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麟晚渡

獲麟晚渡

“獲麟晚渡”這一歷史景觀,是指位於濟寧市城北四十華里有“二濟寧”之盛譽的長溝“獲麟晚渡”(今任城區長溝鎮獲麟今諧音回林村)晚上的繁華景象。

簡介

秋時,仕於中都的孔子狩獵於長溝,捕麒麟一對。自此,該地得名“獲麟街”,後諧名“回林街”。元明清時,成為古運河重要渡口,直到夜半時分,河內依然桅桿如林,槳聲紛紛,南言北語之聲不絕,東歌西舞之音不斷。岸上,車水馬龍,市喧人囂;水中,吳歌楚舞,燕笛趙笙。當時被稱為“獲麟晚渡”。

形成

“獲麟晚渡”自元運河開通就已形成,至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白英“南旺分水”,借水濟運,使汶水“三分下江南,七分朝天子”。又在南旺南北建節制水閘,十里一閘,共38道。長溝獲麟閘就是其中有名的節制水閘之一。明清兩朝均在此設閘官衙門,修河護閘,經營水運,使長溝成為水旱兩路繁華的商埠碼頭。其商業之發達,不亞於濟寧,因而有“二濟寧”之盛譽。
“獲麟古渡”,一閘擔京杭萬里水運,內引外聯,地位突顯。更重要的是,“獲麟古渡”就位於蜀湖滾水大壩旁。滾水大壩不僅是調節水運的樞紐,而且還是護衛濟寧州數萬生靈的生命閘。由於白英修“水櫃”蓄水,調節水運,開挖南旺湖、蜀山湖以濟漕運。其中蜀山湖就壓在回林薛海一帶。但由於長溝地勢比濟寧古城牆高,因此,蜀山湖就像掛在濟寧州頭頂的一袋水,一旦水大堤決,順流而下,就會出現一瓢湖水覆濟州,數萬生靈漂水中的災難。因而蜀山湖堤壩建設、獲麟閘維護就至關重要了。於是,明王朝後來又派遣精於治水、善於築壩的馮水部,在蜀山湖畔,獲麟閘口,立萬年樁,築永久壩,請鎮水神物大水潖。
據說,蜀湖獲麟大壩構思精妙絕倫,形制巧奪天工,結構之堅固,亘古未有。想當年馮水部立蜀山湖畔,指揮數萬兵役民夫,調運數千根粗長油松,在蜀湖堤內側,將油松分南北兩行,相距3尺,犬牙交錯,深深夯進湖畔地下六七米。地上裸露部分,南排為4米,北排為2米,自東向西,根深樁固,即使九頭牛也拉不歪。馮水部又令數艘載石大船臨樁而立,數條粗綆繫於樁下,而後將船上石塊拋之水中。大船開,綆繩斷,而樁巋然不動,馮水部捻須而笑,稱之為“萬年樁”。又運來鑿制好的寬一米,高數米的長方形巨石(巨石都鑿製成“ ”結構),鑲嵌進南北相距3尺的“萬年樁”內。入地兩米,上為壩身,石石相扣吻合。兩石相扣吻合處,有孔貫穿,澆注鐵水,冷卻後堅固異常,石間又以鐵鏈相扣,水拍浪卷而無險。然後“請”水潖,分置於獲麟閘口兩側石坎上固定。其間鼓樂喧天,號角齊鳴,馮水部長久焚香叩拜。水潖即為鎮水神物,同時兼有測水功能。據說,水潖頭頂比當時濟寧城牆高出兩指,一旦蜀湖水漫過神潖雙耳,守閘官役就要鳴鑼集眾,守閘護堤。因此,長溝古鎮不僅因水旱碼頭而聞名,又因獲麟古渡、獲麟大壩(又稱馮家大壩)而著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