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對於《洛杉磯時報》的記者斯蒂夫·洛佩茲(小羅伯特·唐尼),這個艷陽高照的春天一點沒有喜慶的味道。婚姻泡湯了,卻沒有死黨噓寒問暖;出門散心,也能摔得一頭青包;更慘的是,就連他如今唯一的寄託--工作,也怎么乾怎么不順心,真是倒霉了喝涼水也能粘牙!唉,與其閉門造車煩得要命,不如騎著腳踏車出門遛遛,沒準還能找到額外靈感。停停走走,越過無數棕櫚樹,不知不覺中,他到了洛杉磯最老的城市公園--珀欣廣場。一陣悠揚的小提琴聲,讓他不由自主地駐足。
在街心的貝多芬塑像下,坐著一個膚色黝黑的街頭藝人。他身邊有一輛橘色的手推車,雜亂地堆著所有的家當,而手中破破爛爛的小提琴上,僅有兩根琴弦維繫。然而就是這雙毫不起眼的手,卻拉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美妙篇章。或許是一時好奇,或許是職業敏感,又或許只是閒來無事,斯蒂夫和這個名叫納撒尼爾·艾爾斯(傑米·福克斯)的音樂天才閒聊開來。接下來,他瞠目結舌地發現,如今潦倒街頭、無家可歸的納撒尼爾,不但患有精神分裂症,還曾就讀著名的朱利安音樂學院,一度讓音樂界人士驚為天人!
絕佳的新聞素材!在多方考證應證了納撒尼爾的故事後,斯蒂夫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仔細觀察他的一舉一動。納撒尼爾的風餐露宿,他的艱難度日,他的才華埋沒,更別提他本主修大提琴和貝斯,甚至從沒有學過小提琴這種事實,都一點一滴被寫進了斯蒂夫的專欄里。日復一日的接觸,兩顆本來寂寞的心靈漸漸碰撞出了深厚的友誼。納撒尼爾的執著和單純,讓斯蒂夫重新找回了自我。而為了幫助納撒尼爾走出陰影,完成他再次走上舞台的心愿,斯蒂夫不惜竭盡全力。某年某月某日,當攝人心魄的琴聲終於在迪斯尼音樂廳奏響,兩個獨行者的人生也如同鳳凰涅磐,從此改變了軌跡.......
影片看點
一個是奧斯卡頻頻垂青的英倫才導,一個是全速沖頂的昔日壞小子,還有一個是唱演雙絕的黑人影帝,喬·懷特、小羅伯特·唐尼外加傑米·福克斯這個金三角新組合,居然瞄上了真實勵志故事,影迷們垂涎三尺的程度可想而知。且不說兩度染指小金人最佳作曲的懷特終於彈起音樂傳記,“靈魂歌王”福克斯再次展露橫溢的音樂才華,就單去年笑傲江湖、文有《熱帶驚雷》武有《鋼鐵俠》的唐尼一個,也足以吊起看客胃口。
但凡好馬,總缺不了好鞍。這個關於馬友友師兄的故事,原產自《洛杉磯時報》的記者專欄。洗鍊直接的文字中,既有音樂天才的縱世才情、精神分裂的掙扎、伯牙子期的知己,亦有流浪漢的辛酸,整個兒一場真實版“美麗心靈”。時間跨度長達四年的追蹤報導,不但時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波瀾起伏,撼人心扉的功力更是如臻化境。也許正因為此,僅花費28天,曾操刀《永不妥協》的女編劇便奮筆成稿。才貌俱全、萬事俱備,如此聞聲也能讓人忌憚三分的大塊頭,要是不和奧斯卡大叔跳曲探戈,似乎也說不過去。果然,影片還沒開拍,就霸下了08年沖奧的最前線--冬季黃金檔。
可就在鋪天蓋地的期待流言中,極具“學院相”的本片卻接連遭受了多重重創:先是最善出奇制勝的焦點影業在內部試映之後,語焉不詳地放棄了發行;接著,掌控大權的派拉蒙不顧夢工廠抗議,決定把它撤出虎狼之爭的冬季,改投爹不疼娘不愛的春初;之後本打算在各大歲末電影節加強攻勢的宣傳,也最終不了了之。這些也就罷了,好不容易風平浪靜,公司竟然又再調公映日--暑期檔正式引爆的前一周,眾所周知的冰點檔期,難道它們能指望一部徹頭徹尾的文藝片殺出重圍?面對這盤未下先殘的棋局,能否逆流而上、衣錦還鄉,恐怕除了質量取勝和從頭到尾驚艷的配樂,還得看看它的運氣。
演員表
演員 | 角色 |
---|---|
傑米·福克斯Jamie Foxx | Nathaniel Ayers |
小羅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 | Steve Lopez |
凱薩琳·基納Catherine Keener | Mary Weston |
湯姆·霍蘭德爾Tom Hollander | Graham Claydon |
麗莎·蓋伊·漢密爾頓LisaGay Hamilton | Jennifer Ayers (as Lisagay Hamilton) |
內爾山·艾利斯Nelsan Ellis | David Carter |
拉琪兒·哈里斯Rachael Harris | Leslie Bloom |
史蒂芬·魯特Stephen Root | Curt Reynolds |
洛萊妮·圖桑特Lorraine Toussaint | Flo Ayers |
賈斯汀·馬丁Justin Martin | Young Nathaniel |
Kokayi Ampah | Bernie Carpenter |
Patrick Tatten | Paul Jr. |
Susane Lee | Marisa (as Susane E. Lee) |
Marcos De Silvas | Mayor Villaraigosa |
Ilia Volok | Harry Barnoff |
幕後花絮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故事。2005年4月,斯蒂夫在《洛杉磯時報》的專欄上描寫到他在貧民窟碰巧遇到賦有才氣卻流落街頭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納撒尼爾·安東尼·艾爾斯。納撒尼爾憑著驚人的藝術能力拉著只有兩根弦的小提琴在街頭上賣藝。不久,斯蒂夫開始寫關於他們自己的故事並發表在自己的專欄中,由此得到一大群讀者的關注。
之後,斯蒂夫將他與艾爾斯這不尋常的際遇寫成書並於2008年初出版,而反映這個真實故事的影片《獨奏者》將於2009年4月17日正式上映。面對這一切,斯蒂夫回想到:“當我四年前在洛杉磯市區遇到一位拉著只有兩根弦的小提琴的街頭音樂家時,我並不確定我是否要寫他。但隨著我了解他更多,一個專欄接一個專欄地發表,然後就有了一本書《獨奏者》,接著則拍成電影,由小羅伯特·唐尼扮演真實的我。”
儘管許多製片人都對這故事表示感興趣,但卻是魯斯·克拉斯諾夫和蓋瑞·福斯特這一製作組合取得作者斯蒂夫的信任。他們在看了斯蒂夫的專欄後,都被故事所感動。魯斯說:“我不記得有哪個報紙新聞能夠像斯蒂夫所寫關於納撒尼爾的故事那樣打動我。這是關於兩個男人的故事,一個遇到麻煩和被社會遺棄,一個則看起來非常成功,然而斯蒂夫卻看到他從未見過的熱情。我對這個故事感興趣是因為斯蒂夫不僅僅講述一個流浪者的故事,他更深層地觀察我們生活的動機和根本。他抓住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的真正核心。”
蓋瑞補充說:“當我們看到專欄後,我們覺得能將它拍成電影。這部電影關於愛,關於啟示和關於人們能夠互相幫助的力量。這是我們想要的。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改變生活的友誼。納撒尼爾幫助斯蒂夫更多地看到他自己的人性,而斯蒂夫給了納撒尼爾生活的希望,而不再是坐在隧道里拉奏只有兩根弦的小提琴。同樣吸引我還有就是這個故事發生在洛杉磯和探察了這個城市的許多面貌,從市區的美麗到貧民窟的灰暗。”
不久之後,他們與斯蒂夫達成了協定,並與夢工廠共同合作製作該片。他們決定由獲奧斯卡提名的知名編劇蘇珊娜·格蘭特來擔任這部影片的編劇,曾經她根據真實的故事編寫的影片《永不妥協》贏得一片喝彩和成為獲獎的熱門電影。為了激發她的興趣,魯斯他們只是將一部份專欄發給她。“當我看了這些專欄,我就知道我不想讓任何人去接觸這個故事。”她說到看到專欄後的反映時,“我只知道我要寫這個故事,設法傳達素材中讓所我激動的東西,對我來說是個挑戰。”很快,蘇珊娜對散文變成電影的構造有了大概的想法。她從不同的角度去揣摩兩個男人所遭受事情之間的關係,和他們之間的友誼如何使他們到達一個他們從沒想像過的位置。她說:“我總把《獨奏者》看作是一個愛的故事,一個偉大深厚友誼的故事。這個故事關於兩個人不管這城市有多孤獨也嘗試著去溝通,和他們之間內在的區別。還有一點就是,現在並沒有很多是關於男人之間友誼的電影。”
最終,蘇姍娜對兩個人物角色和一些環境做了改變。她為了增加專欄記者的孤獨感而創造了一個同在《洛杉磯時報》工作的前妻這個角色(現實中,斯蒂夫有個美滿的家庭,而且妻子並不是同一家公司工作);將納撒尼爾兩個姐姐變成一個;為了保持電影的敘事步調,適當調整了兩個人友誼的發展時間。同時,為了使電影更具真實性,蘇珊娜花了相當長的時間與斯蒂夫、納撒尼爾一起,親自了解他們。她說到:“他們都是很好的人,能和他們在一起很難得。”
在導演選定方面,攝製組接受夢工廠執行總裁施耐德的建議,選擇了年僅36歲、近年來迅速竄紅的英國導演喬·懷特來擔任影片的導演。喬·懷特憑藉他的處女作《傲慢與偏見》在年輕導演中脫穎而出,而第二部同樣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贖罪》則在第65屆金球獎中獲得劇情類最佳影片獎和英國電影電視學院獎的年度最佳影片獎,並獲得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提名。喬·懷特因此成為了現今最搶手的導演之一。
喬·懷特以前從來沒在美國製作過電影,因此能以新鮮的視覺來呈現洛杉磯面貌的這個機會激起了他的興趣。在簽約前,喬·懷特飛到洛杉磯與製作者們更深入地討論劇本,同時利用這個機會自己一個人去了貧民窟。這個經歷給他帶來深刻的影響和改變了電影的方向,並且燃燒起他想將這城市人們所看不見的豐富人性展示出來的渴望。他說:“我親自去了貧民窟和流浪者收容所。收容所提供了將近200個房間給流浪者,其中包括了納撒尼爾現在所居住的。在貧民窟見到的人們也是我接受這部電影的一個原因。”他接著說到,“他們親切,有禮貌,有趣,是我所見過最正直的人。我希望他們出現在電影裡能給電影帶來真實性,同時也希望能為他們做些事情。這些人在美國社會是被剝奪公民權的人,通常不具有發言權。我希望我們的電影能給他們說話的權力說出他們的心聲。”為呈現納撒尼爾真實的生活環境,影片工作人員發動了美國各大收容所,雇用了450名流浪者參加了演出。
電影街頭音樂家納撒尼爾一角由曾憑藉電影《雷》獲得奧斯卡影帝的傑米·福克斯扮演,專欄記者一角由憑藉《卓別林與他的情人》獲得英國電影電視學院獎最佳男主角及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的小羅伯特·唐尼扮演。他們倆人都親自見過納撒尼爾和斯蒂夫本人,了解他們的性格特性,以便能將現實人物的精神更好地表現在影片中。由於影片中的斯蒂夫與現實中的斯蒂夫的背景不同,小羅伯特獲得斯蒂夫的建議下根據劇情重新塑造斯蒂夫這一角色。而傑米作為影片中的音樂家,他必須具備音樂家的基本素質。公司特別聘請了華裔大提琴演奏家洪本倫和小提琴演奏家愛麗莎·帕克分別負責教導傑米拉奏大小提琴教導工作。傑米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學習指法、運弓法和拉琴的正確姿勢等。
《獨奏者》另一重要的激動人心的事就是音樂使斯蒂夫與納撒尼爾建立起獨特的友誼。影片的配樂由憑藉《傲慢與偏見》獲得奧斯卡提名和憑藉《贖罪》獲得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的作曲家達里奧·馬里安奈利負責,配樂靈感主要來自於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之所以會想到貝多芬,是因為他似乎說出了納撒尼爾熱愛音樂的核心,而且貝多芬是現實中的納撒尼爾敬畏和為之著迷的作曲家之一。正如導演所說,貝多芬的音樂包含了所有人的各種各樣的情感。貝多芬同樣身患疾病,卻從未放棄對音樂的熱愛,這一點是與納撒尼爾相似的。
影片評價
以登堂入室演奏為最終夢想的天才黑人大提琴師,因受精神分裂症所困擾而淪為無家可歸者,直到熱愛藝術的記者斯蒂夫·洛佩茲發現了他——連馬友友都忌憚三分的“大師學弟”內森尼爾·艾爾斯。……從最初懷抱挖掘新聞素材的職業心理,到最後拋家舍業地幫助對方重新走上舞台,洛佩茲與這位街頭大提琴獨奏者的奇妙友誼就此奏響。
從提名奧斯卡最佳作曲的《傲慢與偏見》到斬獲奧斯卡最佳作曲的《贖罪》,喬·懷特對音樂的理解力、控制力有目共睹,“按此趨勢,有朝一日必定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流言也早已鋪天蓋地。然而令人措手不及的噩耗卻在秋季襲來:內部試映結束後焦點影業決定放棄《獨奏者》的發行工作,而轉交給派拉蒙夢工廠,原定於今年底上映的本片也將揮師明年4月下旬——也就是暑期檔開閘之前的全年最冷的那個周末上映。……莫非從古裝戲轉戰當代題材讓喬·懷特導演“水土不服”了!?唉,奧斯卡春夢煙消雲散啊。
喬·懷特把真實的故事搬上了銀幕,讓兩位擅長演繹文藝喜劇的演員給大家上了一課:你不拋棄生活,生活就不會拋棄你。(騰訊娛樂評)
《獨奏者》顯然屬於“討好評審”款的“申奧片”,雖然不能以故事的老套來斷定影片優劣,但《獨奏者》的問題在於它想要處理過多的問題,比如貧窮、失業、精神疾病的痛苦、兩個男人間的友誼及音樂的力量,卻一切都淺嘗輒止,好在小羅伯特·唐尼和傑米·福克斯的精湛演技彌補了些許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