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代表作
王少舫是生行的代表人物,其唱腔吸收了京劇的唱法,行腔吐字均有獨到之處,韻味無窮,為後人爭相摹唱。代表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寶蓮燈》、《白蛇傳》、《天仙配》、《女駙馬》、《韓寶英》、《無事生非》等。《陳州怨》的包拯屬淨行,王少舫與編曲共同設計出一套花臉
唱腔,填補了黃梅戲沒有花臉唱腔這一項空白。
誕辰:1920年8月30日,農曆庚申年七月十七日
逝世:1986年,農曆丙寅年
事情起端
1955年,電影《天仙配》的上映,是黃梅戲走向全國的一個高潮,“董永”王少舫、“七仙女”嚴鳳英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天仙配》使王少舫成為家喻戶曉的黃梅戲明星。然而,在成功的背後,為塑造好“董永”這一人物形象,王少舫付出了艱苦的勞動。剛開始王少舫是按照演小生的方法去演“董永”,結果農民不象農民,小生不象小生,連自己也感到不可信。於是,他就思索回憶在農村演出結交的一些農民朋友,找到自己的感覺。同時在拍攝期間,他常常一大早就跑到院子裡去抱樹,抱了松,鬆了抱,瘋瘋癲癲。同事們問他為何抱樹,他說槐樹是大媒人,如今妻子離去,當然要找媒人要妻。他已經完全入戲了。他一連看了五場趙丹主演的電影,揣摩著趙丹的人物表情:悲傷、憤怒、喜悅……邊看邊學,出了電影院還在對著行人溫習,嚇得人家紛紛避讓。
王少舫在人物自傳中寫道:把董永演成一個不懂愛情的傻瓜是個誤會,他忠厚老實而不傻氣,善良而不愚笨,他之所以拒絕七仙女的愛情是因為怕她跟自己受苦。難道他不嚮往幸福的愛情生活?面對七仙女的大膽表白能無動於衷?從初遇拒絕七仙女的愛到苦苦挽留七仙女不願她上天,看似矛盾,恰好反映了人物複雜的統一性格。由於把握了人物性格的基調,一個忠厚老實、淳樸勤勞嚮往美好生活的古代青年農民形象終於在銀幕上站立起來了。“董永”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成為戲劇藝術中的一個典型形象。
事情發展
1956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赴京為“八大”演出,徐海東將軍把王少舫、嚴鳳英等人請到家裡作客。徐海東對王少舫說:“我是苦娃子出身,也乾過煤窯,也學唱過黃梅戲,《天仙配》可以從頭唱到尾。是黨挽救了我們。我的大半生是在安徽度過的,對安徽很有感情。我現在身體不行了,靠人民養活我,以後搞社會主義建設就靠你們了。”王少舫聽到這裡心裡一熱眼睛發紅。徐的愛人看見了,說:“你跟同志們講這些乾什麼?”徐海東嚴肅地說:“傳統還是要講的!”他指著身邊的愛人對王、嚴等人說:“她就是七仙女,後來就配上我這個董永了!”
嚴鳳英在“文革”期間含冤而死,令王少舫痛心不已。王少舫曾說:“黃梅戲要發展,而嚴鳳英已去世,擔子更多地落到我頭上。排練新劇目,培養新演員,改革舊唱腔,把黃梅戲搞上去,有多少事等著我去做。我認為,這就是對嚴鳳英最好的紀念。”
已是著名黃梅戲演員的馬蘭滿懷深情地說:“王老對嚴鳳英的懷念之情真令人感動,在輔導我們時,總是說‘鳳英是這樣演的,鳳英是這樣唱的,鳳英是這樣做的’……有時為了一個動作一句唱腔,王老對我們的要求相當固執,做不好,就不讓我們休息。”
王少舫多次對馬蘭、黃新德等一批黃梅新秀說:“嚴鳳英走得太早了,她的去世是黃梅戲的一大損失,她的表演有許多獨到之處,一隻水袖、一個身段、一句唱腔,她都要反覆推敲,精益求精,你們現在要好好學習嚴鳳英對藝術精益求精的態度。”
人物概述
文人相輕,藝人相輕,在我們這有限的閱歷里,還很少發現哪一位藝人對與自己藝術成就相等的同行作出這樣坦誠而無私的評價;也很少發現哪一位藝人對自己的舞台伴侶懷有這樣真摯的思念之情。
1986年7月19日凌晨,王少舫走完了他艱難而精彩的人生旅途,終年67歲。少悅老懷芳名驚座 舫輕帆正藝海乘風這是王少舫在武漢演出時,一位熱心的觀眾送給他的楹聯。今天,每當我們從廣播、電視裡聽到或看到王少舫和嚴鳳英這一對黃梅戲藝術大師精湛的表演和音容笑貌時,我們可以告慰的是,他和嚴鳳英以及老一輩黃梅戲藝術家未盡的事業已後繼有人,馬蘭、黃新德、韓再芬等一批新秀已脫穎而出,黃梅戲已由地方小戲發展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已經走出了安徽,走出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