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歷
1981年09月至1985年07月 揚州大學、物理系 學士
1985年09月至1989年10月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 碩、博研究生
1989年10月至1992年11月 義大利國際高等研究院 碩士、博士
工作經歷
1992年12月至1993年02月 義大利國際高等研究院;
1993年02月至1994年02月 東京工業大學物理系,日本科學振興會特別
研究員,博士後;
1994年02月至1996年03月 德國馬普複雜物理系統研究所,訪問研究員;
1996年03月至2000年09月 瑞士物理材料數值計算研究所,研究員;
2001年07月至2001年08月 德國馬普複雜物理系統研究所,訪問教授;
2001年11月至2002年02月 東京大學物性研究所,訪問教授;
2003年02月至2003年04月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物理系,
高級訪問學者;
2003年05月至2004年03月 香港大學物理系,訪問學者;
2004年01月至2005年04月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物理系,
高級訪問學者;
2000年06月至今 理論物理所,中科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03年06月至2013年12月 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 教授 系主任
2013年12月至今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 教授 系主任
主要成果
我們提出了轉移矩陣重整化群方法,該已成為研究強關聯繫統的熱力學和動力學性質的一種重要工具;【Phys. Rev. B 56, 5061(1997) ;Phys. Rev. B 60, 359(1999)】。
我們提出了一個自旋能隙系統中關於雜質效應的理論,給出了雜質束縛態出現的機理及區分不同自旋能隙系統的標準;通過建立阻挫梯子的相立圖,進一步完善了Haldane系統的物理描述。【Phys. Rev. B 53, R492(1996);Lecture Notes in Physics Vol. 528(1999), Springer Eds: I. Peschel, et al.;Mod. Phys. Lett. B14,327(200)】。
我們系統地研究了自旋S=3/2和S=2鏈的臨界特性,澄清了理論和計算上一些爭論。【Phys. Rev. Lett. 76, 4955(1996); Phys. Rev. B 56, R14251(1997);Phys. Rev. B 60, 14529(1999)】。
對自旋梯子方面的實際材料,驗證並解釋實驗上的一些新發現:核磁共振弛豫率的交叉行為、比熱的Schottky峰等反常行為。【Phys. Rev. Lett. 84, 1320(2000);Phys. Rev. Lett.84, 5399(2000)】。
我們用密度矩陣重正化群方法系統地研究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的效應及其重要性意義:在證實了銅芳香鏈,在外加磁場下,能譜由無能隙變成了有能隙和等價的量子sine-Goldon模型所給出的預言,確定了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參數, 從而能完全解釋實驗上現有觀察結果。除此之外,我們進一步預言了一些例如強弱磁場競爭所導致的非常重要的新的物理特性。這些發現將促進對這類材料的磁性和輸運特性的更廣泛研究,對自旋電子學中微材料加工有潛在意義。日本的東北大學材料研究所Nojiri實驗室和美國的國家強磁場實驗室Tanaka實驗組都在專門設計實驗來驗證我們的預言。【Phys. Rev. Lett. 90, 207204(2003)】。
可以這么說,有關銅芳香鏈的特性測量僅僅是研究DM相互作用效應的開始,一些其它相關材料的實驗研究也相繼進行。從理論研究角度,我們繼續考慮以下兩個基本問題:
1)量子sine-Gordon模型在多大程度上能準確地描述這類材料或者DM相互作用
系統的低能行為?
2)既然標準的整數和半整數自旋系統的低能行為本身就因為Haldane能隙的存在
有著本質的差別,那么有了DM相互作用後,系統的低能行為又是怎樣?
對此進行深入和系統的研究後, 我們發現【Phys. Rev. Lett. 94, 217207 (2005)】:
1)對於不同自旋的、具有外加交錯磁場(等價於DM相互作用)的海森堡自旋鏈,
其低能特性非常類似,但能隙對外場大小的依賴性有所不同。
2)對於所有情形,在能隙間都存在著中間態,中間態能隙對外磁場大小的依賴性
因情形不同而不同。
為發展密度矩陣重正化群方法以用來研究強關聯繫統的非平衡態過程中輸運特性,我們提出了一個如何能夠保留足夠多的非平衡態的信息的方案。該方案作為密度矩陣重正化群方法的又一重要進展將會成為一種普遍有效的方法,通過利用並行計算機,可被用來解決一系列強關聯和介觀系統的非平衡態過程中輸運方面的難題。【Phys. Rev. Lett. 91, 049701(2003)】。
科研基金
科學院百人計畫基金(1999年度);
科技部973重大規模科學計算研究(1999032800:2002-2004年);
基金委理論物理重大研究計畫(面上項目)(90203006:2003-2005年);
科學院百人計畫終期評估優秀獎勵基金(2003年);
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10425617:2004年);
科技部973高性能計算(2005CB321704:2005-2009年);
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10575045:2006年-2008年)。
主要兼職
中科院交叉學科理論研究中心強關聯組成員(2001年6月-);
北京國際計算物理中心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成員(2001年12月-2003年12月);
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物理系籌建負責人(2003年-);
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第十屆學術委員會委員成員(2003年5月-);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計算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第四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03年9月-);
中科院基礎局中長期發展規劃專家組成員(2003年9月);
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才招聘、晉升評定專家委員會成員(2003年11月-);
Communication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ISSN#:1815-2406),Associate Editor(2005年11月-);
中國人民大學第十屆學術委員會委員(2006年1月-) ;
中科院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2006年1月-)。
主要論著
編著:
Density Matrix Renormalization—New Numerical Method in Phyics
I. Peschel, X.Q. Wang, M. Kaulke, K. Hallberg (eds),
ISBN 3-540-66129-8,Springer-Verlag,New York,1998, Germ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