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之

劉惠之

劉惠之(1907—1956)玉溪市易門縣朝陽村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撰寫、翻譯出版《中國歷史教程》、《資本主義的發展》等進步書籍,當過《新華日報》編輯,在軍隊擔任過軍秘書長、宣傳部長,轉業到地方後,先後擔任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兼審判監察廳廳長。陶瓷藝術家劉惠劉惠之, 女,

基本信息

陶瓷藝術家劉惠這簡介

劉惠之 女,1971年10月出生於江西省景德鎮市,2002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現為《中國陶瓷)雜誌社編輯。 酷愛繪畫,尤其是陶瓷藝術,從小跟隨父親劉超鴻學習,具有較高的繪畫領悟力,曾有陶瓷作品及陶瓷藝術論文發表在《中國陶瓷》雜誌上,先後在上海、佛山等地參加過陶瓷聯展。

簡介

劉惠之一生,黨、政、軍、文、教,各行各業,都有他傳奇的經歷:學生時代,他就成了領袖人物;兩度到日本、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捕入獄;一次到緬甸,主編過《同盟》雜誌,創辦過《僑商報》,還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領導下的《新華日報》做過編輯;在軍隊擔任過高級軍官;在名牌大學當過講師、教授;在政界擔任過最高人民檢察院副秘書長;還被錯划過右派。

經歷

1907年,劉惠之生於玉溪市易門縣朝陽村。童年在本村就讀私塾。作讀私塾到離開家鄉到昆明聯合中學讀書的這一段時期,是他一生中最為平靜的日子。
1924年,他從昆明聯合中學畢業,考入雲南東陸大學(現在的雲南大學),就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並擔任易門縣旅省學生會會長。開始捲入政治鬥爭的漩渦。1926年寒假,他與著名作家艾蕪等人回鄉組辦易門寒假義務學校,任校長。
1927年5月,他到日本留學,參加了中共東京特別支部領導下的“社會科學研究會”。後隨共產黨組織的“留日各界反日大同盟”歸國分團回到上海,負責宣傳工作,主編會刊《同盟》。
1928年6月,他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作為江蘇省委特派員到啟東、南通開展工作。
1929年5月,他又去日本,擔任中共東京特支聯合支部組長,因積極開展革命活動,被日本當局逮捕,在獄中參加監獄地下支部,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
1931年春,他獲得假釋後,秘密回國,在上海、北平等地參加“教聯”、“社聯”活動,先後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中國大學、雲南大學任講師、教授,負責北平“世界語聯”工作。這一段時期,他撰寫、翻譯出版了《中國歷史教程》、《資本主義的發展》等進步書籍。抗日戰爭時期,他在昆明做軍、政、文化、教育界上層的統一戰線工作。

事件

“皖南事變”後,他前往緬甸創辦《僑商報》並任社長。
1942年回國,在重慶《新華日報》任編輯,直接在周恩來總理領導下工作。
1944年,劉惠之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後,任中央政策研究室黨派組長、支部書記。為宣傳中共抗日方針、政策,建立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做了大量工作。
1947年,劉惠之被派往東北,任東北人民同盟軍第一軍秘書長,東北師範大學第一副教育長。
1948年,國民黨第六十軍在長春起義後,他被派往該軍任秘書長兼政治部宣傳部長,隨軍南下。
新中國建立後,他轉業到地方,先後擔任: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兼審判監督廳廳長,全國交通運輸專門檢察院副檢察長。在檢察院工作期間,刻苦學習,實事求是,為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製做出了重要貢獻。
劉惠之的這一串傳奇經歷,在1957年,理所當然地被劃為右派,下放到黑龍江省工作。在擔任黑龍江省圖書館副館長的20年期間,兢兢業業,埋頭苦幹,得到民眾的愛戴。
在“大革文化命”的日子裡,劉惠之飽受摧殘,但沒有出賣靈魂。終於熬到四人幫垮台,熬到錯劃右派問題得到改正。
1982年離休後,仍然堅持學習,撰寫了十多萬字的回憶文章,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史料。1986年1月14日,劉惠之病逝於哈爾濱。
劉惠之,生於憂患,死於憂患。從少年時代投身革命,一生坎坷曲折,一生光彩照人,只有在風暴中才能得到安詳!

景德鎮陶瓷藝術家(二)

中國江西景德鎮陶瓷藝術人才輩出,認識、了解一下景德鎮陶瓷藝術家的基本情況,弘揚民族傳統藝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