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陵廟

太昊陵廟

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關回族鎮北。淮陽古為陳國,傳太昊(即伏羲)都宛丘,死後葬此。春秋時已有陵墓,漢時在陵前建祠,宋太祖趙匡胤建陵廟。現存建築為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重建。內外兩城,中軸線上,依次有午朝門、玉帶橋、太極門(兩側有鐘鼓樓)、統天殿、顯仁殿等。內外城間,左、右側分別有女媧、玉皇、三仙和岳王、真武、太清諸觀。

基本信息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河南省
太昊陵廟IV-147

簡介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羲皇故都風景名勝區,

..
..

毗鄰風景秀麗的萬畝龍湖。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八大名陵之一,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譽為天下第一陵。太昊伏羲陵占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莊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2次御祭,建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筆題詞留念。太昊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景區內主要景點包括中軸線上的一系列建築——午朝門、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壇、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園等構成的主景區,以及附屬景點:獨秀園(原剪枝公園)、碑林、西四觀、岳忠武祠、同根園、博物館等幾部分組成。人文始祖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幾百萬人湧向淮陽縣太昊陵廟朝聖伏羲,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遊客人數日達數十萬。以“單日參拜人數最多的廟會”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太昊陵廟會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間廟會。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背景

..

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的河南淮陽太昊陵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

..

太昊伏羲氏時中華民族世代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第一位帝王。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6500年前甚至更早的時代,是以龍為圖騰的伏羲時代,這個時代標誌著古老的中華民族從蒙昧步入文明。1996年,太昊陵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太昊陵人祖祭典也被名列其中。 太昊伏羲氏是中華民族世代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第一位帝王。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6500年前甚至更早的時代,是以龍為圖騰的伏羲時代,這個時代標誌著古老的中華民族從蒙昧步入文明。伏羲時代的人們為人類的繁衍、生存,探索發明了新的生產手段和新的生活方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奠定了最初的根基。

歷史沿革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公元630年(貞觀四年)頒詔“

..

禁民芻牧”。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禁民樵採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建隆元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公元966年(乾德四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御書祝版;公元971年(開寶四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後,陵與廟祀。日見崇隆並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蕩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築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陳(今淮陽),御製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復置守陵戶。公元1448年(明英宗正統十三年),知州張志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公元1462年(天順六年),復加修葺,立後殿、鐘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增高鐘鼓樓、彩繪殿宇;公元1576年(萬曆四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發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外城垣,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廟建築

太昊陵南臨碧波蕩漾的萬畝龍湖。沿湖濱北行70米,是一道寬約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邊界。鳥瞰全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橫跨蔡河的11米寬的石橋,名曰“渡善橋”,俗稱“面橋”,意思是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和遊客,來到這裡已和“人祖爺”見面了。應萬心歸善。橋全長25米,敞肩式青石橋,橋頭四石獅護衛。

..

午朝門過橋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門———午朝門。此門建於明代。通高10.35米,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制。前有台,台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有硬山式“八”字牆,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它的東西兩側相距24米左右,有饅頭式卷棚頂東天門和西天門。
道儀門過了午朝門,只見中軸線上主甬道青石鋪墁,兩旁古柏參天,莊嚴肅穆。距午朝門約30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陵牆,通往蔡河,在陵牆外側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帶扣”。過玉帶橋前行不遠,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民眾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內有券門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