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亡歌陣

牽亡歌陣起源有兩個,其一是從閩南地區所流傳的落陰歌謠和尪姨歌謠發展而成;其二系由歌仔戲蛻變而來,由歌仔戲部分藝人與“紅頭仔”組合,發展成牽亡歌陣。

名稱簡介

台灣的“牽亡”有巫術儀式和民俗陣頭兩種型式。巫術儀式的牽亡魂,乃是藉由靈媒(尪姨)施法,引出亡魂與在世者對話;民俗陣頭的牽亡歌陣,是一種超度亡靈的歌舞小戲。牽亡歌陣的理論根據,是由儒家慎終追遠理念、佛教的輪迴觀念,以及道教的神鬼思想融合而成的民間信仰;其表演型態是民間戲曲、音樂、舞蹈與信仰的綜合表現。
牽亡歌陣可能源自說唱藝術,其源流可追溯到唐代的變文。唐代僧侶為宣揚教義,將佛經轉變成俗講,宋代之後演變為寶卷,題材多為反映宗教故事,藉以宣揚因果報應思想;牽亡歌陣則以說唱、小戲方式反映出儒、釋、道之綜合思想。
台灣牽亡歌陣起源有二:其一是從閩南地區所流傳的落陰歌謠和尪姨歌謠發展而成;其二系由歌仔戲蛻變而來,由歌仔戲部分藝人與“紅頭仔”組合,發展成牽亡歌陣。
晚近之牽亡歌陣演變成中南部民間喪葬陣頭,於喪葬儀式中做各種牽亡儀式及表演,表現死者家屬的孝思;牽亡歌陣一般均由孝子孝媳或孝女孝婿聘請而來,其意義包括超度、勸亡、開路關、送亡靈平安前往西方等,其儀式則包含歌舞、法事及特技等項。
牽亡歌陣的表演,以說唱來表現,即以口述方式描述情節之發展,並以歌唱作為補充;其表演方式乃由法師主咒、主唱,其它三位腳色對答、輪唱或齊唱;通常以一關為一段,每段大多先對答後對唱。唱與白內容多系勸人為善,且均以押韻之口語化“七字歌仔”(即白字歌仔或四句聯仔)為主;再配以伴奏,或歌或舞,或獨白或對答,相當緊湊繁複。
此外,為說明牽亡故事行進間地點的轉移,通常以更換曲調來表示,共包括1.請魂;2.請神;3.調營;4.出路行;5.送神等五階段,其中以“出路行”最為重要,必須行經三十六關與東嶽十殿,始能到達西天見佛祖。

調查內容

根據黃文博之調查,牽亡歌陣依其目的與意義,可分成五個時機:1.出殯前日傍晚,目的在超亡慰靈;2.出殯當日遷棺前後,目的是“引魂出山”;3.出殯途中,目的是替亡魂開路關;4.下葬前,帶有“送魂上仙山”的意義;5.返回途中,目的在引魂回家(三魂七魄之一魂在“神主牌”,所以要引魂回家;另二魂,一上天報到,一在遺體。七魄則自然消失)。
牽亡歌陣表演目的,在於帶領亡魂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而其內容便是鋪述整個路途的過程。“首先是口白,說明死者的姓氏、職業、生辰等,依死者的身分而變化說詞。其次是請神,以歌唱的方式搬請所需的神明護持,然後調營出發到陰府路關,包括了草埔路、黑土路、石仔路、石板路、冷水坑、嶺板嶺、鐵釘路……等。唱完路關開始游十殿,從第一殿游到第十殿,或唱或問。”抵達西方見佛祖後,尚須辭神,整個牽亡儀式始告結束。另據黃文博於一九八七年八月,對台南縣下營鄉紅毛厝的牽亡歌陣之調查,路關則包括萬里三坡路、鬼門關、草坡路、霜雪山、冷水星路、地府觀音寺、奈河橋、六角亭、火焰山、揚州江、枉死城、七條大路、東嶽十殿及西方見佛祖等。
另外,根據台南郭合德所述,牽亡歌陣之程式為:1.遷棺——出殯前移動棺木,須請東南西北中等五營,亦即五營兵馬;2.路關——出殯途中所唱的歌,此時“老婆”須焚燒紙錢;3.亡葬——下葬時所唱的歌,如“……亡魂下葬手提紙錢……”;4.迴路關——回途中所唱之歌,如“……燒錢獻紙是買路回……”;5.從釋迦佛祖開始唱起——如“……釋迦佛祖……,六年受苦雪山中,雪山里六年受苦,腳踏蓮花往西方。”唱至彭祖等,共約十幾首。
由於牽亡歌陣為民間小戲,語詞多采押有韻腳的“七字仔”,因此簡潔流暢,易於藝人朗誦、傳授。根據蔡懋棠訪問三重的“台南一團牽亡歌團”所得,〈請神一聲〉部分歌詞如下:“靈(當為“龍”字之誤)角吹來第一聲。一聲的確(當為“龍角”之誤)請東營。東營兵,東營將,東營兵馬九千九萬兵。頭戴金魁,身穿甲羅,請要天官又地官,水官又火官,請要三界通三官,請要天上李老君,通天的天主,元始的天尊,康趙二元帥,羅車太子踏火輪,再也再更請囉,請要托塔的天王,大聖孫悟空,北極上帝公,廣德(當為“澤”字之誤)的尊王,弟子三拜,請東營兵馬到此來……。”
此外,根據黃文博採訪所得,台南縣下營鄉紅毛厝的牽亡歌,“請神”儀式之歌詞為:“孤角吹來心茫茫,卜請地府的地藏,二請十殿閻羅王,三請本庄王爺公,再請山神土地公,足卜眾神招出動,請神壇前※亡魂,祝你亡魂上西方。”(※字為烈,但去“列”改為“毛”)
由上可知,民間小戲自由活潑,可依各陣頭所搜歌詞之不同,或隨藝人即興自由發揮,同屬“請神”儀式,僅須注意維持歌詞“請神”之基本精神即可,不但唱詞大不相同,亦可加入虛字或虛詞,充分反映民間歌舞小戲自由之特色。
牽亡歌陣之成員,有法師、老婆、倒退、小旦與樂師,除樂師與法師由男性擔任外,其它三人皆由女性扮演。法師為“三壇法師”,俗稱“紅頭仔”,左手執龍角,右手持帝鍾,需唱、念兼吹,為歌陣之靈魂人物,表演時立於“歌仔棚”正前方;老婆又稱“娘媽”,即“陰陽壇娘媽”,著黑色或藍色帶白點之服裝,上裙下長褲,與法師對答或輪唱,念白時敲打烏鑼,歌唱時左手持絲巾,右手翻動羽扇,並跳舞,表演時位於法師右方,負責帶領亡魂前往西方;倒退又稱“尪姨”,著青色服裝,頸系紅披,上裙下長褲,表演時位於法師對面,雙手持“黃金古仔紙”舞唱,並將之焚燒,沿途向小鬼買路;小旦穿著白色上裙下長褲服裝,表演時位於法師左方,與法師對唱,念白時敲擊木魚,歌唱時左手擺腰巾,右手揮彩扇,亦唱亦跳;樂師主要負責三弦和胡琴的演奏,但為節省開支,通常僅由一位樂師負責三弦。
至於牽亡歌陣所使用的法器,一般有“龍角”、“帝鍾”、“奉旨”、“烏鑼”及“木魚”。“龍角”系牛角製成,具有降神與驅邪雙重功能,為法師所持用;“帝鍾”亦稱法鍾、法鈴、三清鈴或師公鈃仔,柄上有三叉,象徵三清之意,具降神祛鬼之效;“奉旨”又名淨板、方子、封旨或封止,為一長方形小木塊,有嚇退妖魔鬼怪的功能;“烏鑼”即單音,是帶柄圓形小銅鑼,為“老婆”(尪姨)所持用;“木魚”為“小生”所持用。
台灣牽亡歌陣多流行於濁水溪以南,雲林縣褒忠、東勢、土庫、四湖、口湖、嘉義縣朴子、台南縣柳營、下營、麻豆、西港、善化、將軍、台南市鯤鯓、高雄縣阿蓮、彌陀、高雄市草衙及屏東亦有零星分布,其中以台南縣下營及善化為牽亡歌陣大本營;至於台北的牽亡歌陣,則多來自南部。
「尪姨歌」原是閩南人迎尪姨習俗時,對所唱念儀式歌曲的稱法。目前所知最完整的尪姨歌,為保存在南管指套中的一套道教樂曲「弟子壇前」13,全套包含三首樂曲,第一首「弟子壇前」,牌調名題為尪姨歌;第二曲「請月姑」,也題作尪姨歌.第三首樂曲「直入花園」,則題為尪姨迭,迭即迭拍,為演唱速度加倍之意。 這是南管樂曲中保存完整的民間宗教歌曲,整套曲的內容完全與民間「牽三姑」、「關尪姨」的習俗相符合。第一首曲子「弟子壇前」,系請神所用,也稱為「請神咒」,在該曲中分別請田都元帥、土地公公、金絲舍人、分花娘娘、半路夫人。或三請、或五請,三請翻唱三遍,五請翻唱五遍,其一請唱詞如下:
弟子壇前專拜嘮請嘮,請卜田都元帥都降臨來。 田都元帥你只神通都真廣嘮大嘮,法令咒水來救萬民。 獻錢獻鈔買路過,獻錢獻鈔都買路行。
請完田都元帥後,再請土地公公、金絲舍人等神,唱詞除將神名改過外,其餘完全一樣。請完神之後,並有一段「嘔嘔嘔咮嘔嘔咮嘔嘔咮嘔」之號角聲。
第二首曲子「請月姑」唱詞如下:
請月姑,請月姨。排年華,數年序。 年紀亦句通,亦句未。夭阮一個姑仔即有三歲。 三歲姑,二歲姨。請您今冥通來伴阮敕桃。 阮厝乜亦有,乜會無。亦有花,亦有粉,亦有胭脂通來抹嘴唇。 亦有耳鉤共髻尾梳,亦有金針通來刺繡鞋。 請嘮請嘮請卜大娘來聽香,請卜二娘都來伴場,請卜三姑來問聖。 坐卜久,說卜定,說卜分明通來乞您聽。 千里發毫光嘮,萬里都發毫童。 千里毫光照童身,萬里毫光都照童形。 生人市上在只兜,怯人市上在許頭。 三步並做都二步走嘮,二步並作一步行。 急急走急急行,前人叫,你莫聽.後人叫,你莫行。
第三首曲子便是「直入花園」:
直入花園是花味香,直入酒店都面帶紅。 田蝧飛來都真成陣,尾蝶飛來都真成雙。 冥陽嶺上是好蹺欹,阮今過只冥陽都心歡喜。 掀開羅裙都疾趕去,走得阮頭茹都髻又欹。 急急走(嘮)急急行,走到市上共您說拙分明。 六角亭上是六角磚,六角亭下都好茶湯。六角亭上六角石,六角亭前都好栳葉。 素香不如是茉莉香,尾蝶成陣都採花叢。 啊溜來嘮,溜嗹來嘮, 腳踏草,一個腳踏草, 噯呀真箇好敕桃,噯啊真箇都是好敕桃。
綜觀這一套尪姨歌,可謂將請尪姨的過程詳細記載,歌詞的內容,也與民間對尪姨的傳說相符合。「弟子壇前」是請神咒語,拜請眾路神明,下凡來拯救萬民,這與台灣道教法師請神的咒語大多類似。 「請月姑」描述請來的這個姑仔才只三歲,要請她今夜來伴我敕桃(遊戲),並且告訴她我家裡什么都有,「亦有花,亦有粉,亦有胭脂通來抹嘴唇。亦有耳鉤共髻尾梳,亦有金針通來刺繡鞋。」並且曲中也說到「請卜大娘來聽香,請卜二娘都來伴場,請卜三姑來問聖。」可見所請的還不只一個,而且必須請她們「三步並作二步走,二步並做一步行」,急忙到「怯人市上」去找已死的亡魂,這其間還不能理會前後人的叫聲。可知這支曲子除了請神來問聖外,也是一首入陰府牽引亡魂的「牽亡曲」。 「直入花園」曲為描述入地府途中所見,及經過花園的情形。傳說中通往閻羅地府的途中有一座花園,園中有六角亭子,如果亭子年久失修,便會有災禍。民間請尪姨時,也喜歡「探花」,,即懷孕婦女每急於想知道所懷為男孩或女孩,便請尪姨入花園去看開白花或紅花,白花代表男孩,紅花代表女孩。尪姨甚至能把整株樹上有幾朵紅花幾朵白花一併告知,即命中注定有幾男幾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