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猴橋口岸位於騰衝西部的猴橋鎮,是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相聯的一個重要的通商口岸,中緬貿易的重要前沿。離騰衝市區70多公里。猴橋與緬甸山水相連,距緬甸甘拜地口岸8公里,距緬甸密支那121公里,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通往印度支那半島的要衝,也是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保山市惟一的國家級一類對外開放口岸。2004年,猴橋口岸被正式列為國家一類口岸。
歷史上猴橋是西南絲綢古道出境的最後驛站,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和軍事布防地。明、清王朝都在這裡設關置隘,清道光年間修築的石城石碉至今猶存。20世紀40年代,在古道基礎上修築軍事要道中印公路(又稱史迪威公路),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發展,猴橋口岸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1993年,騰密公路在中緬雙方共同努力下恢復通車。2007年,騰密二級公路完成提級改建,猴橋口岸的發展步入新的里程碑。
騰密(騰衝—密支那)公路從該口岸通往緬甸,有大量的人員從這裡出入境、車輛和貨物出境,每年人貨流量還在不斷增加。2010年,口岸通道人員出入境流量達28.7萬人次,出入境運輸工具達11.5萬輛次,貨運總量達224萬噸,貨運總值達1.6億美元。隨著猴橋口岸客貨流量的增長,原有聯檢通關設施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2010年,根據海關總署批覆啟動猴橋口岸遷建工程,在距國境線6公里處的猴橋鎮黑泥塘選址新建口岸聯檢樓,在距國境線25公里處的猴橋鎮下街村新建查驗貨場。2013年8月18日,猴橋口岸新聯檢樓和查驗中心全面建設完工並轉場運行。2014年,口岸通道出入境人員達96萬人次,出入境運輸工具達35萬輛次,貨運總量達300萬噸,貨運總值達1.93億美元。
歷史
20世紀40年代中印公路通車以前,檳榔江上既沒有鐵橋,也沒有石橋,只有一架用藤索編成的吊橋。人在橋
上行走,藤橋搖搖晃晃,要手攀藤索,腳踩藤橋,像猴子一樣跳過去,因此,稱為猴橋。這裡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以前稱古永,原名“古勇”,有“古道勇行”之意。據《永昌府文征》和《騰越廳志》記載,早在西漢即有古道,由此西通緬甸至天竺(今印度),南詔時,曾設“古勇關”,為騰衝縣四古關之一;元時曾立古勇縣制,明萬曆年間設古勇隘,並相繼設立29卡,由楊姓任世襲土把總,率兵防守;清時繼設古勇隘,並立古勇練,多處遺址至今保留了下來。如清代的邊關軍事防禦設施得勝碉和禦敵碉古城遺址;到了近代,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從境內穿過,留下了抗戰等珍貴文化歷史資源,湧現出了獲英國皇家勳章豪氣凜然的梁正中老先生等一大批知名人士。
猴橋口岸於2000年4月7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一類口岸,境外為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經過第二特區可進入緬北重鎮密支那,自密支那南下可進入八莫、臘戌、曼德勒、仰光,北上可至欣貝洋、南擁、邦哨,抵達印度雷多。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戰略的實施,以及雲南省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發展定位,猴橋口岸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猴橋公路口岸將與猴橋鐵路口岸、騰衝機場航空口岸一起構成騰衝三位一體的立體化口岸開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