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來自高棉的鵬( 陳冠希 飾),自小被送到黑市拳館 廝殺生存,個性好勇鬥狠,像野獸般的殘暴;出身香港的重案組探員偉( 李璨琛飾),行事偏激,不聽指揮,投入查案時的蠻勁像頭野獸。
一兵一賊各走極端,卻因為一宗法官太太被買兇謀殺案而碰頭,二人互相追捕互相角力,更以暴易暴,偉的同事逐一被鵬所殺,偉的怒火怨恨燃至沸點,狗咬狗般的廝殺一發不可收拾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陳冠希 | 鵬 | |
李燦森 | 偉 | |
林嘉華 | 偉的父親 | |
裴唯瑩 | 佩佩 | |
黎耀祥 | 重案組探員 | |
張兆輝 | 重案組組長 | |
林雪 | 肥英 |
職員表
製作人 | 梁德森 、米山坤 、松下順一 |
導演 | 鄭保瑞 |
編劇 | 鄒凱光 、李春暉 、司徒錦源 |
攝影 | 馮遠文 |
剪輯 | 林安兒 |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李燦森在拍攝《狗咬狗》時,由於導演要求甚高,所以令他失眠,是他入行以來感到最大壓力的一套電影 。
•陳冠希為了營造極為疲倦的樣子,刻意不睡覺便開工拍攝 。
•兩位主演為了令場面更加逼真,許多打鬥場面都親自演出,不用替身 。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 | 具體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2006年 | 第43屆台灣金馬獎 | 最佳男主角 | 李燦森 | 提名 |
2006年 | 第1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 | 主競賽單元 | 狗咬狗 | 提名 |
2007年 | 第1屆亞洲電影大獎 | 最佳剪接 | 林安兒 | 提名 |
2007年 | 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 最佳新演員 | 裴唯瑩 | 提名 |
2007年 | 第9屆多維爾亞洲電影節 | 亞洲動作單元最佳影片 | 狗咬狗 | 獲獎 |
幕後製作
角色造型
美術人員把陳冠希的頭髮剪亂染成啡黃色,看起來長短參差不 齊,面部的眉毛剪碎,塗上泥色,臉上和嘴唇上製造一個長期曝曬而形成皮層爆裂的效果;再在他全身尤其是手腳指縫塗上污漬,單單這個邋遢look就花了2個小時。 而皮膚白又曬燈也不黑的Edison,只能採用“噴油”的方法;這種方法既接近要求,又可保持個多星期,唯一問題是噴完油以後,不能出汗,要讓它慢慢吹乾,十數小時後才能洗澡。而飾演探員偉的李燦森,他因應角色要求把頭髮和眉毛都剃清光,李燦森亦堅持每日健身,務求令身體語言有說服力 。
影片評價
正面觀點
陳冠希在此片中成功轉型,擺脫花瓶形象的演出,而且電影部份場面成功地營造絕境迫力的氛圍,《狗咬狗》為港產片少有的電影類型,而且更被喻為香港暴力電影新浪潮作品( 新浪娛樂評) 。
反面觀點
《狗咬狗》是一部精神瀕臨崩潰的香港男人戲,在“生存”壓力下透不過氣來,為了“生存”,片中的男人們每一個都是瀕臨精神崩潰。念對白不是力竭聲嘶,便是喃喃自語。影片主題對是非黑白失去判斷能力。導演為了讓陳冠希示範男人在這方面的“最高成就”,安排了一個弱智女孩給他的逃亡生涯帶來大量負擔。但編導可能沒有想到,過多巧合不合理的情節反而突顯了電影背後的反智。片長一百二十分鐘,當中沒有多少時候讓兩位男演員鬥智,因為導演認為“為了生存,人有足夠理由變成最低等動物”( 新京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