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南

王陵南

王陵南,名琸,後以字行。1898年11月出生於河南省西華縣孝武營村,是著名的園藝學家。先後曾在河南大學、東北大學、西南民族學院任教授,1956年被評為二級教授。1986年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民族學院病故,享年88歲。

王陵南,名琸,後以字行。1898年11月出生於河南省西華縣孝武營村(今屬郾城縣青年村),1986年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民族學院病故,享年88歲。
王陵南王陵南
?
王陵南是著名的園藝學家。先後曾在河南大學、東北大學、西南民族學院任教授,1956年被評為二級教授。他在教學、科研、教育、發展農業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王陵南先生所以成為一個傑出的優秀人才,與他有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分不開的。他在青年少年時代,生活在豐衣足食的書香家庭。其父王際泰,耕讀並重,勤奮勞動,刻苦讀書,科中秀才,名列榜首;他熱心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於1912年在本村創辦崇實國小,頗有務實和革新精神;為人正直,深受民眾厚望。其母邵金玉,聰明勤勞,品德高尚,知識豐富,善於理家,嚴於家教,常用富於教育的故事和歌謠教育子女。其父母方傳身教,對其兄弟三人都能成為優秀人才,影響頗深。
他長兄王拱璧,1902年科中秀才,被保送到河南高等學堂學習,使期較早的接受了新思想;帶回家鄉許多進步書刊,供兄弟閱讀。二兄王黃石,1907年到上海音專,學習音樂,精心學習,學成後,回開封從事音樂教育工作20年,並創辦了東嶽藝術學校,任校長,編著“音樂叢書”,其中有《中華普通樂典》、《中華俗樂新編》、《中華俗樂續編》等著述,他是河南現代音樂的奠基者,在河南乃至全國頗有影響。其二兄對王陵南的學習和工作也頗有影響。
王氏兄弟王拱璧、王黃石、王陵南,在當時內憂外患的中國,都能成為著名的學者、專家、教授,實為難能可貴,與河南唐河縣馮友蘭兄妹三人,有許多相似之處,受到人們稱讚,是河南的驕傲。
王陵南在其父母和兄長的鼓勵和支持下,1915年考取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英文科。在校學習期間,接受新文化思潮,認為挽救國家民族的危機,只有靠“科學”和“民主”,所以他選擇了“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道路。1918年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康乃爾大學攻讀農科,研究園藝學取得農業學士後,繼續攻讀“昆蟲學”、“生物遺傳學”,獲碩士學位後歸國。他在美國學習期間,節衣縮食,將結餘的錢購置美國出版的昆蟲學、生物遺傳學方面的專著九十多部,為他回國後進行教學和科研準備了條件。
1922年—1927年在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任教授。1927—1930年,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與河南中山大學合併後,繼續任教授,1929—1930年在河南中山大學農科系、任教授、科主任。在任農科主任時,負責籌建河南中山大學農院,注重師資隊伍的培養和選拔,當時聘任了十幾名專家、教授,對河南大學農學院的創建工作做出了顯著的貢獻。1930—1932年在東北大學農學院任院長、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將東北大學農學院的學生帶到開封,借用河南大學農學院的校舍和設備,培養畢業。1932—1938年任河南省農業局長,同時兼任河南大學農學院的教授。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攜家屬到四川省成都市,曾在重慶市和成銀行工作,任經濟研究室主任。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1945年秋回河南開封,被委任河南省土壤改良委員會主任兼實驗農場場長。在任職期間,在開封市重鹽鹼區首次試驗種植棉花、水稻、甜菜、向日葵、石榴、棗樹等獲得成功,還編著農業科技小冊子十餘種,向農民推廣抗鹽作物的栽培方法,對河南土壤改造和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48年冬,離河南開封,攜家屬去四川成都市。建國後,一直在西南民族學院畜牧系任教授。他在晚年,仍繼續精心鑽研業務,讓真教學,研究學術,發表學術論著,被學院任命為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9年病故於西南民族學院,享年88歲。
王陵南先生,一生從事農業科學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工作認真,廉潔奉公,治學嚴謹,造詣高深,特別是對園藝學、昆蟲學、生物遺傳學的研究,當時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成績特別突出。他在國內最早進行南瓜和倭瓜雜交實驗,並寫出了一系列學術論文,發表後引起國內學術界的重視,在他之後,李先聞教授進一步闡述了他的觀點。當時學術界的學者、專家把王陵南和李先聞的生物遺傳學的研究成果,稱為“王李學派”,足見王陵南教授當時學術界的影響和地位。
王陵南先生一生著述頗豐,有百餘萬字,主要代表著作是當時出版的《高等植物園藝學》、《蘋果豐產技術》專著和有關昆蟲學、生物遺傳學的論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