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臥羊

玉臥羊

漢代。玉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玉臥羊為清宮舊藏玉器,由一塊青白色玉圓雕而成。玉臥羊外觀玲瓏精緻,高3.1厘米,長5厘米,寬2.2厘米,晶瑩剔透,圓潤可愛。 玉臥羊整體為圓雕,眼睛以陰線刻成圓形,外圈加弧線,頸部以細線表現出羊毛形狀。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年代】:漢

【尺寸】:高3.1cm,長5cm,寬2.2cm

玉臥羊 玉臥羊

【玉色】: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

【特徵】:玉羊為圓雕。羊臥姿,昂首目視前方,眼睛以陰線刻成圓形,外圈加弧線。雙角彎曲盤於頭後方兩側,頸下及身體兩側以平行的短線飾作羊毛。前足一跪一起,後足貼臥於腹下。

簡介

玉臥羊的外形與現代的綿羊類似,為匍匐姿態,兩隻前足一跪一起,兩隻後足貼臥於腹下。羊頭微微昂起,目視前方。雙角彎曲,盤於頭後方兩側,頸下及身體兩側有羊毛。玉臥羊可能作為席鎮使用,用來系壓帷帳或席角。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普遍席地坐在草蓆之上,因而類似的席鎮出土很多,例如現藏南京博物院的漢代金獸就是席鎮之一。而且,在早期歷史上,羊和“祥”字義相同,羊也就意味著吉祥,因而羊的形象深受人們的喜愛,例如商代的“四羊方尊”中就出現了羊的形象。到了秦漢時期羊的形象更加豐滿逼真,多採用圓雕等,類似還有同樣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玉臥羊形硯滴。玉臥羊形硯滴也製作於漢代,由一塊青玉圓雕而成,長7厘米,高5.6厘米,口徑1.6厘米,也是清宮舊藏玉器之一。玉臥羊形硯滴同樣為綿羊形象,匍匐在地,羊頭微微昂起,目視前方。羊的頭部為深褐色,面部為三角形,雙角彎曲,盤於頭後方兩側。羊背部有一圓形凹洞,為明代人改制而成,作為硯滴使用。 漢代玉羊的一般特徵是整體為圓雕,細部以手工刻出的陰線,線條細密、排列整齊、有彎有曲,通常用於表現羊毛等,一般位於頸下、身體兩側、腿彎處。

說明

原為清宮舊藏。玉羊的造型自商代即已出現,漢代時圓雕玉羊的造型已十分準確,多為靜態臥形,身體肥碩,背部豐滿,短頸,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細緻,大而誇張,一般向下盤旋彎曲,羊身上多有陰線細紋為飾。此類玉羊用作玉鎮或陳設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