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

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

《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內容簡介:首先,在考察《玄應音義》版本的源流演變時,面對如何解釋高麗藏本與磧砂藏本這兩個版本系統文本上的巨大差異這個難題,作者並沒有以“各自祖本的差異”這么一句話就此打住,停止思考,而是砸破砂鍋問到底,認真探索這些文本差異形成的條件與原因。

內容簡介

《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於亭,文學博士,武漢大學文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教授。1968年生於揚州。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1994年於武漢大學古典文獻學專業獲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1998年-2006年,師從宗福邦先生,在職攻讀漢語史方向博士學位,習音韻訓詁之學,學位論文獲“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2003年受台灣中華文化基金會獎助,赴台灣中正大學進行佛經語言學專頊課題研究。2004-2005年度哈佛-燕京訪問學者(Harvard-Yen ching Visiting Scholar)。曾參與編寫《故訓彙纂》,現與宗福邦、陳世鐃先生共同主持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重大項目《古音彙纂》的編寫工作.主要研究興趣:中國傳統國小及其典籍的整理研究、典籍詮釋方法、中西語文學傳統和古典學術之比較、海外漢學。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撰述考
第一節 玄應事跡略考
第二節 《玄應音義》撰作的背景
第二章 版本考
第一節 《玄應音義》現存諸本
第二節 《玄應音義》的版本系統
第三章 版本差異之分析:以寫本為中心的文本社會史考察
第四章 體式研究之一:體例和功能
第一節 《玄應音義》的體例
第二節 《玄應音義》的功能
第五章 體式研究之二:與古國小書之關係
第一節 《玄應音義》引唐以前國小書考
第二節 《玄應音義》和《玉篇》的關係
第三節 《玄應音義》和其它佛典音義的關係
第六章 體式研究之三:與《經典釋文》之比較
參考文獻
後記
圖版

後記

書稿修訂得差不多了,心裡忽然有些發虛。一向自信過甚的我,胸中常有的睥睨顧盼的感覺,忽然都沒了影兒,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來形容現下的心情,恐怕是最貼切的。
從1994年到現在,我一直在大型集體科研項目和個人的教學科研之間疲於奔命,先是參與《故訓彙纂》的編寫和“全漢字計算器信息處理系統”項目的開發工作,隨後又與業師宗福邦先生、陳世鐃先生一道,籌劃和主持《古音彙纂》的編纂。為保障大型集體項目的質量和進度,自己的研究規劃不得不一再讓路,為學的些許心得,只能見縫插針,零敲碎打地整理和總結。曾經的焦慮和困惑,如強弩之末的疲憊,今日思之,歷歷在心。十年之中,生活發生了許多變化:我摯愛的父親去世,他深刻地影響了我的成長,失去他的傷痛,至今不能平復;父親逝去兩個月之後,我又迎來了兒子的誕臨,在破敗逼仄的房子裡,兒子象雨後的小筍一樣,忽忽長大。其間我個人的彷徨和迷惑,物喜己悲,林林總總,回頭看去,有無數感慨;而數載蹉跎,回想起來,中心如噎,恍如夢魅。數年前的書稿耽延至今,我的疏懶懈怠也是原由之一。
詩人葉芝(W B.YCats)自序其書,說:“奈何一個人隨著年齡增長,夢想便不復輕盈;他開始用雙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實而非花朵。”是如此恰切的寫照。但當書稿即將付梓,我心下卻不能不遲疑起來。無論中西,古典學都是一門特別講求積累,鄙夷硬傷和贏惡的學術。自考入北大學習古典文獻專業之日算起,我雖然波瀾不驚地埋首故紙二十餘年,非敢以為有所積鑄,更鮮發明,反而愈發覺得自己還速遠沒有準備好。假以時日,我想我能讓這部書稿更加細膩一些,也更加一一如我孜孜所望的,精當一些。

序言

清乾隆年間,任大椿、孫星衍等人從佛藏中發掘出《玄應音義》這塊久已湮沒無名的瑰寶,《玄應音義》的學術價值日漸為學界所認識,學者們從各種角度去發掘利用和研究它。圍繞著《玄應音義》中的古書和語言材料,無論是傳統的古書輯佚、文獻考據,還是現代語言學視域下的漢語辭彙研究、中古音音系的探討,都結出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對《玄應音義》一書詳盡全面的文獻學研究,則仍嫌不足。
十年前,於亭選擇以“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作為他的老師,我一直關注著他的構想與論文的進展。經過漫長的研究和寫作,他終於完成了初稿,順利通過了學位答辯。各位評審專家對他的論文所達到的水平的一致肯定,對於亭來說,應該是不小的鼓勵,我也稍感欣慰。前修未密,後出轉精,這是學術發展的趨勢,也是後人做學問的應有之義。於亭此書頗有新意,多少填補了《玄應音義》的文獻學研究不足的缺憾,尤其是以下兩點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首先,在考察《玄應音義》版本的源流演變時,面對如何解釋高麗藏本與磧砂藏本這兩個版本系統文本上的巨大差異這個難題,作者並沒有以“各自祖本的差異”這么一句話就此打住,停止思考,而是砸破砂鍋問到底,認真探索這些文本差異形成的條件與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