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洞簫

玉屏洞簫是以貴州玉屏方圓幾十公里內獨特地理特質生長的竹子製作而成。產於貴州省玉屏縣,是簫中的珍品。

概述:

玉屏洞簫產於貴州省玉屏縣,是簫中的珍品。以貴州玉屏方圓幾十公里內獨特地理特質生長的竹子製作而成。玉是中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緻而著稱,它是玉屏地區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屏洞簫現在的高級製作師傅大多出自楊氏,以平海師傅工藝最是老到精湛,其選材非常嚴格,講究,工序繁瑣細膩。制簫師傅那種專注痴迷,可謂融入心血和情感,每每一隻中意的簫製作完成,皆有完成重大使命的感覺。玉屏洞簫的音色純正、圓潤、明亮、實滿、松馳、濃醇、勁力,乃簫之上品。

目錄:


起源傳說

明朝萬曆年間,河南省開封府知縣原籍湖廣平溪衛(即現貴州省的玉屏侗族自治縣)的鄭維潘,年近五十還沒有兒子,因自感在外面做官倦怠鬱悶,心想不如回到家鄉耕讀,其為官清廉,不喜官場虛偽應酬,於是辭歸故里。回到故鄉每日但與鄰居楊秀才吟詩做對,繪畫斗鳥,閒時,遊玩山川勝景,以度晚年,自稱“不其山人”。
一天鄭維潘和楊秀才在鄰近的振遠客店品茶清談,忽然一位鶴髮童顏、舉止瀟灑的道士飄然而至,落座於旁,那道士聽楊秀才兩人在談詩論道,不禁凝神傾聽,心想在這偏僻不毛之地,還有如此雅致閒情之人真是難得啊。於是就移座攀談起來,這道士叫“鹿皮大仙”,因身上常年披著一張鹿皮。自小苦讀詩書、滿腹才學。三人交談起來,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傾蓋如故,二人一見如故,最後成了好朋友。
此後道士跟隨鄭楊兩人來到了鄭維潘家中住下。此後,三人常一起吟詩做對,賞畫談文,一日外出遊玩,但見風景如畫,陽春煙霞。
突然彤雲密布,大雨傾盆,一隻遮天蓋日的大鳥盤旋而至。陣雨過後,雨過天晴,萬道霞光,人們才看清那隻大鳥原來竟是飛鳳山,人稱“雲中飛鳳”,飛鳳山茂林修竹,翠竹幽幽,那鹿皮大仙遂上山隨意地采了幾根竹,回到鄭家。
時光飛逝,轉眼道士在鄭家住了一段時間,忽一日,大仙鼻塞聲重、四肢無力,竟一病不起。鄭家待之如親人,請醫生治病,熬藥,送茶水,精心調養,幾個月時間,他身體復原。
為了報答鄭氏夫妻的恩情,大仙把他在飛鳳山采來的竹子,做成了一對韻分雌雄的神簫,同時把制簫秘法授予鄭維潘,讓他在以後做的簫刻上“不其山人”字樣,並對鄭說:“飛鳳山每年將生兩根竹子,乃鳳之羽毛,用此為簫,即為神簫•••••你為人寬厚,當有後人,那時,再來祝賀。”說完,插簫,飄然而去。
一天,在平溪衛的官道上快馬賓士,一個背黃色包袱的人直到衛署衙門,說是皇帝特派來求“不其山人”的神簫。鄭維潘哪敢怠慢,惶恐稟報:“神簫一年出一對,我也不知道哪對為神簫,這些都是飛鳳山上靈竹做的。”差官只得選了一對,說道:“那么,你每年就向皇帝貢上一對吧!”
原來鹿皮大仙帶上那支簫,雲遊京。在紫禁城門樓上吹了三夜,簫聲於月白風清、萬籟懼寂之夜,潤入皇宮,帝王后妃們聽了消憂解愁、心曠神怡,真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皇帝於是派人到城樓尋覓,鹿皮大仙留下從鄭家帶去的一隻簫悄然離開,今天皇上才找到這‘不其山人’。
那鄭家與鄰居楊家交往密切,加上楊秀才知曉音律,鄭維潘每日與楊秀才吹奏簫曲,切磋制簫之法,日子過得飛快。官場險惡、渾濁的環境哪能與這簫聲陣陣、羌管悠悠的日子來得逍遙自在啊。
從此以後,鄭楊兩家每年要向皇帝進貢一對神簫,故而把鹿皮大仙的方法一代一代留傳下來。人們稱為“雅頌貢簫”。
1896年和1913年的倫敦和巴拿馬國際展賽會上,玉屏簫分別獲得金獎和銀獎,是我國在世界上首獲榮譽的樂器。玉屏簫早已走出國門,享譽世界。近年來,玉屏簫有了很大變化,工藝上有大改進。由只刻龍刻鳳,到刻浮雕、微雕及山水人物。98年以後,玉屏又生產了尺八簫、方簫、短簫。玉屏簫音色純正、圓潤、明亮、實滿、松馳、濃醇、勁力。不愧簫中上品,外型精美也是上等收藏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