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儀

王定儀,又名定一,1898年生於甕安縣草塘一個鄉人推重的禮教之家。十二歲時隨家兄離家進省城,入貴陽達德學校讀書。時值教育家黃齊生先生主持校務,深受愛國思想、自由激進思想的薰陶。

基本信息

191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南明中學。正當心智豁然,準備深造之時,恰逢袁氏竊國,外辱憑陵,國事日非,生靈塗炭。凡為熱血青年,無不義憤填膺,紛紛疾走共赴國難。定儀毅然下定決心,投筆從戎,考入貴州講武學堂。自講武學堂畢業,即被編入黔軍四十三軍,參與了護國討袁之戰。因其機智、勇敢善戰屢有戰績,從排長逐次擢升為上校團長。
1929年,周西成執政貴州,意欲獨霸一方,因而引發貴州軍閥混戰。定儀時為四十三軍李小炎部前敵指揮官,奉命攻克貴陽,升為副師長,在黔軍中享有聲譽。
周西成統治貴州期間,對當時激進思想活躍的貴陽達德學校,視為大敵進行查封。李小炎入主貴陽,定儀目睹母校遭到摧殘,學子荒廢學業,立即與校友曾俊侯,共同奔走復校。不久達德學校師生紛紛回校,恢復了正常教學秩序。因此達德學校師生、社會各界人士稱頌一時。
1930年,李小炎失利,定儀受累被迫避居香港。幾月後,應八十五師師長謝彬邀請,自香港歸,任該師上校團長、副師長等職。1933年調到南京高級軍事教育班學習,兩年的軍事深造,使之成為訓練有素的軍事人才。畢業後調任一二一師吳劍平部任團長、師參謀長,是吳部治軍有素的幹將。
抗日戰爭爆發後,定儀隨所在部隊九十四軍奔赴前線,參加了"八·一三"上海會戰。在南京保衛戰中,該部據守蕪湖、句容等地。定儀時任句容城防司令,面臨大敵,鎮定自若,指揮所部多次擊退敵寇的瘋狂進攻,贏得了官兵的敬仰和部隊後撤的時間。在奉命撤退中,他目睹逃亡百姓扶老攜幼,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痛心疾首,將自己所乘的戰馬讓給婦孺乘坐,自己徒步行軍。
1938年,在確保中原,扼制日寇長驅直入。定儀所在部隊時駐田家鎮,在保衛大武漢的戰役中,田家鎮為保衛武漢的戰略要地,日寇陸空配合瘋狂進犯,定儀部隊參加了這次壯烈的反擊戰。他在戰火紛飛的第一線,率所部奮勇殺敵,因戰績卓著,受到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嘉獎。
1941年,他調入中央陸軍大學將官班學習,刻苦鑽研,成為深有造詣的高級軍事指揮者,被委任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謀、國防部少將部員。
抗日戰爭勝利,舉國歡慶。國家需要振興,人民需要休養生息。但國民黨違背民願,發動內戰,定儀一時沉入迷惘。眼見國民黨腐敗日深,不顧國家民族的利益,有悖於自己的願望,他決心不願為國民黨作負心於國家和人民的事,捲入內戰,因此,遂稱病解甲還鄉。
1946年底,他解甲回到故里草塘,賦閒在家,不問政事。但他憂民之心卻未消失,仍熱衷於家鄉的公益事業。當時草塘女子國小校舍破敝不堪,不能正常教學,他便領頭倡議新建校舍。經他帶領捐贈,民眾紛紛回響,很快就籌集到建校資金。經過不到一年的苦心經營,草塘女子國小便在營磐坡落成,百餘名家鄉女童欣然走進新建的校園。定儀心地純厚善良,一次保甲拉兵、強行捆打,他見後痛斥保甲,令其改過。此一義舉深受鄉人的敬佩。
1947年,定儀舉家徙居貴陽。在貴陽,他深居簡出,尋趣於養花接木。1948年國民黨遭到慘敗,當時的西南長官公署通知他攜眷赴台灣,定儀毅然回絕,並說我一生無過於人,聽其自然。
1949年11月,貴州解放,定儀看見新中國的誕生,國家民族有了希望,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積極擁護共產黨的方針政策,為黨做力所能及的事。1950年貴州土匪猖獗,國民黨殘餘佘輝庭部在雷山一帶負隅頑抗。解放軍了解到定儀與佘輝庭有軍校同學關係,派廖聯絡員與之聯繫,要他寫信與佘,要佘放下武器,不再與人民為敵。定儀當時雖抱病在床,仍欣然承諾,立即向佘親筆寫信,勸其投誠。此信由原部屬熊弼送去雷山交與佘輝庭,對瓦解敵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51年貴州省委統戰部組織土改工作隊,定儀以民主人士身份為土改工作隊成員,參加盤縣的土地改革。他投入到反封建鬥爭的第一線,在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中受到了考驗,也受到了教育,加深了對共產黨的認識。作為貴州民革成員之一,他決心把自己的晚年獻給黨和人民。由於他晚年身體不佳,常常患病,心力不濟,未能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是他一生中的最大遺憾。1965年,他68歲時因腦溢血病逝於貴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