士,功成名就後才歸家結婚,適值外戚遇喪,他服喪後才到湖北黃梅任縣令,恰巧上級官府向縣內推派開河款項、工役,計價過萬金。時縣民貧困,度日如年,王文冕不忍向百姓攤派,他說:“我的志向是當清白之官,如果向百姓難中取錢,豈不是雪上加霜,我不能做對不起他們的事。”於是請求上級調職,後轉任崇陽竹山知縣。任中,他法紀嚴明,使當地奸宄畏懼,治安綏靖,不久,升任襄陽郡丞,時嚴金龍聚叛亂,文冕明察其奸,巧設圈套,率領部屬靖逆,使郡境安然無恙。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於父母去逝,回鄉守孝,直到庚子年(1780年)他奉旨到江南迎接乾隆皇帝出巡,重又起用。在竹山任內時,受人陷害牽連。他求得清白,恢復名譽,自此罷官而歸。 文冕回歸鄉土,以維持風俗為己任。每遇鄉親有難,常將積蓄救濟他們。當時家鄉瀕臨海隅,設定鹽場,由於沙坦日淤,舊額灶地不能正常產鹽,但鹽課司卻虛額收稅,鹽民備受賦稅重壓,悲困萬狀,文冕體恤民情,凡有關眾事者,召集各村士紳在蓮溪六冊坑村(今屬懷德村)靖康醫靈古廟聚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王文冕牽頭,靖康域內士紳聯名上書,要求減免丁鹽。事後又倡力重修醫靈古廟。有一年,域內有個強悍好鬥之人,傷風敗俗,被官府罰數千銀,其人執迷不悟,並氣勢洶洶,要以死相拼,官府莫奈其何。文冕冒險相助,耐心規勸,曉之以理,十番九次開導,不厭其煩,終於使頑征歸順,不再鬧事。
主要成就
文冕為人重義氣,倡公益,為教化域中弟子,捐俸重修靖康書院,後來又倡建靖康社學,使鄉間學風大振,周圍村鄉都以文冕為領頭人。他雖然是仕宦之人,家庭富有,但從不擺架子,他出入四鄉,或參加喜慶、拜祭之事,依然是布衣草鞋。有人問他為何不坐轎,他說在桑梓之地怎能自尊自大?文冕手足情深,數十年來一直相安無事。族人紅白之事,他有求必應,助人為樂,不惜家財。享年七十四歲。卒於家鄉。
文冕生平著述甚多,有駢體散文集,《承軒詩草》、《宦遊小草》、《北行草》、《旅中間翰》等詩文集,為時人所稱道。其子王鈺,字印廩森,是莞邑廩生,精研治世文學,曾上書:“平海五策”“靖海六要”,未被當時粵督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