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拱璧,1886年9月17日出生於河南西華縣孝武營村(今屬漯河市召陵區青年鄉青年村),1976年3月27日,在河南省圖書館病故。生前曾用公璧、白丁、大同、一莊、拱北、工碧、公辟等筆名發表論著和進行革命活動。
他是早期中國同盟會會員,全力投身於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五四”運動中,他是中華留日學生總會的學生領袖人物。他發表的論文和專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行,《東遊揮汗錄》、《河南人民當頭大禍》等專著,至今仍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
生平經歷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東北三省。王拱璧當時在河南大學任教授,奮力參加反對日本侵略中國的鬥爭。
1936年他在淮陽任契稅局長時,向廣大民眾作抗日救國演講,先後在各學校團體集會,太昊陵廟會等場合,講演40餘次,聽眾達數萬人。
1937年,全民族抗日開始。王拱璧不僅送兒女到抗日前線,他則在後方積極參加抗戰。1938年春,河南黨政機關、學校大部分遷到南陽各縣,他也攜眷屬到了南陽鎮平縣。到鎮平縣不久,他即組織“鎮平自治研討會”,被推選為副會長。他向鎮平縣自治政府提出具體工作建議書,以推進社會治安,穩定社會,以利抗戰。為宣傳和動員全民抗戰,他在鎮平組織十人工作團,深入農村,發動農民支援抗戰。不久,抗戰十人團發展到六個團,當時在鎮平頗有影響。在此期間,他曾編印《抗戰三字經》小冊子,印數百份散發各地;為武漢將士捐棉背心十件,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中原大震,戰局告急。南陽地區不再是後防,各機關、學校紛紛轉移。王拱璧攜眷屬赴四川成都,住在包家巷遼家院,在抗日後防繼續堅持抗戰。
王拱璧入川不久,受國民政府川康禁菸督察處長張靜愚的委派,任西昌禁運所所長。由成都至西昌,全是崇嶺險道,經雪山,越大嶺,過大渡河,月底抵西昌。
王拱璧在西昌工作之餘,讀了許多邊疆文獻資料,遊覽許多地方,了解許多少數民族風俗民情。
1940年4月,西昌禁菸機關奉命撤銷,王拱璧由西昌回到成都。在生活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他撰寫了《國難西行》六百句,記述了由淮陽、開封、鎮平,經洛陽、潼關、西安、寶雞,越秦嶺,出劍門,小住蓉渝,翻雪山,渡瀘水,而抵西昌,記述了“八千里路四百日”的感受和艱難歷程。
王拱璧在成都期間,受梁仲華主持的中國村建學會聘任,任總會幹事,主辦《會訊》刊物。他利用業餘時間,撰寫邊疆問題的論文,約十五六篇,十二三萬字,在成都、重慶、西昌報刊上發表;後曾任華西大學特約客座教授,講授《鄉村建設》。
1942年,河南發生了百年不遇旱災,加之戰亂慘狀,王拱璧撰寫了《河南災況目睹記》文稿,寄至重慶大公報,揭露國民黨政府不關心人民疾苦,記述了人民生活極端困難,河南慘絕人寰的災況。文稿受到《大公報》重視,特派記者到河南調查災情。《大公報》發表了《看重慶憶中原》評論,遭到國民政府勒令停刊三天的處分。
王拱璧從1942年回青年村,繼續主持青年公學工作,受敵偽頑挾擊。王拱璧首先整頓青年中學,將國民黨、三青團從學校趕出去,使青年中學成為“共產黨活動的大本營”,引起敵偽頑的注意,青年公學曾遭到日軍的騷擾。當時郾城偽縣長李子芬,曾許官讓王拱璧為偽政權服務,遭到拒絕。
1945年春夏之交,新四軍128團在團長王定烈的領導下,與地方黨的領導幹部馮明高等,在西華、西平、上蔡等地與敵偽頑鬥爭,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王拱璧曾為128團在青年公學提供辦公條件,開展抗日鬥爭。月余時間,他動員部分師生參軍,投入抗日戰爭。
由於王拱璧支持新四軍,支持共產黨的活動,更加引起敵偽頑的注意。西華縣曾派縣大隊進行大逮捕,拿辦名單20人第一名就是王拱璧。結果共產黨員龐風言被逮捕,後王拱璧設法將龐風言營救出來。
1945年8月,中國人民經過8年持久抗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王拱璧先生在青年村和青年公學聯合舉行的慶祝大會上,發表了熱情激昂的講話。
王拱璧在抗戰中表現出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是個典型代表,我們將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