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52年10月出生於江蘇無錫,
1969年5月參加工作,197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上海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畢業,大學本科學歷。曾留學於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現任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1969年5月至1972年5月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下鄉;1972年5月至1975年8月在上海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學習;1975年8月任中央廣播事業局對外部英語組翻譯;1976年8月至1978年4月留學於加拿大麥吉爾大學;1978年4月後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部編輯、副組長、組長、英語部副主任、駐美國華盛頓首席記者、台長助理(曾先後兼英語部主任、人事處處長)、副台長、分黨組成員。現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主張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王國慶接受《中國日報》採訪時表示,
中國政府和傳媒的關係,要從管制傳媒改成服務新聞媒體,政府對待記者要向對待“客戶”。王國慶承認部分非主要城市的官員可能會因為習慣了舊的管制規矩而給境外記者的工作帶來困難。
王國慶指出中國在這些年來不斷開放信息,同時準備在全國範圍組建由國務院發言人、中央政府部門發言人和省政府發言人組成的三層架構發言人制度。
指出發言人制度下,官員會定時接受傳媒採訪,這樣可以加強政府的透明度和問責性。
相關演講
第十八屆世界公共關係大會於2008年11月14日在北京隆重開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王國慶出席本次大會開幕式並發表演講。演講全文如下: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本次世界公共關係大會舉辦之際,適逢中國走上改革開放道路整整三十年。三十年來,一個在農業文明時代曾領世界之先但在近代以後走向衰落的大國,發奮圖強,迅速崛起,創造了近代以來持續發展時間最長、速度最快的世界新紀錄。近來人們在談論中國的發展時,對中國軟實力的提升同樣表現出相當濃厚的興趣。
人們注意到,過去的三十年,中國不僅創造了令世人驚奇的發展速度,也使其內外支持度與日俱增。即將載入史冊的2008年,對中國人民而言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中國人民以非凡的勇氣和意志奪取了抗擊歷史罕見特大自然災害的重大勝利;這一年,中國以卓越的組織和動員能力成功地舉辦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中國向世界一次次展現的是頑強拼搏、不屈不饒、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良好國家形象。人民對自己國家發展所表現出的滿意度,應該是衡量這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今年7月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中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對國家的發展方向感到滿意。調查報告提供的數據表明,在被調查的24個國家中,86%的被調查中國公民對本國國內形勢表示滿意——滿意度高居榜首;82%的被調查中國公民認為本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不錯——滿意度也高居第
一。在國內民眾對國家發展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國際社會也對中國長達三十年的持續發展給予積極評價。其中較為普遍的看法是,中國基於本國國情,致力於發展,通過“漸進式改革”,正在形成一個符合13億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世界發展潮流的新的發展模式。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中國的發展進步得益於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使中國的軟實力大幅提升,國家形象得到了新的彰顯。
——改革開放增強了中國的制度吸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從本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帶領中國人民開闢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前進的中國人民,不僅成功摘掉了貧窮落後的帽子,使國家面貌煥然一新,而且也為推動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如前所述,近來的事實表明,中國成功開闢的發展道路,深深地吸引了一些國家的關注和認可。新近的情況是,當美國華爾街的金融風暴演變成波及多國的金融危機並向實體經濟蔓延時,有人認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明顯損害了英美模式的聲譽,中國模式現在可能更多地會被認為是未來的潮流”。
——改革開放提高了中國的政策影響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不斷完善執政理念和建設理論,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合作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中國奉行以人為本理念,主張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中國對內構建和諧社會,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中國對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把自身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結合起來,致力於同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改革開放提升了中國的國家公信力。中國日漸以開放開明、包容自信、合作負責、互利共贏的良好國家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中國以開放合作的姿態擁抱世界,加強與各種文明的交流與對話,借鑑並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無論是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還是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
中國都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努力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同國際社會通力協作、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多年來,中國堅持互利共贏的方針,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與各國的共同發展。中國以開放透明的姿態歡迎外國媒體來華採訪報導,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讚賞和好評。——改革開放擴大了中國的文化感染力。改革開放縮短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距離。一個標誌性現象,是世界範圍內持續升溫的“中國熱”。人們對中國這一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古國在當代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發展勢頭表現出嚮往和好奇。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仰慕,紛至沓來的外國人與日俱增。學習中文,品味中國文化,欣賞中國藝術,成為許多外國人的時髦。各種各樣的文化交流活動,使塵封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重新走出國門。眾多孔子學院的建立更使異國的人們足不出國就能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感受。
——改革開放增強了中國的媒體傳播力。改革開放使中國的傳播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傳統媒體保持穩步發展的同時,網際網路、手機等新興媒體迅速崛起,傳播範圍和影響日益擴大,成為表達民意、影響決策、展示形象的重要載體。多年來中國的媒體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堅持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導向正確等原則,不斷探索和改進報導方式,努力掌握話語權、爭取主導權。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等一系列大事件中,中國媒體很好地擔負起了向世界傳播中國的任務。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軟實力的提升是十分明顯的。但也要看到,受發展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中國的軟實力建設與一些已開發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特別在核心價值培育、媒體傳播力、文化影響力、公共外交、商業能力、品牌實力、人力資本、概念創新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這裡僅就與我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方面談點看法。首先以媒體傳播力為例。當今中國的媒體傳播力與國家綜合國力快速提高相比,有不協調的一面;與西方已開發國家媒體影響力相比,有明顯不對稱的一面。當今人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由於西方已開發國家控制全球信息傳播網路,深諳現代傳播技巧,牢牢把控著國際話語權,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對世界、對他國的了解是被一些西方主流媒體所主導的。相當比例的各國公眾心目中的中國形象實際上是西方主流媒體所描繪的。再以文化影響力為例。儘管改革開放以來中外文化交流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交流中明顯存在傳統與現代不對稱的一面,中國以傳統文化占主導,西方以現代文化占主導,幾乎各執一端。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的建設與傳播明顯不足,還不能產生令人滿意的世界性影響。培育並傳播現代中國文化,將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轉化為當代中國的親和力和感召力,這正是我們今後所要努力的。同時,在文化產品的進出口方面,中國逆差巨大,存在明顯的不平衡性。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中國人民視改革開放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是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在改革開放道路上前進的中國人民,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中國共產黨已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到那時,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綜合國力將顯著增強,國家軟實力將得到更大提升,將成為更具親和力、吸引力、影響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