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王子猷、子敬兩兄弟曾經一起坐在一間屋子裡,(屋子)上面突然著火,子猷匆忙逃出,沒來得及拿鞋穿,子敬神色平靜,慢慢地叫來左右隨從,扶著他出去,和平常沒有什麼兩樣,世人用這件事情來評定他們的神情氣宇。
注釋
曾:曾經。
俱:一起。
忽:突然。
惶:通“遑”空閒
徐:慢慢地。
世:世人。
以:用。
此:代詞,指這件事。
定:評定。
神宇:胸襟氣度。
恬然:平靜,安然
人物簡介
王子敬
王子敬(王獻之)(344-386)東晉書法家,字子敬,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官至中書令,故世稱“王大令”,為羲之第七子。幼時從他父親學書,後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創一格,與父齊名,人稱“二王”。
【又:王子敬,明初大將。見本條末】
人物生平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王子敬與其妾桃葉的故事歷來是民間傳說中熱門的話題,據說他曾作“桃葉歌”以送佳人。
王子敬的女兒王神愛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之一晉安帝司馬德宗的皇后.
王子敬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巨子。父親王羲之的悉心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於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採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
王子猷
王子猷,名徽之,東晉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此人既無絕世之才,亦無豐功偉績,在品德方面更是乏善可陳,似乎古人所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他一個都沾不上邊兒。但他出身名門,性格不羈,頗具魏晉文人率性而為的作風。其事跡散見於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生活環境
東晉政治是典型的門閥政治,豪門大族輪流把持朝政,皇帝常常淪為傀儡。所以當時流傳有“王與馬,共天下”(《晉書·王敦傳》)的說法,意思是,以王導、王敦為首的山東琅邪王氏,能和司馬氏皇族分庭抗禮,共同掌管天下。王子猷是丞相王導的侄孫輩,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晉書·劉毅傳》)、“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詠史其二》)的東晉,出身東晉第一豪門的他,真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無論物質生活還是文化生活,甚至仕途經濟,都享受著常人享受不到的特權和優遇。
這樣的貴族子弟,如果不學好,整天無所事事,不務正業,就會成為所謂“紈絝子弟”。《論語·子張》篇記載孔子的弟子子張說的一句話:“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意思是:擁有仁德而不發揚,信仰道義而不忠誠,這樣的人,有他、沒他一個樣。“有他、沒他一個樣”,很像是西方文學中“多餘人”的形象。像王子猷這種出身名門、卻又胸無大志的人,正是他那個時代的一個“零餘者”,也就是“多餘人”。但是且慢,正是這個王子猷,卻用他不同凡響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書寫了一個人間神話。他的神話不屬於道德,而關乎審美;無關於政治,而與藝術相聯。甚至可以說,王子猷是一個靠特立獨行而暴得大名的“行為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