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門一中簡介
易門一中創辦於抗日救亡運動時期的 1939年,在解放戰爭的硝煙中成長,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發展壯大,具有“愛黨、愛國、刻苦、求實、奮進”的光榮校史。是一所具有66年歷史的地方名校,也是雲南省1993年首批確定的二級二等完中之一。1997年晉升為二級一等完中。學校現有 36個教學班,學生1800餘人教職工162人,專任教師123人。其中,高級教師20人,一級教師47人。
1999年,在興校育人的辦學路上,易門一中走過了60年的風雨路,迎來了她的60華誕。60周年校慶給易門一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間間教室掩映紅花綠樹叢中。禮堂、食堂、學生宿舍煥然一新。圖書室、實驗室、音美教室分類達標,現代教學技術設備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單一到齊全。平坦的道路、碧綠的溪水、翠綠的青山、奼紫嫣紅的校園,小龍泉又一次唱響希望之歌。
1998年來,以校長為首的學校班子成員,審時度勢,牢牢抓住機遇,以校慶為契機,秉承優良傳統,銳意改革創新,確立“依法治校、文化興校、質量立校、科研強校”的辦學理念,走出了一條文理並重、人文見長、全面發展、注重特長的育人之路。
依法治校 改革促發展
無規矩不成方圓,治校如同治國。學校班子成員重視制度建設為治校根本,分析校情,討論論證,職代會通過,出台了《易門一中十大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彙編《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後勤管理》、《安全管理》一套 4冊管理制度,作為治校準則。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在一中一切按規章制度辦,一切按制度要求去做,已成為全校師生的自覺行為。學校致力構建“分線分層”的管理模式。即一總四線,校長負總責,政教、教務、教研、後勤四條主線由二位副校長和黨支部各管一線,實行校務會、職代會決策,處、室管理,年級組、教研組執行的三個管理層次。“一總四分”加上黨支部、教代會監督“雙把關制”,將辦學目標縱向分級,橫向分層,縱橫交錯形成層面,使管理不留空白點、盲點。
易門一中的發展變化得力於改革。早在九九年,學校就率先在全縣實行了聘任制、競爭上崗、優勝劣汰、獎優懲劣、評聘分開,用改革,用制度實踐管理也是生產力的論斷。 6年來,成績逐年攀升,一年一個台階,上線率由98年的第九名上升到2005年的八縣一區一中第一名(市基教科公布的數據);未出現過一起刑事案件,一起安全責任事故,學校聲譽逐年擴大,學校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文化興校 厚德載物
厚德方可載物,興校靠文化養育。學校確立“為學生終生髮展負責”的德育理念。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按照愛無親疏,育無高下,德無內外的工作原則,堅持觀念創新,措施創新,方法創新,內容創新,考核創新。堅持學科滲透抓特點,課外活動抓重點,校園環境抓盲點,社會教育抓亮點的方法,虛功實做,構建校園文化精神。
——抓理想教育。使每一個一中學生始終高揚理想的旗幟,志存高遠,報效祖國。
——抓三風建設。學風正、教風實,形成“文明、進取、務實、創新”的校風,展一中風采,樹一中精神。
——抓養成教育。遵規守紀,明禮誠信,體格健全,知法守法。
——抓師德建設。愛崗敬業,誨人不倦,把愛灑滿校園。
——抓育人環境。凸現環境育人,傾注人文關懷,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
讓牆壁說話,傳承文明,傳播知識。
讓標牌宣德,養成習慣,做大寫的人。
讓場館載道,知甘識苦,回報父母。
讓廣播、《曉峰》評說:弘揚正氣,樹立典型。
讓活動怡情,陶冶情操,錘鍊品德。
讓學生自律,學會生活,學會創造。
走入易門一中,一股清新校園文化氣息撲鼻而來:學生自覺養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無私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樹立了“追求真理,熱愛科學,崇尚民主,服務社會,奉獻人生”的崇高理想,初步形成了具有正確的人生觀,道德意識,法律意識強, 志向高遠,拼搏向上,團結友愛,勤學守紀,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為內涵的一中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易門一中的教育大廈,也正是這種精神,推動著學校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質量立校 素質為本
教學質量始終是學校的生命線。辦人民滿意的學校,做人民滿意的教師,育人民滿意的學生始終是學校永恆的主題。生以素質為本,校以質量立身。 2002年,當我校升學率突破50%之際,校領導乘勢提出實施“二次創業”戰略,並組織全校教職工討論,形成共識,並從三個方面穩步推進“二次創業”戰略。一是轉變辦學模式,由原來的升學、就業預備教育並重轉變為升學教育為主,全面提高升學率;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設一支品德高尚、業務熟練、教學能力強的師資隊伍;三是深化素質教育,穩步推進改革,全面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學校提出要在產生質量效益的環節上下功夫的工作理念,狠抓過程管理,落實細節,注重實效。
嚴格教學法規,嚴格過程管理。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