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讀音
jī jiǎo
釋義
1、(~兒)〈口語〉物體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稜角:桌子~。《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
2、角落:屋子~。《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
3、〈口語〉角,牛、羊、鹿等頭上長出的堅硬的東西,一般細長而彎曲,上端較尖;獸角:牛~▏羊~。《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及《辭海》
4、同“掎角”:作戰時分出一部分兵力,以便牽制、夾擊敵人或互相支援。《水滸傳》第九十一回:“再令水軍頭領李俊、二張、三阮、二童,統領水軍船隻,泊聚衛河,與城內相為犄角。”《辭海》
掎角
讀音
jǐ jiǎo
釋義
1、亦作“犄角”,見上。《辭海》
《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 角,抓住角;掎,拉住腿。後因以“掎角”指夾擊敵人。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又引申為分出一部分兵力,以便牽制、夾擊敵人或互相支援。
《三國志·魏志·三少帝紀》:“吳寇屯逼永安,遣荊、豫諸軍掎角赴救。”
唐 陳子昂 《上西蕃邊州安危事》:“今欲掎角亡叛,雄將邊疆,惟倚金山諸蕃,共為形勢。”
《舊唐書·德宗紀下》:“宜令諸道各出師徒,掎角齊進。”
清昭槤《嘯亭雜錄·書光顯寺戰事》:“當是時,先修親王屯 歸化城, 順承郡王屯賀蘭山,互相掎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十六章:“那天從松山和乳峰山兩處撤退時,留下了幾千人馬和十幾門大炮在幾座營寨中,以便與 松山城 互為掎角,抗擊清兵。”
2、偏斜;不正相對;不直立相對。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桑柘》:“栽後二年,慎勿采、沐。大如臂許,正月中移之。率十步一樹,正欲小掎角,不用正相當。”
掎角之勢
讀音
jǐ jiǎo zhī shì
釋義
掎:拉住,指拉住腿;角:指抓住角;掎角:夾擊敵人。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牽制敵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勢。
《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
示例: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為掎角之勢,以防曹操。◎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
語法:動賓式,介賓式,作賓語。比喻互相配合,兩面夾擊。
動賓式示例:我們兩隊應分兵占據這兩處,成為掎角之勢。
主謂式中介賓詞組示例:以掎角之勢夾擊敵人。“以掎角之勢”是介賓結構,作主語。“掎角之勢”作“介”的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