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善才 男,1936年10月生,湖北省武漢市人。漢族。考古學家。現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領隊,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隊總領隊。學識面廣,技術較全面,有“博學多才”之美譽。擅長主持各個歷史時期古遺址、古墓葬考古發掘,進行歷史考證。對古人類也頗有研究。並善於進行野外綜合考察和探險,是國內“野人”考察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在考古學和人類學界頗有影響。現為中國考古學會、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中國人類學學會、中國“野人”考察研究會、全國明代藩王研究會、楚史研究會、楚文化研究會和炎黃文化研究會以及地質學會、地理學會和旅遊學會等三十多個學術團體的成員,並擔任其中一部分學術組織的理事、常務理事、副會長和秘書長等職。
作品
在《文物》、《考古》、《江漢考古》和《人類學學報》等全國和地方一些報刊及學會論文集上發表學術論文和各類文章120餘篇。是大型考古報告《曾侯乙墓》和《包山楚墓》等書的作者之一。編著和主編了《考古知識縱橫談》、《中國早期巴文化—長陽香爐石遺址發掘與研究》和《山海經與中華文化》等書。目前正主編《清江考古》和《隨州東周墓葬發掘報告》等六本書。由於堅信鄂西山地可望找到我國最古人類化石,因此今後將側重於鄂西山地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化石的考察研究,並致力於鄂西北神農架“野人”及珍稀動植的考察。
神農架野人考察
在擱置了近30年之後,中國有關專家重新建立起對中部原始林區神農架進行“野人”考察的研究組織,並正籌劃對神農架“野人”進行一次大規模科學考察。
75歲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人類學家王善才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希望通過這一次的科考“給長久以來的爭論一個交代”。
2009年11月,在王善才等專家的努力下,“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會”恢復成立,並於2010年4月正式啟動,王善才目前擔任研究會副會長。王善才表示,此前的考察以搜山為主,沒有足夠重視棲息地、洞穴的搜尋考察,走了很多曲折線路,今後的考察重點將是洞穴。“現在神農架還有幾百公里的廣袤叢林沒有人進入過,搜尋‘野人’有很大空間。”
“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會”的另一位組織者、現任神農架林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羅寶生也對記者表示,經過多年的考察研究,專家們已基本鎖定了“野人”活動頻繁的3個重點區域,所以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將組織3支考察隊同時進山考察。
考查經歷
王善才從1974年第一次接觸到神農架“野人”後,一直都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去年成立“神農架野人考察研究會”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進行大規模科考,揭秘“野人”。
1974年,神農架當地一位生產隊副大隊長與一個雙腳直立的“野人”相遇,他把這段經歷告訴了省里下派當地工作組的組長,那個組長就給省宣傳部寫了封信,說明這個事件。省宣傳部就把信轉給了省電影製片廠,製片廠覺得沒法拍電影,就叫省博物館的館長去領信。當時我在省博物館搞古人類研究,館長把信領來了之後就轉給了專業對口的我。 王善才就到當地了解情況,並向中科院寫了情況匯報,可以說,王善才是最早研究“野人”的科學家。
1976年,神農架林區6名幹部職工乘坐吉普車回林區的時候,路遇紅毛直立動物,隨後向中科院打報告引起重視,中科院前後組織了三次科考,但都沒有結果。
30年間最大的科考活動是1977年的那次,以當時的湖北省委書記韓寧夫為組長,中科院組織了32家大專院校110名科考隊員,歷時1年。但只是發現了金絲猴,沒獲得“野人”存在的客觀證據。
1980年5月至1981年底,中科院又進行了第三次考察,但仍沒有突破。
此前的科考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有個特點,就是“剿匪”式,漫山遍野搜尋,方法不對頭。1977年的那次科考,一位軍方領導帶隊,越野車轟隆隆地開到山下,什麼動物都嚇跑了,哪裡找得到。這次科考計畫以蹲點觀察為主要方式,找到野人出沒較多地區的洞穴,在周圍躲起來觀察。此外,我們希望引入先進科技來幫助科考。
他們想在山林中安裝攝像、竊聽裝置,捕獲“野人”蹤跡。但主要問題是電池無法提供長時間的供電,也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駁斥方舟子的質疑
方舟子在2010年12月的《中國青年報》上發表文章《神農架會有野人?為何一顆牙都沒留下》。他認為,存在“野人”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力主啟動科考的相關人士“毛髮說”缺乏說服力。王善才作為神農架野人科考的領頭人對方舟子進行了駁斥,他認為方舟子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不是搞科研的人,坐在家裡信口開河,猶如對牆說話。 他並表示,由於方舟子的不利影響,造成社會募集的科考經費一直無法到位,目前科考處於停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