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王以諸侯伐鄭
出處:《左傳》
體裁:歷史散文
原文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①。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孤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②。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③。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④,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⑤,苹、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⑥,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⑦,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
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⑧,蔡人、衛人屬焉;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
鄭子元請為左拒⑨,以當蔡人、衛人;為右拒,以當陳人,曰:“陳亂,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顧之,必亂。蔡、衛不枝,固將先奔。既而萃於王卒,可以集事。”從之。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⑩,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先偏後伍,伍承彌縫。
戰於繻葛。命二拒曰:“旝動而鼓。”蔡、衛、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軍⑪。祝聃請從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
夜,鄭伯使祭足勞王,且問左右。
注釋
①貳:指把輔政權力分給西虢國君。虢:西周封國,指西虢。這裡指西虢國君。
②公子忽:鄭莊公的太子。
③溫:東周管轄範圍內的小國,在今河南溫縣境內。
④中:同“衷”。指誠心。
⑤沼、沚(zhī):二者均為小的池塘。
⑥筐、筥(jǔ)、錡(qí)、釜(fǔ):筐、筥皆竹器,方者為筐,圓者為筥;錡、釜皆烹食之器,有足者為錡,無足者為釜。
⑦薦:進獻。後一句的“羞”也是進獻的意思。
⑧虢公林父:西虢國君,名林父。
⑨鄭子元:鄭莊公之子公子突,子元是他的字。
⑩祭仲足:鄭國大夫。即上文的祭足。
⑪有人說認為“亦”應該是“不”字,是說王師大敗,不復成軍,則與上下文更吻合。
先偏後伍:一種戰陣。杜預:“《司馬法》,車戰二十五乘為偏,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缺漏也。五人為伍。此蓋魚麗陣法。”清代江永也引《司馬法》解釋說:“二十五乘為偏,百二十五乘為伍。”先偏後伍指二十五乘居前,百二十五乘在後。與杜預解釋有差別,難以考定。
旝(kuài):大將所用的旗幟。
上:駕凌。
譯文
鄭武公、鄭莊公都是東周平王時的執政卿士。平王同時又把執政權交給西虢的虢公。鄭莊公因此而埋怨平王。平王對他說:“沒有讓虢公來執政。”(為了相互取信,)所以東周和鄭國交換了人質。周平王之子姬孤去鄭國做了人質,鄭莊公的太子姬忽到東周做了人質。周平王死後,東周準備將執政權全部交給虢公(更使鄭莊公怨恨)。(魯隱公三年)四月,鄭國大夫祭足率領軍隊收割東周附屬國溫國的小麥。秋天,他又收割了成周地區的莊稼。東周、鄭國由此結下仇怨。
君子說:“人言不誠實,交換人質是沒有用的。光明正大地、相互體諒地去做事,用禮儀加以約束,雖沒有人質,誰能離間得了?如果有光明正大的信義,山澗、溪流、池塘中生長的水草,苹、蘩、薀藻等植物,筐、筥等竹器和錡、釜等炊具,池、塘、路面的積水,都可以進獻鬼神,可以進獻王公,又何況君子締結兩國間的信義,用禮制實行這種信義,又哪裡需要人質?《詩經》的《國風》有《采蘩》、《采苹》的篇章,《雅》有《行葦》、《泂酌》的篇章,都是昭示忠誠信義的。”
周桓王收取了鄭莊公對東周的參政權,鄭莊公就不去朝拜他了。(魯桓公五年)秋天,周桓王就派諸侯進攻鄭國,鄭莊公抵禦這場進攻。
周桓王為中軍統帥,虢國國君林父帶領右軍,蔡國、衛國的軍隊附屬於他;周公黑肩帶領左軍,陳國軍隊附屬於他。
鄭公子突要求布置一個左面的方陣,用來抵擋蔡國、衛圍的軍隊;布置一個右面的方陣,用來抵擋陳國軍隊,他說:“陳國正在戰亂之中,人民沒有鬥志,如果先對他發起進攻,他們必定逃跑。周王的士卒要照料他們,必定會亂了陣容。蔡國、衛國的軍隊不能支撐,也一定會首先逃奔。這樣就可以集中兵力進攻周桓王帶領的士卒,咱們就可以成功了。”鄭莊公聽從了他的建議。鄭國的公子忽統帥右面方陣,祭仲足統帥左面方陣,原繁、高渠彌帶領中軍保護著鄭莊公,構成了一個群魚附麗的陣式,前為車乘,後為步卒,步卒見機補充車乘間的間隙。
雙方在繻葛展開戰爭。鄭莊公命令左右兩個方陣:“大將的旗幟一旦揮動,就擊鼓前進。”蔡國、衛國、陳國的軍隊都逃奔了,周桓王的士卒混亂了,鄭國軍隊匯合起來攻打他們,周桓王的士卒大敗。鄭國的將領祝聃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但周桓王還能指揮軍隊。祝聃請求去追逐周桓王,鄭莊公說:“君子不想超過比自己在上的人,又哪裡敢凌駕於天子之上呢?這只不過是為了自救,國家不至於隕滅,就很滿足了。”
到晚上,鄭莊公派祭足去慰勞周桓王,同時也慰問了跟隨周桓王的人。
評析
春秋以來,周天子已喪失了諸侯的共主地位,受到諸侯的侵凌。周平王削弱鄭莊公的輔政權力,引起鄭國怨恨,雙方以交換人質作保證。周桓王執政,周鄭關係進一步惡化,雙方發生戰爭,東周失敗,成為王室衰危的一個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