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偵儀

王貞儀的祖父王者輔,字惺齋,曾任豐城知縣和宣化知府,精通曆算,著述甚豐。特別是他家藏書豐富,據說有七十五櫥,這些書籍對王貞儀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十一歲時,王貞儀隨祖母去吉林為祖父奔喪,在吉林生活了五年,使王貞儀有機會閱讀祖父豐富的藏書,增長了知識和才幹。後來她又隨同祖母和父親去過北京、陝西、湖北、廣東和安徽等地,遊覽名勝古蹟,見聞頗多,也接觸到不少社會實際。

基本信息

概述

王貞儀(1768~1797),字德卿,號江寧女史。原籍安徽天長縣,後遷居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被譽為中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數學家。

成長過程

王貞儀從小聰穎有大志,少年時代的她已經表現出不同於一般女子的百折不撓的堅強性格,突破了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束縛。當她十幾歲時,就曾向蒙古將軍的夫人學習騎射,史書說她"跨馬橫戟,往來如飛",達到"發必中的"的程度。為此,王貞儀還得意地寫下詩句:"亦曾習射複習騎,蓋調粉黛逐綺靡"。她認為"同是人也,則同是心性"。強調學問並不是專門為男人而設的,女子的智慧並不比男子差,學成了一樣有益於社會。她還曾以花木蘭、大小喬等為題材,寫下了《題女中大夫圖》的長詩,抒發自己"足行萬里書萬卷,常擬雄心似丈夫"的胸懷。正是她這種羨慕男兒,渴望學習知識的欲望,使她後來成為清代著名的女天文學家、數學家和醫學家。

探索自然奧秘

一年除夕夜晚,金陵城裡,一個富貴人家剛剛結束了一頓辭歲家宴,陸續回臥室歇息,唯有一位少女還未離去。她注目凝視著房樑上一盞燃著蠟燭的吊燈和剛才設宴用過的圓桌,手裡還拿著一塊照臉用的鏡子。過了一會,她把鏡子放在圓桌近旁地上的陰影里,又爬上桌子提高吊燈的繫繩,使燈光再照進圓鏡。後來她又把鏡子舉過頭頂,使燈光照出的鏡子的陰影落在圓桌面上……這期間,她一直緊鎖眉頭,突然間又舒展眉宇,高興得幾乎笑出聲來…。這是誰很晚了還在"變戲法"呢?她可不是隨便玩"魔術",而是正在鑽研一個科學問題。這就是王貞儀。當年她就是用這種土辦法研究天文學中的日月食理論的。她把吊燈當做太陽,圓桌當做地球,鏡子當做月亮,用不斷變換月亮、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來研究日月食的形成原理以及月食同望月的關係。強烈的求知慾使她連除夕舉行家宴的機會也不肯輕易放過。

晴朗的夜晚,群星閃爍,人們都已入睡,王貞儀還披風飲露,獨坐戶外,靜靜地注視著天空,仔細觀察星象的運行和變化。她一邊觀測,一邊開動腦筋,琢磨著從書本上學來的東西。經過多次觀測和模擬實驗,終於搞清了日月食形成的原理。她在《月食解》中說,太陽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人們站在地球上去看,只有十五才能見到望(月圓),初一才能見到朔(月隱)。雖然太陽照耀月亮,但地球只要不在太陽直射月亮的光束中,人們看到的就只是一個側面,成了半圓月或彎月。朔的時候,只要太陽和月亮近於黃白二道的交點,太陽光被月亮所遮,就會出現日食。由於太陽高,月亮低,相隔非常遙遠,因此隨觀測者位置的不同,見到的食分(日食的程度)就不同。只要月亮進入地球的影子,就會發生月食。王貞儀非常推崇張衡對月食成因的解釋,並在食分問題上作了一些新的發揮。她所闡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論,同現代天文學認識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王貞儀經過仔細研究,對地球做了通俗的解釋。她在《地圓論》中說,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為正中。對宇宙空間來說,任何地方的人頭上都是天,腳下都是地。王貞儀正確地認為,在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中,沒有上、下、側、正的嚴格區別。這是一個很可貴的認識。

除了精勤觀測,刻苦鑽研,王貞儀還非常重視學習當時的先進科學。天文學離不開計算,因此她對清初歷算家梅文鼎的著作非常推崇,尤其看重《籌算》和《歷算》兩本。梅文鼎曾測得地理經度圈上的一度弧長等於250里,王貞儀把這個結果引申到天體中,指出,地差1000里,天就差五度。她還認識到,隨著地理緯度的不同,各地北極出地高度也就不同,因此,恆星隱顯,晝夜長短,都會隨地理緯度的不同而有差別。現代天文學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除了測量的更加精確外,就其整體來說,王貞儀當年的解釋也是非常正確的。另外,隨著明末清初以來西方傳教士來華活動,當時西方的各種天文學理論也都傳到中國來了。王貞儀對這些東西並不囫圇吞棗,而是批判地吸收,有選擇地使用。她既知道哥白尼的日心體系,也了解第谷的折衷體系(即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不動中心,日、月、恆星都繞地心運行,而五大行星又繞日運行)。她認為"西曆雖至密,亦未能言概準,""有所可行,即有不可行;有所是,即有不是。"生活在18世紀末葉的一位婦女,能有這樣的見地,很是難能可貴。

頑強的鬥爭精神

王貞儀29歲的短暫一生,做了大量的科學工作。她精通地理、數學、醫學和詩文繪畫,也懂得氣象,"言晴雨豐欠輒驗",真是一位多才多藝,才氣橫溢的青年女科學家。她的文章"皆質實說理,為不藻采"。當然,王貞儀最有造詣的還是天文學。她把自己研究天文學的成績寫成不少著作,其中許多已被湮沒,現在能看到的只有《金陵叢書》中的《德風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關天文曆法方面的心得體會。如卷五中有《歲差日至辯疑》、《盈縮高卑辯》、《經星辯》、《黃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圓論》、《地球比九重天論》、《歲輪定於地心論》、《日月五星隨天左鏇論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據傳她的著作共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們只能讀到很少一部分了。

王貞儀在科學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她要從事科學,就必須同科學的敵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倫理進行鬥爭。還在她剛開始鑽研天文和做詩繪畫的時候,就有一班封建衛道士嘲笑地說,女孩子的正當職業是飲食縫紉,不應以文史翰墨為事,甚至攻擊她從事科學是想青史留名。但是王貞儀的反叛精神使她沒有屈服。她據理駁斥,堅持為科學開闢道路。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始信鬚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頑強地頂住封建禮教的重壓,不屈不撓地進行科學研究。王貞儀與封建倫理的抗爭,在她的不少詩文和書信中都有表白。她簡直是一面從事科學研究,一面為婦女的地位呼號。歷史事實也說明,越到封建社會後期,統治者就越要把天文學拉入迷信的泥坑,如利用天文搞"風水"之類。面對這些邪惡,王貞儀在《葬經辟異序》和給她父親的一封信里,明確宣布,這些東西完全是騙人的鬼話,絕不會影響子孫後代的貧富貴賤。還有人抬出所謂"風水"本是古代聖賢倡導的,以此來嚇她。王貞儀更指出,這正是那班聖賢的缺點,學古人必須取批判態度。在一定意義上說,王貞儀的科學成績正是在同這些謬端邪說的鬥爭中取得的。

"嘗擬雄心勝丈夫"。用王貞儀的這句詩文來概括她和我國古代其他女天文學家是再恰當不過了。王貞儀等人堪稱是中華民族科學發展史上女科學家的代表人物,應該占有自己的地位。

二十五歲那年,王貞儀和安徽宣城的一個叫詹枚的青年書生結了婚。應該說詹枚是一個很好的"賢外助",在詹枚的支持下,王貞儀在操持家務之餘,仍孜孜不倦地刻苦學習,整理過去的詩稿文章。詹枚幫助處理、撰抄。在夫妻共同努力下,婚後不久以王貞儀江寧故居"德風亭"命名的《德風亭初集》問世。隨後《德風亭二集》六卷編成,還沒有來得及出版。就在這時王貞儀積勞成疾,不幸病逝。詹枚在妻子病逝後,不遺餘力的為她整理遺稿,東奔西走,籌措出書。最終使《德風亭集》(全集)得以問世。今天我們能夠領略二百多年前小才女的先進科學成績,除了王貞儀卓越貢獻外,詹枚功不可沒。

王貞儀的科學文化貢獻,猶如漫漫長夜中的一束絢麗的流星,一道耀眼的閃電,劃破寂靜的夜空。一掃幾千年的封建固桎梏,更給長期受封建禁錮的中國女性增添無限光彩。她在邳州寫的詩:《下邳夜泊》,"黃石城頭雨未乾,晚風吹送角聲寒。扁舟莫道小如葉,載得春愁分外寬。"是封建社會幾千年少有的女子吟詠邳州的古詩。是邳州古詩中一朵燦爛的篇章。

王貞儀是乾隆四十八年(1784)16歲那年隨父親從吉林回安徽的道上,乘一葉小舟從邳州駛過,因天晚在下邳停泊一夜。這時明末李化龍已經開通泇河至開通中運河航道,結束了自北宋末年開封守將杜充扒開黃河阻金兵,黃河奪泗、奪淮的"三馬同槽漕)"歷史。運河在淮陰至邳州直河口段與黃河並行,運河漕船在淮陰附近的清口入黃河,在邳州東60里處的直河口入泇河。清代開通皂河、中運河之後,運河、黃河、淮河交匯於清口一處,漕船隻是在清口數里借黃河行運,一出清口即直接穿過黃河入中運河,基本上擺脫了借黃河行運的歷史。由此可見,王貞儀下邳夜泊的不是古邳現在的黃河故道,而是現在的邳州京杭大運河中的一個碼頭。

王貞儀英年早逝

王貞儀生來體弱,再加上生命前期漫遊奔波、苦讀、著述等方面的巨大消耗,“一春春事又匆匆,不盡愁中盡病中”、“病添詩客債,愁借睡魔功”,婚後的她更是多病難自持。從現存的作品來看,作者後期雖仍然堅持著述,且筆耕不輟,但詩文數量因以上諸多原因明顯大大減少。1797年(清嘉慶二年),貞儀染病不起,在病期間,同丈夫詹枚共同刪定了平生詩文稿,臨終前,囑咐詹枚將手稿全部交給在金陵的摯友萌夫人,並語其夫曰:“君門祚薄,無可為者,我先君死,不為不幸。”(《<術算簡存>》序)此番話語,令人讀之泣下,亦可想見詹氏在當時並非富庶,為生計奔波,終年勞苦,可能也是令貞儀病重早逝的原因之一。蕭穆在《王德卿傳》中就感嘆說:“門祚薄,無可為,德卿蓋已先見之矣。” 貞儀於“七月卒”(《術算簡存序》)。據諸種文獻記載(《術算簡存序》、《清史稿》、《碑傳集補》等),貞儀亡後數年,詹枚亦逝,未能留下子女。

清稿史《列女一》的記載

詹枚妻王,名貞儀,字德卿。枚,無為人;貞儀,泗州人,而家江寧,祖者輔,官宣化知府,坐事戍吉林,貞儀年十一。者輔卒戍所,從父錫琛奔喪,因僑居吉林,侍祖母董,讀書學騎射。十六還江南,又從錫琛客京師,轉徙陝西、湖北、廣東,二十五歸於枚。後五年,嘉慶二年,卒。

貞儀通天算之學,能測星象,旁及壬遁,且知醫。為詩文皆質實說事理,不為藻采。撰星象圖釋二卷,歷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重訂策算證訛、西洋籌算增刪,皆一卷,象數窺餘四卷,女蒙拾誦、沉疴<口藝>語,皆一卷,繡紩餘箋、文選詩賦參評,皆十卷,德風亭集二十卷。

貞儀病且死,謂枚曰:“君門祚薄,無可為者。我先君死,不為不幸。平生手稿,為我盡致蒯夫人,蒯夫人能彰我。”蒯夫人者,吳江蒯嘉珍妻錢,附見曾伯母錢綸光妻陳傳中,時僑居江寧,貞儀與相習,枚以貞儀書歸焉。錢侄儀吉,為歷算簡存序,言:“貞儀有實學,不可沒,班惠姬後一人而已。”女子治歷算蓋至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